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脑挫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时序空间变化.方法 建立自由落体打击大鼠脑挫伤动物模型,采用TUNEL染色方法和DNA凝胶电泳分析,研究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①伤后2 h即可见神经细胞凋亡,挫伤半影区比中央区更显著,P<0.05;与远隔部位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②挫伤半影区神经细胞凋亡率和平均积分光密度(IOD)变化呈上升趋势,与损伤时间呈线性关系.③脑挫伤后6 h以后出现DNA"梯状"谱带.结论 大鼠脑挫伤后神经细胞凋亡逐渐增强,具有时序性变化特点,有利于探索推断脑损伤时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脑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变化,探讨NF-κB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在伤后1h,4h,12h,48h,72h,7d,14d,运用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NF-κB的表达量,以非损伤组做为对照。结果NF。KB表达在损伤后1h出现,12h即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7d后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14d后表达量基本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F-κB在脑挫伤后的表达经历了一个先快速升高后又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的过程,其表达的时序性变化可望成为临床法医学脑挫伤的早期鉴定及推断脑损伤时间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与脑损伤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脑挫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调节因子Caspase-3表达的时序变化,探索损伤时间推断的新方法。方法采用TUNEL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损伤时间组的脑挫伤组织进行染色观察和分析。结果①TUNEL和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细胞分布在挫伤灶中央及其周围的半影区,与远隔部位和对照组脑组织呈阴性染色形成明显对比;半影区比中央区更显著,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脑挫伤后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半影区TUNEL染色和Caspase-3表达逐渐增强,呈平行关系;48h内两种染色方法的平均积分光密度(IOD)增加与损伤时间呈线性关系(r分别为0.93和0.69)。结论观察脑挫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的表达随损伤时间逐渐增强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死后5~36 h人脑细胞DNA降解含量的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死后5~36 h脑细胞降解后残存DNA含量的定量分析来推断其早期死亡时间.方法选取32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脑组织,在死后5~36 h内每小时进行细胞学涂片、Feulgen-Vans染色,采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反映脑细胞核DNA含量的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平均灰度等灰度参数,分析脑细胞残存DNA的含量与其对应的死亡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在5~36 h内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平均灰度逐渐增大,且其均值均与死亡时间显著性相关,并得出对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反映人脑细胞DNA含量改变的灰度参数均与死亡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是推断早期人体死亡时间的有效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段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挫伤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脑挫伤后1h、6h、24h、48h、72h、7d组,共7组,每组8只,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脑挫伤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大鼠脑挫伤1h可见ICAM-1有少量表达,伤后24h表达明显增多,72h达到高峰,其后下降,伤后7d仍有表达,且高于对照组水平。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实验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鼠脑挫伤后ICAM-1表达随着时间的变化表达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可为推断脑挫伤早期损伤时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ApoE和S-100的表达随脑损伤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在脑损伤时间推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对对照组及伤后不同时间组内脑细胞中的S-100和ApoE两种蛋白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伤后0.5 h组大脑皮质神经元中ApoE即出现显著表达(P<0.01),而S-100阳性细胞在伤后2 h开始表达显著增强(P<0.01).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ApoE和S-100阳性细胞数目及阳性表达范围逐渐扩大.伤后3 d组ApoE阳性细胞表达数量及染色强度达到高峰,且分布广泛,随后表达下降;到5 d组时,S-100阳性产物达到高峰,后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挫伤后S-100和ApoE在损伤局部的染色变化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可以用于脑挫伤的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大脑及脑干挫伤后星形胶质细胞(Ast)及其特殊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以及大脑与脑干挫伤后病变的差异。方法对87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者脑挫伤组织进行病理学及GFA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脑挫伤后Ast灶性肥大及增生最早见于伤后12h,7~14d达高峰,30d胶质瘢痕基本形成。在Ast4项图像分析指标中,平均细胞数在伤后首先下降然后逐渐增加,细胞平均吸光度值、积分吸光度值及细胞平均面积在脑挫伤后14d内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大脑与脑干之间Ast的上述4项指标在脑挫伤后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由高至低为:平均细胞数>平均吸光度值>积分吸光度值>细胞平均面积。结论星形胶质细胞GFA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可用于脑挫伤后经过时间的推断,大脑与脑干挫伤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损伤后大鼠胰岛素细胞 (B细胞 )、生长抑素细胞 (D细胞 )及血糖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落体法致大鼠脑损伤 ;伤后 2 4h断头处死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脑损伤后大鼠胰岛B、D细胞的变化 ,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脑损伤大鼠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 ,平均光密度减弱 (P <0 .0 5 ) ,胰岛D细胞数量增多 ,平均光密度增强 (P <0 .0 5 ) ,血糖升高 (P <0 .0 1)。结论 脑损伤大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减弱 ,胰岛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的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制弥漫性脑损伤 (DAI)合并局灶性脑挫伤的动物模型。方法 :观察该模型大鼠各种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大鼠脑各部位肉眼、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①DAI合并脑挫伤组死亡率为 12 % ,假手术组及单纯DAI组无死亡 ;②DAI合并脑挫伤组后意识恢复时间 [平均 ( 5 19± 0 .49)h]较单纯DAI组 [平均 ( 2 75± 0 .16 )h]及假手术组 [平均 ( 2 77± 0 2 0 )h]明显延长 (P <0 .0 1) ;③免疫染色切片显示 ,DAI合并脑挫伤组鼠脑多个部位 (皮层下、胼胝体、脑干 )呈广泛性轴索损伤改变 ;④电镜显示DAI合并脑挫伤组有髓神经纤维节段性变性膨大、轴突内神经微丝排列混乱、髓鞘板层呈松散空泡样变。结论 :提示本动物模型类似于人类脑外伤时常见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合并局灶性脑挫伤 ,大鼠伤后出现的原发性持续昏迷与人类此种脑外伤后的临床病理生理接近 ,该模型简易、经济、实用、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损伤后FADD和caspase-3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探讨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 采用Marmarou法制造大鼠重型弥漫性颅脑创伤模型,运用HE染色法观察脑损伤后大鼠海马CA1区损伤情况,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脑损伤后的不同时相点((3、6、12、24、48、72、168、336 h)海马CA1区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和FADD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脑创伤组于伤后6 h,镜下可见大鼠海马CA1区出现散在变性坏死神经元,于伤后72 h加重,并观察到广泛水肿及神经元变性坏死改变;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CA1区内有低水平的FADD和caspase-3表达;脑创伤后3 h大鼠海马CA1区出现FADD和caspase-3阳性凋亡细胞,伤后6 h、12 h及24 h数量逐渐增多,并于伤后48 h达到高峰.结论 脑创伤后可诱导FADD和caspase-3蛋白在脑内表达,并呈现出时序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挫伤后早期神经细胞凋亡和调节因子Caspase-3表达的时序及空间变化规律。方法采用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损伤时间组人脑挫伤组织进行染色观察。结果①TUNEL染色和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挫伤区和挫伤半影区,与远隔部位和对照组脑组织的阴性染色有显著差异,P<0.05;②脑挫伤后48 h内,在挫伤半影区TUNEL染色的阳性率和阳性细胞IOD逐渐增加,各时间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两参数与损伤时间均呈线性关系,r分别为0.89和0.93;③Caspase-3阳性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变化呈平行关系,两参数与损伤时间也呈线性关系,r分别为0.92和0.90。结论①人脑挫伤后48 h内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阳性表达的阳性率、IOD增加与损伤时间之间呈线性关系,可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新依据;②TUNEL和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挫伤半影区和挫伤区都提示可以用于判断脑挫伤部位,尤其是对轻度脑损伤大体和HE染色形态改变不明显的脑挫伤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Morphologicdamageofneuronsinhippocampus(CA-1)followingfocalbraincortexcontusion:aquantitativehistopathologicstudy¥ZhangJianni...  相似文献   

13.
局限性脑皮层挫裂伤后海马CA-1区的神经元形态学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大鼠右顶叶局限性脑挫裂伤模型,采用光镜下特定区域坏死神经元计数的定量研究方法,观察脑皮层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害反应,结果表明,伤后6h伤侧海马CA-1区坏死神经元占36.70%,伤后24h则高达77.65%,其后未见进展.海马神经元的这一特征性损害反应可能是脑损伤后记忆和学习能力减退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To determining the postmortem interval (PMI)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NA degradation of cell nucleus in human brain and spleen by using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 (IAT). The brain and spleen tissues from 32 cadavers with known PMI were collected, subjected to cell smear every 1 h within the first 5-36 h after death, stained by Feulgen-Van's staining, Three indices reflecting DNA in brain cells (astrocytes) and splenic lymphocytes, including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 (IOD), average optical density (AOD), average gray (AG) were measured by employing the mage analysis instru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OD and AOD declined and AG in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dead time within 5 36 h.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MI and gray parameters (IOD,AOD and AG) was identifi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obtained. The parameters (IOD, AOD and AG) were proved to be effectiv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accurate estimation of PMI within 5-36 h after death.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72只新生7日龄SD大鼠分为三组,每组24只,(1)假手术组(2)缺氧缺血组(3)bFGF干预组。制备大鼠HIBD模型后分别于即刻、3小时、12小时、24小时、3天、7天将动物处死(N=4)。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海马和皮质VEGF不表达。VEGF蛋白在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的表达增强,即刻有增加,12小时达高峰持续至24小时后下降。经bFGF干预后VEGF蛋白表达较缺氧缺血组增高,VEGF蛋白表达bFGF干预组与缺氧缺血组相比3小时有统计学差异,持续至3天(p<0.05)。结论外源性bFGF能明显增加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组织VEGF表达,在缺氧缺血脑损伤再生与修复中发挥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弥散性脑损伤hsp70 mR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找脑损伤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复制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用原位杂交和图象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损伤时间的大鼠恼干、丘脑、大脑皮层等部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hsp70 mRNA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不同损伤时间,hsp70 mRNA表达的强弱不同;在损伤5min后即可在脑干、丘脑、皮质等部位检测到hsp70 mRNA,6h达高峰,12h后减弱。结论hsp70 mRNA可以作为早期脑弥散性损伤的指标,并可用于生前伤与死后伤的判定。  相似文献   

17.
施金龙  陈建  施炜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3):254-255,253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伤后24h组、伤后72h组、伤后168h组。采用iNOS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iNOS的表达变化及其细胞定位,采用凋亡细胞原位缺121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大鼠在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时点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24h大脑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海马区iNOS活性明显升高,伤后72hiNOS阳性表达最明显,伤后168h仍有表达。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24h大脑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多,伤后72h增多最明显,可持续168h。结论:TBI后损伤区周围皮质和伤侧海马的iNOS阳性细胞呈高表达并与神经细胞的凋亡呈同步变化,推测iNOS的表达可能参与了TBI后的继发性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人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把38例脑损伤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分为7组(包括对照组,伤后0 ̄6h组、6 ̄12h组、12 ̄24h组、24 ̄48h组、48 ̄72h组,72h以上组)。用尼氏法染色观察脑损伤后神经细胞病理变化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iNOS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结果:尼氏法染色发现损伤区神经细胞减少;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伤后不同时相iNOS阳性细胞表达增加,伤后12 ̄24h达到高峰。结论:脑损伤后神经元的数量减少,损伤区及周围皮质出现iNOS阳性神经元,iNOS阳性细胞的表达与伤后时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