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近几年来《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论文选集,也是该刊特色栏目建设成果的一次汇集。文集对当代学术史与当代学术批评、"当代学术史"的学科建设以及当代"学术史的周边"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尽管有些并不详尽,但终究不失为当代知识界的真实心声。回顾当代学术发展的历史,对于清理当前的学术生态,找回学术和学者本有的尊严,推进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近几年来《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论文选集,也是该刊特色栏目建设成果的一次汇集。文集对当代学术史与当代学术批评、“当代学术史”的学科建设以及当代“学术史的周边”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尽管有些并不详尽,但终究不失为当代知识界的真实心声。回顾当代学术发展的历史,对于清理当前的学术生态,找回学术和学者本有的尊严,推进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诸问题,包括学者的主体性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学者的自律与学术规范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发展的环境问题以及当代学术史成为学科的可能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无不蕴含着余三定教授的学术生命的演进轨迹。在当代学术史研究这一领域中,余三定是起步甚早、用力甚勤、收获甚丰的研究者之一。从学者个案研究到学术史宏观的构建,从学术规范等学术史细部问题的讨论,到学术史何以成为学科这样的大视野开拓,都显示了余三定厚实的学术积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余三定将当代学术史研究推到了学科建设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诸问题,包括学者的主体性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学者的自律与学术规范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发展的环境问题以及当代学术史成为学科的可能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无不蕴含着余三定教授的学术生命的演进轨迹。在当代学术史研究这一领域中,余三定是起步甚早、用力甚勤、收获甚丰的研究者之一。从学者个案研究到学术史宏观的构建,从学术规范等学术史细部问题的讨论,到学术史何以成为学科这样的大视野开拓,都显示了余三定厚实的学术积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余三定将当代学术史研究推到了学科建设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余三定主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是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自觉对当代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其学术旨归在于"求是",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对以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切实的总结评判,包括对学者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定位;二是对一切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进行"除恶务尽"式的批判,肃清学术不良风气,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三是对学术发展的内外部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为学术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与展望》(载《光明日报》2004年2月24日)中写道:“对学术和学者自身进行研究,即展开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学术发展和繁荣的表现。”新时期“在对学术自身进行基础性、学理性研究的同时,还展开了实证性的研究。对于学术自身的实证性研究,主要包括关于当代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和学术史的研究。”“学术史方面的著述,除了历代的学术史、当代各学科的发展史外,还出版了不少的‘红学’、‘鲁迅学’的等特殊学科的学术史。”上引这一段话是对当代学术史研究与著述情况的一个简要概述。《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李明山、左玉河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计465千字,以下简称李著)是较早出版的对中国当代学术史进行综合、整体、宏观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术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在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余三定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并积极开展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了近百篇有关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论文,先后出版了《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当代学术史研究》(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八年论坛》(主编)等多部著作,《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多次全文转载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2012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他在该社出版的第三部著作《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这部专著的面世,标志着余三定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渐人佳境,并开始超越自己,向着新的高度迈进。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是2003-2007年<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所发论文的汇集.一卷在手,读者不必再耗时费力查找,即可纵览近年学术史研究的代表观点.另外,它不仅仅是论文汇编,入选文章依据"学术史通论"、"学术现象"、"学者个案"、"学术批评"以及会议讨论等专题加以划分,除了便于阅读,更能让读者从具体文章以及专题分类来了解学术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所以,对有兴趣于学术史研究的人来说,它也堪作探索门径的专书.  相似文献   

9.
学术史研究在世纪之交繁盛一时,至今不衰,是中国当代学术研究更为深广的阐释诉求所致。学术史研究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学术,体现的是叙事者的话语建构。学术史研究应避免唯尊学术而排斥社会、政治因素的偏向。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应成为当代学术史书写的一个范式。学术史研究对于一门学科的厘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证与史识、全面与客观,是学术史书写的基本原则。研究主体的学养是一种生命境界,与学术史书写状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是2003--2007年《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所发论文的汇集。一卷在手,读者不必再耗时费力查找,即可纵览近年学术史研究的代表观点。另外,它不仅仅是论文汇编,人选文章依据“学术史通论”、“学术现象”、“学者个案”、“学术批评”以及会议讨论等专题加以划分,除了便于阅读,更能让读者从具体文章以及专题分类来了解学术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所以,对有兴趣于学术史研究的人来说,它也堪作探索门径的专书。据主编余三定先生自言,此书的出版目的是“全面回顾‘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开办历程、系统检视该栏目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深入地总结经验、教训,更好推动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前进、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觉得,20世纪是个史学的时代,举凡初具规模的学术门类,都有自成一体的史学研究,因之有五花八门的专门史著作,《中国目录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税制史》、《中国渔业史,》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即使有些论著不以“史”题名,其实仍然具有“史”的品格,而未尝超出史学的范围。这种学术规制经历近百年的蕴蓄,亟需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展望。为顺应这样的学术需求,自20世纪末迄今,就出现了各门类的学术史研究。仅以文学研究而言,就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史》、《二十世纪文学研究史》等,林林总总,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是一部在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著作。该书就中国新时期学术发展史的3个阶段做了简要回顾,对学术腐败的现象进行了概括陈述,就学术界、管理界对学术规范、整治学术腐败等方面相应的对策也进行了探析。以学人来论述学问的个案论析,是其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0):F0002-F0002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锦坚,笔名有余毅、铭峰等。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是国内外字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特点是聚焦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孙正聿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何萍的1949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任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是三种代表性的研究方式。虽然存在共同的研究领域、根本宗旨、基本目标,但是三者各具不同的学术特色,在总体特点、针对的问题和提问方式、基本原则和书写方式、具体使用的二级范式都存在差异,因此,三种研究方式各有其独立的学术价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菊博士的专著《主体转型与学术拓展:彝学研究六十年》,是第一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彝学史进行专门研究的力作,开拓之功,功不可没。其宽广的专业视阈,独特的写作结构,新颖的理论支撑,特别是深邃学术思考,对彝族研究学术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余三定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成就和方法具体体现在微观研究、宏观把握、期刊战略、学术规范几个方面,而贯彻始终的立场是:学术的自觉,学者的自立;  相似文献   

17.
吴汉全主编的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以学科建设立论,将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学科作为基本任务,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历史进程,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努力方向。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多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立足中国"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高度重视并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基础;四是注重史料的积累及整理。  相似文献   

18.
《訄书·清儒》是章太炎对于清代学术史的全面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清儒》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的奠基地位、古文经学与太炎对清代学术精神的总结、太炎对清代学术的思想突破,以及从《訄书》到《检论》的学术发展四个角度,可以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展现太炎对清代学术的历史总结与思想突破。具体而言,《清儒》在学术史的分期、脉络、派别、视角、体例等方面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框架。《清儒》将清代学术精神总结为"求是观化",深刻把握了清代学术的总体特点,体现出章太炎立足清代学术,建立现代意义的中国文化的思想追求。在这一点上,清代学术对于章太炎的学术思想具有本质意义。在《检论》中,太炎进一步修订增删《清儒》,体现出学术史研究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如所周知,为了应对当代中国学术所遭遇的学术范式危机与精神状况危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表现出了强烈的学术史与思想史反思的问题意识,当代中国学术与思想言述因而也进入了一个持续的艰难的蜕变时期,某种新的学术范型与思想范型的兴起似乎便成了指日可待之事。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学术史反思意识的自觉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学界真的获得了某种学术转型与思想转型的自觉。当代中国学术持续的细密分化、实证化和学院化趋向与当代中国学术与思想的问题意识的匮乏和表述方式的千篇一律就是现实的明证与表征之一。学术似乎已越来越名正言顺地成为一种技术和名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79):19-20
本文首先简单概括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整体框架,然后从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进行了总结评价。从结构来说,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从创新度来说,确立了学术史研究的新典范;从评价来说,评价客观,有理有据。总体说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为一部学术史对我们了解清代学术发展概况具有极为广泛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