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rotein-3,FOXP3)在正常人皮肤和不同表皮肿瘤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20例脂溢性角化、19例日光性角化、21例鲍恩病、13例鳞状细胞癌及13例正常人皮肤中FOXP3的表达。结果   脂溢性角化、日光性角化、鲍恩病、鳞状细胞癌皮损中FOXP3+淋巴细胞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皮肤(P<0.01);脂溢性角化、日光性角化、鲍恩病、鳞状细胞癌间FOXP3+淋巴细胞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日光性角化FOXP3+淋巴细胞阳性率高于脂溢性角化(P<0.05);鲍恩病、鳞状细胞癌FOXP3+淋巴细胞阳性率均高于日光性角化(P<0.05),而其在鲍恩病与鳞状细胞癌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XP3+淋巴细胞在表皮良性肿瘤、癌前病变、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呈逐渐增高趋势,在表皮肿瘤的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杨琳  肖燕标 《当代医学》2021,27(14):80-82
目的 分析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患者64例,包括鲍温病6例,疣状癌5例,日光性角化病5例,基底细胞癌22例,鳞状细胞癌18例,Paget病8例.所有患者均行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鲍温病、疣状癌、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患、Paget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100.00%、100.00%、95.45%、88.89%、87.50%;随访6个月,鲍温病、疣状癌、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患、Paget病复发率分别为16.67%、20.00%、20.00%、13.63%、11.11%、12.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治疗中,不良反应包括皮损周边轻度糜烂、红斑、水肿、疼痛感,但症状较轻.结论 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在临床上以光动力疗法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不良反应不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受者常发生皮肤疣及日光性角化病,一大组病例报告发生率为90%。癌发生率也增多,突出的有淋巴瘤、宫颈癌和皮肤癌,皮肤癌中主要是鳞状细胞癌。 1975年1月~1988年5月英国牛津大学Churchill医院对598例病人行707次肾移  相似文献   

4.
<正>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是淡肤色个体中最常见的上皮性癌前期损害,可与脂溢性角化症、色素痣、寻常疣及Bowen病(原位鳞状细胞癌)等疾病相混淆,给临床正确诊断带来困难。因此,本研究对我院皮肤科门诊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45例日光性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AK的临床和病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作者报道4例皮肤癌肉瘤(CS),并对有关皮肤CS的文献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CS发生于老年患者(平均年龄80岁)日光损害的皮肤,为短期的角化性丘疹。皮损切除后无复发。CS表现为基底细胞癌混有不典型的纤维黄瘤细胞群。免疫表型示波形蛋白阳性或角质蛋白阴阳的纺锤形细胞和波形蛋白阳性或角质蛋白阳性的上皮细胞。3例患者在癌样组织和肉瘤样组织均出现p53蛋白的表达。复习文献发现38例皮肤CS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表皮来源(基底或鳞状细胞癌上皮成分)CS发生于老年男性(平均年龄72岁)日光损害的头颈部皮肤,70%的患者可有5年的无病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背景:Tenascin-C(Tn-C)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在正常组织中低水平表达,而在各种肿瘤中则有高表达。截至目前,还没有关于Tn-C各种亚型在鳞状细胞癌(SCC)和日光性角化病(AK)的早期皮损中m R NA表达和蛋白水平的研究。目的:评价皮肤鳞状细胞发育不良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的Tn-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5例发生于眼睑皮肤之内翻性毛囊角化病,并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和病理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本病虽为良性皮肤病变,但在临床和病理检查中都易与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等混淆,故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27k ip1、MMP-9和α-Caten in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水平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2例不典型增生(AH)和10例脂溢性角化病(SK)皮损中p27k ip1、MMP-9和α-Caten in蛋白的表达。结果①p27k ip1在皮肤SCC表达的阳性率为30%(9/30),显著低于在脂溢性角化病中的表达(P<0.05))。②MMP-9在皮肤SCC表达的阳性率为77%(23/30),显著高于在脂溢性角化病中的表达(P<0.05)。③α-Caten in在皮肤SCC异常表达率为80%(24/30),明显高于在脂溢性角化病中的异常表达(P<0.05)。④在皮肤SCC中,p27k ip1表达与MMP-9或α-Caten in表达呈负相关(P<0.05);MMP-9和α-Caten in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p27k ip1、MMP-9和α-Caten in可能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桥粒芯糖蛋白1和桥粒芯糖蛋白2在不同表皮肿瘤中表达的改变,探讨桥粒相关成分与表皮肿瘤的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桥粒芯糖蛋白1(Dsg1)、桥粒芯糖蛋白2(Dsg2)在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Bowen病、日光角化病(AK)、角化棘皮瘤(KA)、脂溢性角化症(SK)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桥粒芯糖蛋白1和桥粒芯糖蛋白2在正常皮肤表皮中显著表达()并广泛分布于表皮全层及毛囊、汗腺上皮;鳞状细胞癌的肿瘤组织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基底细胞癌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Bowen病、日光角化病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下调,但与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的近核染色( )和完全消失(-)相比,其主要表达类型为胞膜灶状染色();在绝大多数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症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方式为强而连续的胞膜染色(),与正常皮肤表皮的表达非常相似。结论:桥粒芯糖蛋白1、2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而皮肤良性肿瘤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与正常表皮基本相同。提示皮肤恶性肿瘤中桥粒芯糖蛋白1、2的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远处转移有关,桥粒芯糖蛋白1、2可能对表皮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砷角化病是由慢性砷中毒引起,常常恶变成皮肤鳞状细胞癌、博文病(癌前皮炎)及基底细胞癌等。近年来发现P53和P16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细胞的增生有关。为探讨砷角化病易发生皮肤癌的机理,探讨P53基因和P16基因与砷角化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30例砷角化性斑块进行了P53基因和P16基因免疫组化检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0例砷角化病患者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地方性砷中毒病区。该病区由于水砷含量严重超标,居民长期饮用,造成慢性砷中毒。主要症状表现有掌跖角化过度、疣状增生,躯干为主的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D200蛋白在皮肤鳞癌不同进展阶段中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正常皮肤、日光性角化病、鲍温病、鳞癌、浸润鳞癌的皮肤组织标本各2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200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日光性角化、鲍温病、鳞癌和浸润鳞癌组织CD200的表达比例均较正常组织显著增高(P〈0.01);鳞癌和浸润鳞癌组织CD200的表达比例较日光性角化及鲍温病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 CD200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了皮肤鳞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33ING1基因表达与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哈医大二院及黑龙江省医院皮肤科2004~2009年收治的35例日光性角化病组织中的p33ING1表达情况。结果:日光性角化病p33ING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2.9%(15/35),明显低于正常组的82.9%(29/3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1.99,P〈0.05)。结论:p33ING1蛋白在日光性角化病中的表达下降,提示p33ING1蛋白在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生、进展中有重要意义,并有可能成为其肿瘤检测蛋白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喉角化郑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综合治疗,主要是在抗角化治疗的同时配合以辅助药物、局部湿化,去除病因,部分病例辅以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5年,25例(83.3%)的病变在综合治疗后消失,2例复发,2例因癌变而分别行放疗和手术治疗,1例仍有镜下角化。结论对喉角化症行以抗角化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具有方便易行、疗效确切、无创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p63 and cyclooxygenase-2 (cox-2) in skin tumors and evalu- 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63 and cox-2, the expressions of cox-2 and p63 were measured by streptavidin-peroxidase complex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in 17 cases of 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 19 cases of Bowen's disease(Bowen), 11 cases of actinic keratosis(AK), 12 cases of seborreic keratosis(SK) and 13 specimens of normal ski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p63 in 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owen's disease and actinic keratos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seborreic keratosis,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p63 in seborreic keratosis was sig- 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skin. The expression of cox-2 in 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owen's disease and actinic keratos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seborreic keratosis, whil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the expression of cox-2 between seborreic keratosis and normal skin. Cox-2 expres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igh p63 expression in malignant skin tu- mors.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ox-2 and p63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kin tumors and work synergetically in malignant skin tumo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E-钙黏着蛋白在不同表皮肿瘤中表达的改变,探讨桥粒相关成分与表皮肿瘤的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E-钙黏着蛋白(E—cad)在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Bowen病、日光角化病(AK)、角化棘皮瘤(KA)、脂溢性角化症(SK)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cad在正常皮肤表皮中显著表达(+++)并广泛分布于表皮全层及毛囊、汗腺上皮;鳞状细胞癌的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基底细胞癌中E—cad表达显著;Bowen病、日光角化病中E—cad表达下调,但与鳞状细胞癌的近核染色(+)和完全消失(-)相比,其主要表达类型为胞膜灶状染色(++);在绝大多数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症中E—cad表达方式为强而连续的胞膜染色(+++),与正常皮肤表皮的表达非常相似。结论:E—cad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直接相关,分化好的肿瘤细胞较分化差的肿瘤细胞表达强;良性肿瘤KA、SK的表达较癌前病变AK和原位癌Bowen病的表达强;AK和Bowen病的表达较SCC强;转移能力较差的BCC较转移能力强的SCC表达强,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皮肤恶性肿瘤中E—cad的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远处转移有关。E—cad可能对表皮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研究了50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资料,病理常规检查,并随访其发病规律与特点。结果 脂溢性角化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状瘤样增生,肿瘤的下端与正常表皮平行。结论 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良性瘤,不是癌前病变,不会转变为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7.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小的无包膜嗜上皮性双链环状DNA病毒,人是其唯一宿主。随着HPV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相关疾病中不断被发现,尤其在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光化性角化病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HPV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皮肤肿瘤的病理学特点,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分析本科室2009年3~12月60岁以上皮肤肿瘤患者2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0例病例中属于上皮细胞肿瘤有角化棘皮瘤5例、脂溢性角化病6例、基底细胞癌5例、鳞状细胞癌1例,属于黑色素细胞瘤有黑色素细胞痣2例,属于附属器肿瘤有增生性外毛根鞘肿瘤1例。结论老年人皮肤肿瘤病理学类型较多,诊断符合率不高。组织病理对皮肤肿瘤的诊治有重要价值。长时间日照等可能是引发皮肤肿瘤的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眼周常见肿物的临床病理学类型及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2015年间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311例眼周肿物的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在311例眼周肿物病例中,男139例(占44.69%),女172例(占55.31%),年龄1~87岁;良性病变257例(占82.64%),恶性及恶性倾向病变54例(占17.36%)。115例60岁以上患者中,恶性及恶性倾向病变43例(占37.39%)。良性病变前3位分别为寻常疣、皮内痣和脂溢性角化病;恶性及恶性倾向病变前3位分别是基底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和鳞状细胞癌,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6.85、79.33和68.83岁;恶性及恶性倾向病变主要发生在下睑(占29.63%),其次分别为内眦、眉弓、上睑和外眦。结论:眼周组织重要而精细,易于发生肿物,其中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眼周恶性肿瘤,对眼周肿物应常规做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