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与肠黏膜免疫调节紊乱、持续的肠道感染、肠黏膜屏障缺损、遗传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相关.营养问题在IBD中的多方面作用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包括营养在疾病的发生、病程中并发营养缺陷、营养在疾病中的治疗等.本文主要对营养与IBD的关系作一初步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免疫抑制剂被用于IBD治疗,但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收集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些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安全选用免疫抑制剂治疗IB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硫唑嘌呤(AZA)广泛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然而AZA的毒副反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目前对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判断AZA毒副反应的研究仍存在争议。目的:系统性评价IBD患者TPMT基因多态性与AZA治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从电子数据库中检索有关TPMT基因多态性与AZA耐受和不耐受的成人IBD患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荟萃分析各项研究中发生与未发生AZA总毒副反应、血液学毒副反应、肝脏毒副反应和胰腺炎的IBD患者TPMT基因突变率的OR值;并行敏感性分析;以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8项(1322例IBD患者)回顾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发生总毒副反应和血液学毒副反应的IBD患者与未发生相应毒副反应者的TPMT基因突变率的OR值分别2.93(95%CI:1.68~5.09,P0.01)和5.82(95%CI:2.9311.55,P0.01)。发生肝脏毒副反应和胰腺炎的IBD患者与未发生相应毒副反应者的TPMT基因突变率的OR值分别为1.51(95%CI:0.54~4.19,P=0.43)和1.02(95%CI:0.26~3.99,P=0.98)。结论:IBD患者的TPMT基因多态性与AZA的总毒副反应和血液学毒副反应相关,但与肝脏毒副反应和胰腺炎无关。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道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持续上升,到目前为止, IBD的确切发病原因仍未知.嘌呤能信号广泛参与机体的炎症免疫反应,与疼痛的发生也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嘌呤信号及其受体系统在IBD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泛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也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嘌呤能信号在IBD中的作用及相关靶向治疗药物发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许多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应答不佳或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尝试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IBD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英夫利昔(infliximab,IFX)与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中重度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疗效及安全性,用以指导IBD药物方案的选择.方法:从MEDLINE、EMBASE、Pub Med、Ovid、谷歌、万方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有关IFX与AZA联用及单药治疗IBD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IFX与A Z A联合用药治疗I B D的临床症状缓解率(RR=1.33,95%CI:1.13-1.56,Z=3.40,P=0.0007)、内镜检测有效率(R R=1.29,95%C I:1.05-1.58,Z=2.43,P=0.02)均优于IFX单药,但两组间总体不良反应(RR=1.01,95%CI:0.91-1.10,Z=0.11,P=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治疗IBD临床症状缓解率(RR=1.84,95%CI:1.53-2.20,Z=6.54,P0.001)、内镜检测有效率(RR=2.06,95%CI:1.65-2.62,Z=5.96,P0.0001)均优于AZA单药,但两组间总体不良反应(RR=0.94,95%CI:0.86-1.03,Z=1.34,P=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一线治疗无效的中重度IBD,IFX与AZA联合用药优于IFX或AZA单药治疗.联合用药对临床缓解、内镜黏膜愈合均有明显的疗效,且总不良反应与单药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我国,I B D发病率逐年上升.现阶段对于I B D发病机制的研究,焦点多集中于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环境、感染等方面,但其病因仍未完全明确.近期IBD神经调节机制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目前,诸多研究发现脑-肠轴的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在I B 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可能会成为IBD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脑-肠轴与IBD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后发生淋巴瘤的风险.方法 检索1990年1月~2013年10月研究IBD患者使用硫唑嘌呤(AZA)或6-巯嘌呤(6-MP)后淋巴瘤发生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系统评价的方式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文共纳入9篇文献,共111 713例IB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IBD患者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后患淋巴瘤的风险比未使用患者的相对危险度(RR)增高了1.46倍(95% CI1.04 ~2.05,P<0.05),经Begg秩检验和Egger's回归分析检验显示文献稳定性较好,不存在发表性偏倚.结论 IBD患者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淋巴瘤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以机体肠道炎症反应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发病率和患病率一直居高而稳定,因其病变范围广泛,且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消化系症状重、代谢改变等特点,易发生营养不良,而IBD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和手术治疗又进一步加重了营养障碍.因此,恰当的营养支持对于IBD患者病情的恢复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免疫调节剂已成为炎症性肠病(IBD)系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应用最广泛.使用免疫调节剂可能出现强烈而明显的不良反应,用药时应仔细监测.此文主要就AZA、6-MP、CsA、MTX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监测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在炎症性肠病(IBD)药物治疗中,免疫抑制剂[常用的如硫唑嘌呤(AZA)和6-巯基嘌呤(6-MP)]主要用于糖皮质激素(简称为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患者,合理使用可提高疗效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免疫抑制剂用于IBD的治疗,近20年来在国外已广泛推广并不断有深入的研究,但在我国应用的经验和临床研究尚少.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 B D)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引起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病因未完全明确,且多发的肠外表现加重了IBD治疗的复杂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IBD中最常见的肠外表现,因其也是一种炎性疾病,所以我们设想,在关节炎关节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是否可引起IBD的发生,或加剧I B D的进展.作者在哈佛大学电子数据库中的Pub Med使用关键词"Crohn's disease、ulcerative colitis、arthritis、treatment"搜索近5年来此领域的文献,并筛选出与本篇综述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在此对IBD的肠外表现及治疗进行全面综述,并对骨关节炎与IBD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与设想.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有很多,其中微生物因素近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在成人及儿童IBD患者中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抑酸剂等药物可增加IBD患者发生CDI的风险,及时检测CDI并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重点,同时可辅以免疫及生态治疗.本文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药物代谢遗传学检测在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治疗该病的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近年推出的生物制剂.其中的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和6-巯基嘌呤(6-MP)能够诱导和维持IBD缓解并减少激素依赖和耐药;但其疗效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约2/3患者有效,15%的患者无效,另有9%~25%的患者产生严重的骨髓抑制或肝毒性甚至危及生命.AZA治疗IBD在国外较普遍.近20年来,国人IBD患病率呈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用AZA治疗IB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通常认为IBD的发生、发展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关系密切。胃肠道需要在耐受内容物及对病原体的免疫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T淋巴细胞亚群在其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T淋巴细胞亚群在IBD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及其对于新治疗方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我国IBD患者越来越多,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UC和CD  相似文献   

17.
重症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手术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西方各国正致力于寻找诊治重症IBD的循证医学依据.正确认识和规范处理重症IBD应引起我国消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ion bowel disease,IBD)患者的常见症状.营养缺乏不仅是复杂疾病的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微量营养素是人体健康必须的重要的物质,然而目前较少有文章就微量营养素缺乏对IBD的影响进行详尽阐述.最新的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IBD患者存在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且相比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微量营养素缺乏则更常见.另外,在IBD活跃期较静止期更普遍.可见微量营养素缺乏与病程的持续时间和复杂程度有关.本综述分别从微量营养素的定义,IBD的微量营养素缺乏,IBD发生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原因,微量营养素在IBD治疗中的作用这些方面对微量营养素缺乏在IBD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肠道非特异炎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1])。传统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类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等,但由于服药时间久、不良反应多、对于重症IBD疗效不佳,患者依从性较差。近年来,随着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5):893-90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越来越多针对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开始广泛用于IBD的治疗. IBD患者生物制剂的选择需结合不同生物制剂的特征,充分权衡风险和获益,医患共同参与决策,最终才能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从不同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风险权衡、抗-TNF治疗失败的挽救治疗及血药浓度监测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个体化选择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