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世俗政治权力高于宗教权力,儒家文化和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化形态一样,以自然作为其人为文化价值设定的不证自明的最后根据,使本来人为设定的文化价值自然化。儒家文化自然化表现为内向和外向两条路径。内向路径认为人的道德感情是生而有之的,自然的,由这一路径产生了抒情自然论。外向路径则利用天的天然性来作为文化价值的最后根据,由此而形成了既是道德又是审美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2.
儒家与道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既对立而又互补,但二者的结合,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形成了既重思想内容又重艺术表现,既重道德教化又重情感愉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思想.游记文学中所蕴含的"比德"的道德取向观念、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强烈情感及所表达的中国人独特的山水审美情趣,都反映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古代希伯来抒情诗、中古阿拉伯和波斯的抒情诗、印度抒情诗三者,其题材往往是宗教性的或者与宗教有关。不过,由于所基于的宗教文化和所面临的生存境遇不同,三种抒情诗的题材各自又有很不相同的地方;与西方抒情诗和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有关题材比较,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月亮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凝聚着古老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从追述月亮神话的起源入手,着重从月亮的原始意象、审美内涵、文化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古代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丰富内涵,以期对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学这一重大课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月亮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凝聚着古老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从追述月亮神话的起源入手,着重从月亮的原始意象、审美内涵、文化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古代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丰富内涵,以期对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学这一重大课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服饰具有蔽体御末、审美、职业、身份地位、教化等多种功能.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其服饰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士人的服饰强化了其身份认同,反映出士人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尊崇以及对儒家等级制度的自觉维护.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以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战争服役等普通人民现实生活的悲欢苦乐为素材的"十五国风",堪称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开端.透过这些诗作,我们能够体味到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慨、厌恶之情;相恋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见之愉;思妇征夫的离愁别绪.人类的情感活动几乎都在<国风>中得到了表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表现各种情感的典范,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的审美体验大致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个体情感性的,一种是历史哲思性的。诗人把自己的回忆或历史性的体验凝结为审美意象,或刹那千古,让遥远的历史在诗中留下自己的某个截面;或将自己所经历的某一片刻复活、再现,敞亮于人们的视域之中,成为我们打开诗人心灵审美体验的窗口,透视诗人个体情感和宇宙历史悠远深邃的哲思的时空隧道。  相似文献   

11.
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其早期抒情诗以幽婉轻柔的笔调,深邃的意境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篇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春愁秋恨的情感抒发,以及音乐美诸方面来讨论冯至早期抒情诗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正>工业设计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表现,是将隐性的文化思维审美观念与客观事物的人工的结合。能够把握住审美观念的走向也就相当于完成了一个成功设计的一半。审美观念有情感化和个性化特征,因此审美观念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但是,由于审美观念与社会、政治、道德、经济及哲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就成为某一社会群体所共同遵循的审美要求。群体审美要求的存在,美的创造者与评判者就能在较大范围与规模内进行美的  相似文献   

13.
中英抒情诗歌中都有大量描写月亮的诗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中国历代诗人寄情于描写月亮的诗句,使月亮逐渐成为集体类型化的情感载体,形成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月亮情结。西方诗人写月,表现的也是诗人个体的情感,但他们大都是将月亮视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客体,通过月亮形象抒发单一的、直观化的情感。撷取若干以月亮为描写对象的中英抒情诗歌,从形象情境、情景关联、情感投射3个方面进行阐释,探析中英诗人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4.
华胥梦与周公梦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当中极富有影响力的审美意象,既是士人复杂心态的集合体又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士人心态,堪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永恒的主题.作为古代中国人政治审美倾向的反映,它们的形成与流传是古代士人积极入世的真实写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这两个梦意象早已经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之中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乌古斯可汗传说》的内容入手,探寻古代维吾尔族的宗教观念、英雄观和审美情感,进而揭示其古代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6.
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形态决定了中国市民大众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特征。当下出现的"文化时潮"是社会发展的因素,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这一现象,可以透视中国市民大众的艺术审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桑新华论     
桑新华散文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的尊崇和文化选择的建设性、超越性、包容性的特.最强烈的道德意识,严格的道德自律;高度重视事功精神。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对高尚、纯洁和真实的审美追求;活跃灵动的思维特征;在风格上表现出雄壮和细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是主体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国古代剧论家以主体心灵和主体情感审视戏曲艺术真实,强调审美主体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相对忽略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等审美客体的再现,偏重于创作主体内在心志和情感的表现。同时,他们依据戏曲艺术代言体的文体特性,主张剧作家细致体味戏曲人物生活的环境和遭遇的事件,做到因事造形,随物赋象。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美学的视野来探究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从中会发现潜藏在民族文化下的诸多生态智慧及审美理念,这可通过苗侗民族的节日、服饰、歌舞及丧葬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态无不渗透着独特的生态美,正是这些生态美构成了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的基质,而这些生态美又是以和谐为其核心,以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动态平衡性及自娱乐生性为其表现形态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生态美学进行学理构建时应当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有所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意象派的情感表现观是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表现说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它否定了浪漫派视诗歌为诗人自我情感的载体的理论, 提出诗歌创作是诗人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出发, 对个人情感进行一系列组织驾驭, 使之转化为具有激发普遍化审美情感功能的审美启示物的动态过程; 而诗歌欣赏则是读者在观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获得某种审美情感的过程。这样, 意象派诗论就在承认情感价值的前提下, 将形式上升为诗歌的本体, 从而把理论立足点真正从道德转到艺术, 从庸俗社会学转到美学。本文试图对意象派的上述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并通过与浪漫派、象征派和唯美派的比较, 指出其理论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