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神经-肌肉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简要的回顾了神经肌肉疲劳的研究历史,并从生理学角度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中枢性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本文着重介绍了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中枢神经递质参与运动性疲劳的形成与恢复的新证据与新理论(可能的机制)。有关外周疲劳机制,本文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超微结构到骨骼肌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等可能发生疲劳的部位,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入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对神经递质和调质等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5-HT、DA、胆碱和乙酰胆碱、氨基酸类递质是引起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物质。研究结果显示,5-HT是影响中枢系统疲劳的抑制性递质,但它的影响效果与训练强度和部位有关;脑中多巴胺可能通过抑制了5-HT的合成与代谢,从而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发生;服用胆碱饮料能推迟疲劳的发生,但影响机制尚待研究;具有兴奋性作用的氨基酸类递质主要有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抑制性作用的有r-氨基丁酸。属神经调质类的氨和细胞素的增高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疲劳。  相似文献   

3.
运动生理学     
G804.2 20023930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刊,中,A]/陶玉流,王铭一//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52~55参3(SJ)运动性疾病//运动生理学//机制//恢复//研究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了综述,介绍了有关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其判断与恢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有氧运动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有关长时间运动过程中内源性活性氧产生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的研究已取得较丰富的研究结果,几乎所有这些有关工作均推测:线粒体通透性转运通道的打开引起的钙转运紊乱可能是产生长时间运动性疲劳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就长时间运动对线粒体通透性转运产生的影响作一简要介绍,进一步了解长时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十分引人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以及有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1.运动性疲劳开展人类疲劳的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生理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其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一直是世界各国运动生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虽然目前对疲劳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和不同运动形式产生疲劳的机制是不同的。运动性疲劳是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综合表现。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中枢疲劳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运动疲劳产生的中枢机制进行综合性分析,资料表明:5-HT,DA,Ach,NO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是引发中枢疲劳的生化基础,并且TH,TPH等一些酶类及MCT,BNDF,GFAP,细胞凋亡等也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外周机制与中枢机制.影响运动性中枢疲劳发生发展及恢复过程的因素很多,文章重点阐述了不同运动状态下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与中枢疲劳、环境温度及运动对中枢机能的影响,以及营养补充促进中枢疲劳恢复的作用与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了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以及疲劳产生的机制,并从生理学的角度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旨在为提高运动成绩、消除与恢复疲劳、增进健康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中药抗疲劳的调节机制、中药抗疲劳的方药筛选原则、中药抗疲劳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就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5一羟色胺与中枢疲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肌肉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包括存在于大脑的中枢机制和肌肉本身的外周机制两个方面。关于疲劳的外周机制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中枢机制的研究者较少。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大脑中5-羟色胺的增加可能导致中枢疲劳,从而引起运动能力的降低。营养学手段在延迟中枢疲劳中的作用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区分营养作用对疲劳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的有益作用有一定困难。但营养、脑神经生化和运动能力的关系很可能是存在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参皂甙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水玲  贺洪 《冰雪运动》2011,33(6):52-56
人参皂甙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证明人参皂甙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都有影响,可以抑制细胞凋亡、抗感染、扩血管、抗衰老,并对运动疲劳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人参皂甙Rb1、人参皂甙Re、人参皂甙Rg1,其他成分研究较少.研究表明,人参皂甙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并且可提高肌糖原、肝糖原的含量,降低血乳酸浓度,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对人参皂甙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加以总结,对人参皂甙与运动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展望了人参皂甙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枢疲劳”假设与运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中药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运用中医药推迟、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3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就中医药、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有关问题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4.
王永梅 《体育科研》2012,33(3):78-81
运动性中枢疲劳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神经生物学新技术的发展,运动性中枢疲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已提出了几种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关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敏感性物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疲劳消除方法,以期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消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后大鼠外周血mir-24和大脑皮质bax基因表达变化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Wista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一次性力竭运动组(E组)。力竭运动后即刻和24h取各组外周血和大脑皮质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TUNEL法等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mir-24和大脑皮质内bax基因表达情况和凋亡情况。结果:1次性力竭运动后即刻,大鼠外周血mir-24和大脑皮质内bax基因的表达均升高(P<0.05),24小时后均基本恢复到安静水平(P>0.05),这与TUNEL检测到凋亡情况一致。结论:凋亡可能是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机制之一,外周血mir-24可能作为运动性疲劳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运动疲劳与神经递质的生理学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蕾  邓树勋 《体育学刊》2002,9(2):118-120
从肌肉的外周机制和大脑中的中枢机制两个方面对运动性疲劳进行阐述,总结了神经递质与中枢疲劳的关系。资料表明,5-羟色胺(5-HT)、r-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等是脑组织抑制性神经递质;而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等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此外,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血氨(NH3)等均是运动性中枢疲劳较为敏感的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17.
运动中疲劳与心理耗竭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蔡理  季浏 《体育学刊》2005,12(3):54-56
运动中的疲劳和心理耗竭是复杂的应激反应过程.运动疲劳的研究经历了由生理学取向向生理心理社会学取向的过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和动机因素等.对认知-情意模式、训练压力反应模式等几种理论进行了描述,对运动与心理耗竭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检索研究营养学手段、物理疗法、中医药及光电技术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潜在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光电技术在体育领域中广泛应用。光生物调节作用(PBM)可以抑制细胞凋亡,色光疗法、低强度激光针灸和鼻腔内低强度激光照射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和昼夜节律,它们具有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