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95例IE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 比较TTE和TEE对赘生物和IE相关并发症的检出率, 并以TEE作为诊断IE的标准来评价TTE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  TEE对赘生物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TTE(81.1%比52.6%, P < 0.001);若以TEE阳性作为诊断IE的标准, 则TTE检出赘生物的敏感性为64.9%, 特异性为94.4%;TEE对IE瓣周并发症诊断的敏感性也显著高于TTE(P < 0.05)。  结论  TTE对赘生物检出的阳性率较低; TEE不仅在检出赘生物方面较TTE更敏感, 对IE瓣周并发症诊断的敏感性也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二尖瓣修复技术用于治疗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二尖瓣成形术的连续104例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6例, 平均年龄(45.3±16.8)岁(9~77岁), 均在体外循环下择期行二尖瓣成形术, 采取适当方法修复瓣叶, 并放置相应型号的人工瓣环。  结果  术中修复成功率96.2%(100/104)。术后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死亡率0.96%。1例患者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短暂肾替代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8~141个月), 失访8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死于肿瘤, 二尖瓣返流复发加重3例, 其中2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免于二尖瓣返流率为96.7%(88/91), 免于再次手术率为97.8%(89/91)。  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应作为治疗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首选术式。采取适当的修复技术, 可以获得满意的近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22例(22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1~51个月), 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22只眼中有12只眼(54.5%)为视力明显改善, 6只眼(27.3%)为视力轻微改善; 3只眼(13.6%)为视力不变; 1只眼(4.5%)为视力下降。其中视力达到0.3及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13.6%增加至术后的59.1%。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45±175)μm, 术后平均厚度为(220±105)μm, 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 < 0.01)。  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长期预后。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收治的169例Ⅲ期结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75例和开腹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5年局部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等长期预后结果。  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171.3±43.2)min比(132.7±60.4)min, P < 0.001], 但是术中出血量较少[(86.3±61.7)ml比(109.8±74.6)ml, P=0.030]。腹腔镜组检出淋巴结数目显著多于开腹组(23.3±12.2比19.3±9.6, P=0.022)。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的累积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7%和8.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6%和58.8%;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6%和56.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于治疗Ⅲ期结肠癌安全可行, 其长期肿瘤学疗效不劣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年轻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声像图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并被病理证实为乳腺恶性肿瘤的40例年轻患者(≤ 3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与超声影像资料。  结果  40例患者平均年龄(29.88±5.12)岁。14例患者(35%)有肿物短期内快速生长病史。3例患者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35例患者(共40个恶性病灶)接受超声检查, 超声漏诊5个病灶, 误诊4个病灶, 31个病灶在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肿瘤, 诊断准确率为77.5%。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97.1%)、边界不清(82.9%)、内部回声不均匀(97.1%)、微小钙化常见(74.3%)、血流丰富(Ⅱ~Ⅲ级80.0%)。15例(37.5%)患者采用保乳术, 4例(10.0%)采用乳房单纯切除术, 21例(52.5%)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 占67.5%(27/40)。22例(55%)患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对40例患者平均随访(64.08±5.87)个月, 8例(20%)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17.17±12.02)个月。  结论  年轻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复发率高, 淋巴结转移率高, 超声声像图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 54例在本院行CT引导下细菌性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54例肝脓肿患者中37例为单一病灶, 17例为多发病灶; 脓肿平均最大径为(10.5±5.6)cm; 穿刺技术成功率为100%,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全部患者穿刺引流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4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拔除外引流管, 平均置管时间(20.6±7.8)d; 另13例患者症状好转后, 带管出院。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患者二尖瓣反流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SHOCK-ICU数据库(NCT03082326)中2016年4月至8月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脏瓣膜功能,按照入组后28 d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二尖瓣反流及其他瓣膜血流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生存分析比较二尖瓣反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共计11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67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5±18.5)岁,平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为(23.6±8.6)分,28 d病死率为46.8%(52/111)。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二尖瓣反流及肺部超声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39和P=0.020);多因素分析显示,二尖瓣反流、肺部超声失充气评分是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和P=0.020)。生存分析显示,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的28 d生存率(38.2%,13/34)显著低于未合并者(59.7%,46/77)(P=0.039)。  结论  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手术后继发出血的原因和干预时机,以优化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腹腔手术后继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血原因、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  结果  6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腹腔手术后继发出血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49例,女性12例,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最多(50.8%,31/61),其次为肝脏手术(16.4%,10/61)和胃部手术(14.8%,9/61)。56例患者明确了出血原因,其中创面渗血和/或创面小动脉活动性出血24例(42.9%,24/56),吻合口出血11例(19.6%,11/56)。出血后多数患者采取手术止血(65.6%,40/61),成功率为87.5%;其次采取介入栓塞止血(24.6%,15/61),成功率为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功止血55例、死亡5例,1例患者放弃治疗。  结论  腹腔大手术后出血机率更高,手术止血效果可能优于介入栓塞止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Act-D)单日冲击疗法用于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low-risk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LRGTN)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95例接受Act-D单日冲击化疗方案治疗的LRGTN患者临床资料,对不同临床特征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诊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β-hCG)水平评价治疗效果,并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评估化疗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  结果  95例患者中,79例经Act-D单日冲击疗法治疗后达到血清学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83.2%(79/95),总疗程平均(4.4±1.3)程(1~8程),不同临床特征之间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因无效或耐药更改联合化疗方案后均达到血清学完全缓解。所有患者严重毒副反应发生率仅1.1%(1/95)。患者病情完全缓解后平均随诊(11.6±9.0)个月,3例复发,复发率3.8%。  结论  Act-D单日冲击化疗方案用于治疗LRGTN安全有效,且具备简便、耐受性好等优点,可作为LRGTN一线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评价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卵巢肿瘤剔除术的临床结局。  方法  回顾1980年1月至2010年12月255例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病理诊断为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21例(8%)初次手术为卵巢肿瘤剔除术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21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中, 15例(71%)诊断为未成熟畸胎瘤(Ⅰ级9例, Ⅰ~Ⅱ级3例, Ⅱ级3例), 1例卵黄囊瘤, 4例无性细胞肿瘤, 1例混合生殖细胞肿瘤。术后除3例(未成熟畸胎瘤Ⅰ级2例, Ⅰ~Ⅱ级1例)患者外, 其余18例患者均进行了化疗, 所有患者随访中位时间为52个月(9~178个月), 随访期间除1例混合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术后8个月右卵巢肿瘤复发外, 其余均未复发。2例患者(无性细胞瘤1例, 未成熟畸胎瘤1例)术后成功妊娠, 并分娩足月健康新生儿。  结论  在严密随访下, 对早期无性细胞肿瘤、未成熟畸胎瘤, 甚至卵黄囊瘤患者进行肿瘤剔除术结合必要的化疗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但需要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证实单纯肿瘤剔除术对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痊愈足够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 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trap nets,NETs) 水平与T 细胞水平表达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 年11 月~ 2021 年2 月在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治疗的53 例IE 患者作为IE 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50 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NETs 水平和T 细胞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 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浆NETs 水平和 T 细胞水平表达的相关性。根据IE 患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29 例)和死亡组(24 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分析血浆NETs 水平对IE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IE 组患者cf-DNA/NETs(465.15±146.38μg/L),WBC(16.14±5.36)×109/L,NEUT(75.42±10.25)%,hs-CRP(39.38±10.75g/L),CD3+(66.23±6.74)%,CD4+(44.35±4.26)%和CD4+/CD8+(1.65±0.4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5.76±37.52 μg/L,(6.24±1.53)×109/L,(62.28±6.45)%,2.37±1.04g/L,(54.21±5.13)%,(35.14±3.52)%,1.34±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93,11.036,7.352,22.960,9.505,10.298,5.289,均P < 0.01)。血清Alb(35.38±10.75g/L vs 42.15±9.78 g/L)和CD8+ 水平[(23.75±3.68)% vs(26.75±3.66)%] 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9,-4.961,均P < 0.01)。IE 死亡组cf-DNA/NETs 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611.46±102.15μg/L vs407.53±76.4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07,P < 0.01)。血浆cf-DNA/NETs 水平与CD8+ 水平、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r=0.282,0.352,均P < 0.05),与CD3+,CD4+ 和CD4+/CD8+ 水平呈负相关(r=-0.424,-0.535, -0.328,均P < 0.05)。ROC 曲线分析NETs 预测IE 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36(95%CI:0.684 ~ 0.829,P < 0.01)。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浆NETs 水平显著升高,血浆NETs 水平与T 细胞水平表达及患者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对预测IE 患者死亡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再次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PBMV后二尖瓣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PBMV后二尖瓣再狭窄的病人,再次采用我科小弧度法PBMV治疗,并进行近远期疗效随访。结果 82例病人经再次PBMV治疗后,成功78例,成功率为95.1%。术后病人左心房平均压、二尖瓣口面积、跨瓣压差、肺动脉收缩压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5~4.76,P均〈0.05);而左心房内径无明显改变(t=1.54,P〉0.05)。78例病人术后随访(76±23)个月,结果二尖瓣口面积仍明显大于再次PBMV术前,跨瓣压差明显小于再次PBMV术前(t=2.16-3.68,P〈0.05),且与术后即刻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t=1.24-1.59,P均〉0.05),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对于PBMV后再狭窄的病人,只要病例选择适当,手术操作正确,再次PBMV后即刻及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采用日间非卧床腹膜透析(DAPD)患者与血液透析(HD)患者之间的长期临床疗效,探讨适合中国人的长期透析方法。方法选自我院门诊或住院终末期肾衰竭患者46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24例,B组22例,A组采用HD[包括常规HD、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灌流(HP)等]方法,每周透析3次、透析时间12-15h/周;B组采用DAPD方法,每天透析液剂量6-8L,每袋腹膜透析液交换时间为3-4h,夜间干腹。随后长期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即尿素清除指数(Kt/V),营养状况包括营养不良发生率(SGA)、血清白蛋白(sALB),并发症控制情况包括血红蛋白(Hb)、二氧化碳结合力(CO:CP)、血钾(K+)、血钙(Ga2+)、血磷(P-)、游离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血压(平均动脉压)、感染发生率、就业率、年医疗费用,并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的评分。结果A、B两组患者均可以长期维持透析生存,且在透析充分性((Kt/V)、营养状况(SGA、sALB)、并发症控制情况(Hb、CO2CP、K+、Ga2+、P-、平均动脉压)、感染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透析1年时,B组患者在尿量、BI和就业率大于A组[两组分别为:尿量:(274±102)ml与(205±86)ml,P=0.017;BI:82±13与73±11,P=0.044;就业率:40.9%与12.5%,P=0.044)],超滤量、iPTH、HAMD和年医疗费用小于A组[两组分别为:超滤量:(1162±124)ml与(1542±136)ml,P〈0.001;iPTH:(77.5±12.7)ng/L与(104.4±11.3)ng/L,P〈0.001;HAMD:84-3与184-4,P〈0.001;年医疗费用:(7.67±1.48)万元与(11.354-2.52)万元,P〈0.001)];透析5年时,B组患者BI、就业率均大于A组[两组分别为:BI:80±13与71±14,P=0.029;就业率:36.4%与8.3%,P=0.032],iPTH、HAMD和年医疗费用均小于A组[两组分别为:iPTH:(83.8±13.4)ng/L与(123.8±12.4)ng/L,P〈0.001;HAMD:8±2与194-2,P〈0.001;年医疗费用(10.32±1.64)万元与(13.47±2.38)万元,P〈O.001],生存率、透析维持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为:生存率:70.8%与86.4%,P=0.289;透析维持时间:(56.82±6.13)个月与(57.354-6.30)个月,P=0.774]。结论长期行DAPD方法的患者与普通HD患者相比,在透析的充分性、营养状况的维持、并发症的控制、血压的调节、降低感染率等方面均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在减轻透析患者抑郁程度、保证更好的生活质量、缓解经济负担等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8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例随机进入治疗组(15例)及对照组(13例)。治疗组采用小剂量来氟米特(略去负荷剂量),日剂量10mg维持,对照组使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5-2.0 g/d。观察期18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肿胀、压痛关节数、患者及医师对疾病状况总体评价;次要疗效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晨僵时间、健康评价问卷(HAQ)、C反应蛋白;同时记录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评价指标(ACR20、50)。结果治疗18个月后:主要疗效指标肿胀关节数改善及疾病总体评价,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肿胀关节数:(-8.5±6.3)、(-7.9±6.4)个,患者主观评价:(-1.4±0.8)、(-1.2±0.6)分,医师主观评价:(-1.4±1.2)、(-1.3±0.9)分,P均〈0.01];在次要疗效指标方面,治疗组疼痛评分、晨僵时间及HAQ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32.4±23.7)、(-31.6±24.8)分,晨僵时间:(-97.84-6.2)、(-92.4±5.2)min,HAQ:(-0.62±0.08)、(-0.57±0.02)分,P均〈0.01]。达到ACR20标准的患者,治疗组占76.9%,对照组为75.0%(P〉0.05);达到ACR50标准的患者分别占61.5%、47.0%(P〈0.05)。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胃肠道反应轻微,2例出现血压升高,2例出现肝酶升高,2例退出;对照组有1例退出。结论长期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与柳氮磺胺吡啶相比疗效确切,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雷帕霉素、紫杉醇两种不同药物洗脱支架(DES)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272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植入支架类型分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sirolimus-eluting stent,SES,n=133例,189病变),紫杉醇洗脱支架组(paclitaxel-eluting stent,PES,n=139例,288处病变),对比随访6个月时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随访2年时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events,MACE)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6个月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SES组最小管腔直径(2.59±0.61) mm vs (2.21±0.92) mm(P<0.01)显著大于PES组,支架内再狭窄率(16.57±14.24)% vs (30.75±24.16)%(P<0.01)和晚期管腔丢失(0.48±0.51) mm vs (0.93±0.72) mm,P<0.05)显著低于PES组;随访2年时,SES组的总死亡(11.3% vs 20.1%,P<0.05)、靶病变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9.8% vs 21.6%,P<0.01)、靶血管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17.3% vs 32.4%,P<0.01)、TVR-MACE(20.3% vs 35.3%,P< 0.01)也显著低于PES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应用PES是糖尿病患者PCI术后总死亡(OR=2.453,95%CI=1.012~5.932,P<0.05]、TLR(OR=2.403,95% CI =1.051~5.503,P<0.05)、TVR-MACE(OR=2.296,95%CI=1.237~4.261,P<0.01)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PCI术中选择SES相较于PES,可显著降低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近17年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结果 ①38例患者中36例为自体心脏瓣膜心内膜炎,2例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36例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中,基础心脏病占72.22%(26/36),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占36.11%(13/36),先天性心脏病占22.22%(8/36),原发性二尖瓣脱垂占8.33%(3/36),高血压性心脏病占2.78%(1/36).心肌病占2.78%(1/36).②38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38/38),寒颤57.89%(22/38).贫血55.26%(21/38).脾肿大50%(19/38).脏器栓寒15.79%(6/38).③血培养阳性率为31.58%(12/38).其中8例为链球菌属,4例为葡萄球菌属.④38例患者中30例(78.94%)患者经单纯抗感染治疗后治愈,4例(11.1l%)患者经手术联合药物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有4例(11.11%)合并心衰而死亡.⑤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无基础心脏病患者10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26例.10例无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6例,26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7例,两者感染途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风湿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对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应考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有明确感染途径而长期发热者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血培养阳性率并不高.合并心力哀竭者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疼痛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5年以上患者33例,平均年龄(60.7±9.6)岁,平均透析龄为(9.5±3.9)年(5~17年)。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用简明疼痛问卷(brief pain inventory,BPI)调查,了解疼痛原因、性质、程度和部位,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调查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本组患者疼痛的发生率为75.8%,主要疼痛部位:肩(51.5%)、膝(36.4%)、腕(18.2%)、髋(15.2%)。自我疼痛程度评分为(3.7±1.9)分(0~10分),24.2%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疼痛的程度和部位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时间、K t/V、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和血红蛋白没有关系。疼痛患者SF-36健康调查量表多方面得分均低于非疼痛患者。结论长期透析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长期透析患者发生房颤的临床特点和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入选本中心106例长期透析患者,男性64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为(51±19)岁,透析时间为6个月至10年。根据患者发生房颤与否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并于透析间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本组患者中有16例出现房颤,房颤组患者表现为高龄(63.1±9.7,P<0.001),透析年限更长(53.8±47.9,P<0.05),冠心病发病率更高(43.8%,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房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13.1±1.4,P<0.001)、左心室后壁厚度(12.3±0.9,P<0.001)、左心房内径(41.8±4.1,P<0.001)、左室重量指数(178.9±41.1,P<0.05)和肺动脉压(39.7±8.1,P<0.001)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且房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非房颤组患者(56.8±13.7,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左心室后壁厚度是透析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风险因子。结论年龄、左心室后壁厚度是透析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风险因子。心肌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透析患者发生房颤的病因。  相似文献   

19.
张敏  潘丽  文佳 《临床荟萃》2009,24(14):1200-1202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评价蒽环类药物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影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肿瘤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及化疗后6个月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DI参数比较。结果蒽环类药物化疗后6个月患者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e)低于化疗前,(8.68±2.11)cm/sVS(10.52±2.32)cm/s(P〈0.01);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高于化疗前(10.38±1.86)cm/sVS(9.11±1.74)cm/s(P〈O.01);Ve/Va低于化疗前,(0.78±0.21)cm/sVS(1.15±0.16)cm/s(P〈0.01);蒽环类药物化疗后6个月患者左心室收缩运动速度(Vs)低于化疗前,(7.16±1.15)cm/sVS(8.28±1.25)cm/s(P〈O.01)。常规超声心动图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及化疗后6个月均在正常范围(69.87±5.71)%VS(68.72±6.52)%、(38.24±14.82)%VS(37.75±15.82)%(均P〉0.05)。结论TDI可以较早期、更敏感、无创评价蒽环类药物对肿瘤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