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维菌素对鲫血液成分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章晓  江敏  吴昊  何琳  杨李 《淡水渔业》2012,42(1):93-96
采用三种给药剂量(3.0、1.0、0.4 mg/kg)研究伊维菌素对鲫(Carassius auratus)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实验组鲫血液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血小板(PLT)指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给药后8~16 h快速上升、24 h后开始下降,波动幅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三种口灌剂量对鲫血液中钙离子(Ca2+)、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白蛋白(ALB)含量均无明显影响;而3.0、1.0 mg/kg的口灌剂量组鲫血液中总血清蛋白(TP)含量较对照组有下降,且剂量越大影响越大,而0.4 mg/kg组TP含量变化不大。随着剂量的增大,鲫体色逐渐变深,食欲减退、身体失衡,3.0 mg/kg组的鲫解剖后显示肾脏出血迹象。  相似文献   

2.
中华鲟血清卵黄蛋白原水平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碱不稳定性蛋白结合磷法测定不同年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清中磷含量,以磷的含量变化反映卵黄蛋白原(VTG)变化情况。实验鱼为人工养殖0.5、1、2、3、4、5、6、8、9、10龄中华鲟和野生成熟中华鲟,共81尾,其中8尾野生雌鱼在人工繁殖前后各取样2~4次,共测97个血液样本。结果显示:低龄中华鲟VTG含量较低,最低值在5龄,含磷量为(4.6±1.6)mg/L,5龄后增加,成熟后达到最大,含磷量为(52.0±4.5)mg/L。在性腺不同发育时期,雌性个体在Ⅱ~Ⅴ期VTG的含量增加,Ⅱ~Ⅲ期增加速度较快,随后变缓,Ⅴ期达到最高水平,Ⅵ期降低;而雄性个体在Ⅱ~Ⅳ期VTG的增加量很少,Ⅳ期达到最高水平,含磷量为(28.7±12.2)mg/L。繁殖雌鱼产前VTG含量最高,含磷量为(62.5±8.7)mg/L,产后低于产前。此外,发现产后鲟鱼卵巢液中含量低于其血清中含量,但高于其他年龄组血清中的水平。本实验表明淡水养殖的中华鲟有可能达到性成熟。  相似文献   

3.
光照对中华鲟幼鱼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自然光周期(对照组,白天平均76 lx、晚上0 lx)、全光照(940 lx)和全避光(0 lx)三种光照周期下养殖70 d的中华鲟幼鱼生长指标(体重、全长、体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3种光照周期下的中华鲟幼鱼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全避光组中华鲟幼鱼血液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最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光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甘油三酯(TRIG)、肌酐(CREA)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高,TRIG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光照组无显著性差异,CREA与全光照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AST均无显著性差异。全光照组中华鲟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低,但与全避光组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葡萄糖(GLU)、尿素氮(BUN)含量最高,与全避光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最高,LDH与全光照组和全避光组均无显著性差异,ALP与全光照组和全黑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三种光照周期下的无机离子含量除Mg2+外,Na+、K+、Cl-、Ca2+、P3+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成鱼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设置低、 中、高 3 个密度梯度, 初始密度分别为(6.12 ± 0.04) kg/m3 、(8.92 ± 0.19) kg/m3 和(11.75 ± 0.29) kg/m3 , 密度养殖实验周期 12 个月,实验结束后将鱼转入恢复池进行低密度[(4.11 ± 0.03) kg/m3 ]恢复实验(6 个月), 分别在 0、12 个月和 18 个月时测定实验鱼的生长、血液生化和性激素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 密度养殖实验结束后, 低、中、高密度组分别达到(10.99 ± 0.21) kg/m3 、(13.59 ± 0.10) kg/m3 和(17.78 ± 0.28) kg/m3 ; 随着设计密度的增加, 实验鱼体重、 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日增重率(DWGR)显著降低(P < 0.05), 体重变异系数和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 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总蛋白(TP)浓度随设计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高密度组血糖(GLU)浓度高于中、低密度组, 各密度组间白蛋白(ALB)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17α,20β-双羟孕酮(17α, 20β-DHP)和睾酮(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但其浓度比实验开始时略有升高; 高密度组雌二醇(E2)、卵黄蛋白原(VTG) 和孕酮(P)浓度水平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 < 0.05), 低、中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恢复实验结束后, 各密度组实验鱼体重、肥满度(CF)、体重变异系数的组间差距较恢复期开始时要明显缩小, SGR 和 DWGR 随设计密度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 各密度组血清 GLU、ALB、TG、TC 和 TP 浓度基本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浓度水平,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E2、VTG 和 P 浓度基本恢复至同一浓度水平, 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 高密度养殖对中华鲟成鱼的生长和性激素水平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而中、低密度组实验鱼未受到显著影响。因此, 在保障中华鲟成鱼性腺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为了尽可能实现养殖设施的最大化利用, 可以适当舍弃一些生长性能, 建议中华鲟成鱼的实时养殖密度不宜超过 13.59 kg/m3 。  相似文献   

5.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法(RIA)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早期发育阶段中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和睾酮(testosterone,T)的整体水平进行了测定。实验共测定了4批次(分别来自4尾雌鲟)受精卵及仔鱼的E2和T水平,结果表明:中华鲟胚胎发育期间E2水平在小范围内波动,T水平除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仔鱼出膜后E2水平开始逐渐上升,T水平是先降低后又逐渐升高。其中第1批次的测定结果(单位为pg/gtissue)为:胚胎发育期间E2水平在1.37~7.38之间波动,仔鱼出膜后3d为5.21,出膜后9d为37.26;胚胎发育期间T水平最低为293.58,最高为1420.41,仔鱼出膜后4d为117.96,出膜后7d为27.25,出膜后9d为148.48。对于仔鱼出膜后体内高水平的E2和T的来源,推测其可能与仔鱼自身合成性类固醇激素有关。另外,本实验中还发现,质量较差的卵子T水平明显低于质量较好者。  相似文献   

6.
“狂游症”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了"狂游症"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27.2±3.1)cm,体重(152.3±41.2)g)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患病中华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EA)、肌酐(CREA)等指标较健康中华鲟显著升高(P<0.05),其中ALT、AST、ALP、LDH、UREA差异极显著(P<0.01),患病鱼胆汁酸(TBA)、总胆固醇(CHOL)有所升高,但不显著;患病中华鲟α-淀粉酶(α-AMY)、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等指标较健康中华鲟显著降低(P<0.05),其中TBIL、GLU、HDLCHOL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魏薇  魏华 《淡水渔业》2005,35(3):10-12
报道了水环境中不同的Ca2+浓度对一龄扣蟹性早熟率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一龄扣蟹性早熟率随着水环境Ca2+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当水环境Ca2+浓度超过161.6mg/L时反而下降;(2)存活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随着水环境中的Ca2+浓度的上升而下降,当Ca2+浓度超过161.6mg/L时存活率又上升。(3)当水环境中的Ca2+浓度低于161.6mg/L时,扣蟹平均性早熟率与Ca2+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94,扣蟹平均存活率与Ca2+浓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99。  相似文献   

8.
17β—雌二醇对雄性金鱼卵黄原蛋白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邴欣 《水产学报》2004,28(3):236-240
采用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的方法诱导雄性金鱼卵黄原蛋白产生,注射浓度为0.05mg·g-1BW,诱导2周后取尾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浆,进行血浆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过对卵黄原蛋白特性基团磷、脂和糖蛋白的染色,确定了卵黄原蛋白在电泳图谱上的位置,开发了一种简便、高效的定性卵黄原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电泳结果表明,在0.05mg·g-1BW的注射浓度下,2周后17β-雌二醇诱导了雄性金鱼卵黄原蛋白产生,并通过ELISA检测卵黄原蛋白的平均含量为690.2ng·mL-1,与对照组雄性金鱼平均含量为10.7ng·mL-1的差异极显著(P<0.01),比雌性对照组检出量285.5ng·mL-1高1倍多;17β-雌二醇诱导组雄鱼血浆钙离子和血总蛋白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模拟鮸鱼自然繁殖生境,采用调控水温、光照,并结合注射生物激素,促使鮸鱼在春季达到性成熟,以春季繁殖鮸鱼亲鱼为材料,检测了其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3月,E2、P和T含量很低;从4月份开始E2、P和T含量逐渐上升;5月份E2、P和T的含量急剧上升,最大值分别到达416.8±254.6 pg/ml、1.75±0.41 ng/ml和0.39±0.18 ng/ml;6月份E2、P和T维持较高的含量;多次催产后到7月份,E2、P和T明显下降,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E2、P和T的检测较准确地反映了人工控制条件下春季繁殖鮸鱼亲鱼的生殖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0.
用0、0.1、0.5、1.0 mg/L浓度的HgC l2对克氏原螯虾染毒后,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在较高浓度Hg2 作用下上升,而在低浓度Hg2 作用下总蛋白、球蛋白含量下降;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随Hg2 的升高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TK)活性在高浓度Hg2 作用下呈应急性上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和比较了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成鱼血清中两种重要的性类固醇激素—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周年变化规律。在雄性个体中,从4月份开始,随着水温的升高及繁殖期的开始,T和E2含量显著上升并在6月份达到最高峰;之后,T和E2含量逐渐下降并在第二年3月左右降低至最低水平。雌性牙鲆个体的E2含量于3月份开始慢慢增高,于6月份达到最高峰;随后,E2的含量逐渐降低并在1月份达到最小值;而雌性个体中的T的含量在2月和6月份出现两次高峰。结果表明,T和E2对牙鲆的性腺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雌雄个体中T和E2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肝胆病变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了肝胆病变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52.6±5.1) cm,体质量(1299.5±385.2) g]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患病中华鲟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EA)、胆汁酸(TBA)、钾(K~+)、钙(Ca~(2+))等指标明显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肌酸激酶(CK)、α-淀粉酶(α-AMY)、总胆红素(TBIL)等的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葡萄糖(GLU)、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钠(Na~+)、氯(Cl~-)等指标明显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铜对中华鲟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铜(Cu2+)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定0.005 mg/L、0.01 mg/L和0.015 mg/L 3个Cu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以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iOD)、过氧化氧酶(CAT)和谷胱甘肽抗氧化酶(GSH-PX)活性为指标研究Cu2+污染对中华鲟幼鱼的毒理作用.结果表明,Cu2+浓度升高对中华鲟幼鱼产生了较大的毒性,24 h、48 h、72h和96h LC50分别为0.059 32mg/L、0.0340mg/L、0.028 3 mg/L和0.021 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2 17 mg/L;不同浓度Cu2+暴露时,中华鲟幼鱼肝组织中SOD、CAT、GSH-PX的活性在暴露24 h时被显著抑制(P<0.05),在处理48 h后酶活性逐渐恢复,随后又逐渐下降,其下降幅度与Cu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认为,SOD、CAT和GSH-PX活性变化可以反映中华鲟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并可用做中华鲟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氨氮浓度(0.01、0.5、1.0、2.0 mg·L~(-1))慢性胁迫(60 d)对鱼体生长、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子二代中华鲟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而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抗氧化指标中,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随氨氮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呈升高趋势。免疫指标中,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血清、肝脏溶菌酶(LZM)活性及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慢性氨氮胁迫显著抑制了子二代中华鲟的生长,降低了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研究结果对了解中华鲟氨氮胁迫反应以及其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峰  张涛  侯俊利  刘鉴毅  章龙珍  庄平 《水产学报》2013,37(12):1795-1800
为了研究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盐度适应过程及其调节规律,将7月龄幼鱼直接转入0(淡水对照),5,10,15等4个盐度组中养殖32天,分别在0.5,1,2,4,8,16,和32 d 检测幼鱼血液水分、血清渗透压和血清Na 、Cl-、K 的浓度,结果显示:试验过程中,淡水和盐度5组中华鲟幼鱼血液各项指标始终保持一致,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盐度10和15组,中华鲟幼鱼血液水分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下降程度与盐度呈正相关,16 d时各组幼鱼血液水分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鲟幼鱼转入盐度10和15条件下,其血清渗透压与Na 和Cl-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达到新的平衡;12 h是其上升和下降的拐点。而血清K 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渗透压和Na 、Cl-离子不同,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从结果可以看出,中华鲟幼鱼与其他广盐性鱼类一样,其盐度适应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即临界期和调整期。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自然降温条件下,研究了马来西亚红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0.niloticus)致死低温,检测了在温室越冬温度(17.8℃)和低温胁迫下开始死亡时红罗非鱼血清的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当水温降到8.6℃时,马来西亚红罗非鱼开始死亡,死亡低温范围为8.6—6.4℃,半致死低温为7.6℃;8.6℃时,红罗非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FAJ)]~L酸激酶同工酶(CK—MB)5种酶的活性显著高于17.8℃时Op〈0.05),肌酐(CREA)含量、I(+浓度显著上升Ok0.05),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及Ca2‘含量小幅增加,而Na+和cr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胆固醇(CHOL)和甘油211(TG)含量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大豆卵磷脂添加量[0、1%、2%、4%(w/w饲料)]的4种人工配合饲料(分别简称SLD、SL1、SL2和SL4)投喂5+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后备亲鱼14个月,通过比较各饲料组实验鱼的血清卵黄蛋白原(Vg)、卵径和性类同醇激素水平,探讨大豆卵磷脂对施氏鲟性腺发育的影响机理,并为今后深入研究鲟亲鱼磷脂营养代谢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饲料中大豆卵磷脂含量对施氏鲟的卵径发育无显著影响,对血清中Vg、睾酮(T)和雌二醇(E2)的浓度影响显著.投喂量为2%组的血清E2质量浓度(147.91 pg·ml-1)显著高于0%(113.72pg·ml-1)和1%(129.63pg·mL-1)组(P<0.05),而4%组的血清E2质量浓度为139.68 pg-mL-1介于二者之间.随着投喂时间和投喂浓度的增长,施氏鲟后备亲鱼的血清T含量浓度降低,而血清Vg浓度随日粮卵磷脂的添加水平和时间增加而升高.结果提示:①施氏鲟卵黄发生期后备亲鱼饲料卵磷脂的适宜添加量为2%,不足或过量对后备亲鱼的生殖机能均有不利影响;②通过影响血清T的产生从而影响施氏鲟的生殖可能是饲料中卵磷脂在施氏鲟生殖机制中的作用之一;③在施氏鲟后备亲鱼强化培育中可通过适当添加卵磷脂的量,从而实现性腺的正常发育,进而改善性腺发育状况、提高施氏鲟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三氯生(TCS)对雌性鱼类性激素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对雌性黄河鲤进行染毒,设置对照组和三个不同浓度组(0.04 mg/L、0.08 mg/L、0.16 mg/L)的TCS处理组,采用酶联免疫(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各组雌性黄河鲤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分泌水平及其卵巢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GnRH-ii-2)和雌激素受体(Er)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各浓度组的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1),而0.16 mg/L的TCS能使黄河鲤血清中的E2含量及E2/T显著性升高(P<0.05, P<0.01);TCS各浓度组卵巢中CGnRH-ii-2 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0.08和0.16mg/L的TCS处理组Er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结果表明:TCS具有潜在雌激素效应,其机制与雌激素受体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表达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19.
投喂雌二醇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投喂添加雌二醇饲料的试验方法,观察分析人工诱导西伯利亚鲟性逆转过程中,外源雌激素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组(10 mg E2/kg饲料)幼鱼的日增重、肥满度、特定生长率等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1 mg E2/kg饲料)、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且高剂量组血清中血糖和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5),而总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测定了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aerii)不同性别和卵巢发育时期血浆中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含量。利用活组织取样的方法,根据性别和卵子颜色及大小将实验鱼分为成熟雄鱼(M)、雌鱼Ⅲ期、Ⅳ期和Ⅴ期共4个组。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血浆T含量雄鱼高于雌鱼(P<0.01),且雄鱼与雌鱼Ⅲ期和Ⅴ期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E2含量除与雌鱼Ⅳ期有极显著性差异外(P<0.01),与雌鱼Ⅲ期和Ⅴ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雄鱼表现为T含量和T/E2比值高,而E2含量低。雌鱼随卵巢的发育T和E2含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Ⅳ期组性类固醇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Ⅲ期和Ⅴ期,且差异极显著(P<0.01)。根据血浆中T和E2的含量建立了西伯利亚鲟性别和性腺发育时期的4个判别函数:YM=-11.322+0.043T+0.153E2,YⅢ=-1.390+0.000T+0.061E2,YⅣ=-18.074+0.032T+3.305E2,YⅤ=-2.316+0.785T+0.008E2,经检验总体判别准确率为95%,其中对性别的判别准确率为100%,对雌鱼卵巢发育时期的判别准确率为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