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山西省碳酸盐类岩石的裸露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0%左右,其中含有丰富的岩溶水。全省泉水流量大于0.5米~3/秒的岩溶大泉有40多处,大于1米~3/秒的有25处,岩溶地下水的总径流量达95米~3/秒。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对工农业供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从岩溶大泉中获(?)更多的地下水,我省从  相似文献   

2.
王万金  楚敬龙  崔贺  郑明英 《矿冶》2023,32(4):110-118
我国西南某岩溶山区电解锰行业较为发达,电解锰产出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锰渣,锰渣主要采用填埋存储的方法进行处理,区内电解锰渣场有20余处。锰渣场多位于岩溶洼地区,地下水环境极脆弱,有11座锰渣库存在渗漏污染地下水的环境问题。针对该区域内某2个电解锰渣库渗漏,污染下游岩溶地下河出口的具体问题,以改善地下水环境、节约污水治理资金为目标。以水文地质单元为研究范围,重点研究地下水污染途径及水文地质条件,通过调查、采样分析、钻探、物探、连通试验、抽水试验等工作方法,查明了这2个锰渣渣库渗漏是地下河出口污染的主要原因,渣库高悬于地下水水位之上,渣体内污染物通过6种途径进入地下水;锰渣库位于地下水系统排泄区,库区范围及下游地下水已被污染,占地下河流域面积的8.33%;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区全为岩溶洼地,地下水未受污染,存在3处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根据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分区治理、清污分流”的源头防控治理思路。抽水试验结果表明,按照该治理方法实施治理后,被污染地下河出口水量总体可减少70%以上,节约污水治理资金300万元/年。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大湖岩溶盆地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塌陷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和实测地质剖面,采用野外钻探、取样、室内试验分析,对研究区的岩溶塌陷成因及机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区内岩溶塌陷机制模型。研究表明,大湖镇坑源村塌陷主要是因区内矿坑涌排水,使塌陷区的地下水水位降低和改变流向,地下水原有的浮托作用减弱直至产生失托,并产生冲蚀及土体流变,在有地下溶洞发育且上覆土层较薄处发生地面岩溶塌陷。在对大湖镇坑源村发生的多起地面塌陷成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失托—土体流变效应"的致塌模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矿区地质特征、分析风化壳与高岭土矿的关系,矿体地质特征,并结合丹元高岭土矿详查成果对上院岩体寻找高岭土矿山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矿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有机酸作用强烈,地下水的水质类型以中—低矿化度的重碳酸盐型为主,易促使铝硅酸岩造岩矿物水解蚀变向生产高岭石类方向发展,易形成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产;矿区地形一般从山顶浑圆、山坡平缓、沟谷开阔,高岭土矿体多在丘岗之上或坡度较缓的山坡处;矿体以燕山期中粒白云二长花岗岩风化壳是矿区风化最为细腻、自然白度最高的成矿原岩,次为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矿区为一大型规模强绢云母化花岗岩风化壳残积型高岭土矿床;燕山期上院岩体花岗岩基在区域内出露范围较大,对原地全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具有更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古蔺县碳酸盐岩地层分布面积1561.8km^(2),占全区面积的49%,岩溶发育中等,岩溶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共计50处,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133处)的38%。通过对岩溶区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在阐述了区域岩溶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与岩溶的关系及其成因机理。分析表明:区内岩溶发育较为强烈的区域,地质灾害发育也较强烈;滑坡类型以岩溶风化形成的残积土层滑坡为主;危岩破坏模式多为由溶蚀裂隙控制的倾倒式崩塌;岩溶塌陷为土洞塌陷和冒顶塌陷,是在地下水侵蚀、自重、气团压缩、水流潜蚀等作用下形成。提出了地面防渗和加固支挡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基岩地区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抽水试验、水质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该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以及基岩裂隙水4类,并总结了其含水岩组富水性;分析了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演化以及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圈定了有集中供水意义的第四系孔隙水富水地段3处,总结了地层阻水型蓄水构造和断层储水构造2种基岩蓄水构造类型。区内地下水质量以Ⅲ类、Ⅳ类和Ⅴ类为主,超过Ⅲ类水标准的组分主要是硝酸盐、总硬度、铁,其次为氟化物等。利用总结的区内找水模型,共施工具有供水意义的水文地质钻孔10眼,总涌水量7017.84 m3/d,可解决近10万人生活和59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对于寻找新的供水目标含水层及找水定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川阿坝地区的小金县出露万里城、葫芦海子、空卡梁子、二毛山等多处燕山期岩体,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其外围发现了多处辉钼矿化点,成矿潜力大,但总体地质工作程度低,未有大的找矿突破。近年通过勘查工作,在葫芦海子岩体外围发现一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小草坝钨矿床)。总结了该矿床的成矿规律,探索了该矿床的碱交代特征,并采用"地球排气作用"理论分析了矿床成因,为该地区其他岩体外围的探矿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鄂东南小岩体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东南燕山期小岩体(群)有137处,主要分布在两大层间顺层滑脱拆离带中和毛铺-两剑桥断裂及其附近.小岩体规模小,埋藏浅,形态多为筒状、似直立柱体、蘑菇状、脉状、岩株状、岩墙状.小岩体产状总体倾向南、南东,倾角30°以上.鄂东南小岩体主要为中酸性花岗岩类,侵入期次分为两期七次.岩浆演化从早到晚的趋势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部分小岩体与鄂东南六大岩体一样是杂岩体,是岩浆多期次演化的产物.小岩体岩浆来源于深部,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个旧锡矿高松矿田区是我国主要锡产区之一,随着开采标高下降,矿区地下水越来越复杂。本次调查通过剖面调查、岩石样品和钻孔岩芯分析、地下水环境调查等研究,从岩溶发育规律、天然水文地质、开采水文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松矿田地下水可划分为两个边界条件清晰的独立水文地质单元,以大气降雨补给为主,集中以暗河或直接向溪沟泄流。2)矿坑潜在充水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及个旧组含水层,其中矿坑与顶部岩溶洼地有直接水力联系,遇强降雨易发生透水危害。3)个旧组含水层在未来开采水平依然发育有溶洞,矿坑开采很容易直接揭露岩溶水,引发突水危害。  相似文献   

10.
鲁西平原地区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地下水,埋深一般在80~200m,其中济宁市北部的岩溶水已被当地纳入开发利用规划.传统观点认为,济宁北深层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南部裸露山区的降水入渗补给,但经计算发现,降水人渗补给量远远不能满足现状开采量,这说明该岩溶地下水系统还有其它补给途径.该文通过对地下水位动态、水化学特征、水中铀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抽水试验资料的分析,认为上覆孔隙水的越流是该岩溶水系统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铜辉矿业下一步开采的安全性,开展水文调查,分析含水层与隔水层特征,各含水层间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联,对勘查区进行了岩溶含水岩组富水性水文地质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含水层沿走向方向均富水,完整岩层隔水性能较好,但部分有斜节理发育,隔水效果降低。各含水层之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一定补给关联,地下水含水层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较差,地下水运动相对滞缓。矿段中、西部岩溶含水层富水性中等。水5孔以西岩溶含水层有泉出露,富水程度较高。能够为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进行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臧浩  杨帆 《中州煤炭》2021,(7):125-130
山东胶南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为提高地热水的开发利用效率以及指导后续勘查工作,以松柏地热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温场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松柏地区浅部地下水沿松柏—叩官断裂快速径流带走了大部分热量,加之与之相交的松柏—小王疃断裂和周边由于富水性较差,深部热流上涌使断裂周边形成高恒温带区;松柏地区热水富集部位主要为断裂破碎带及不同岩体接触带,热储类型为裂隙带状热对流型热储,地热资源的赋存和分布受断裂带及不同岩体接触带控制。  相似文献   

13.
宜昌市主城区浅层赋存的松散砂卵石孔隙水、碎屑岩裂隙水、砾岩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以潜水为主,局部弱承压。地下水位埋深0.50~29.86 m,平均埋深5.63 m。地下水位标高39.00~120.00 m,平均标高72.93 m。地下水水力梯度一般0.16~0.004,平行长江方向、地势低平地段地下水水力梯度较小,垂直长江方向、地势起伏较大地段地下水水力梯度较大。地下水位在丰水期较平水期升高0.50~8.25 m,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大气降水影响。松散砂卵石孔隙含水层与奥陶系南津关组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富水性弱—中等,白垩系五龙组砂岩夹泥岩裂隙含水层与石门组砾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区内雨量充沛,浅层地下水循环强烈,地下水多为重碳酸型。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脚下,除了土壤、岩石、蚯蚓、树根……还有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地下水隔着厚厚的土层,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经过无数代地质人的辛苦探索,如今我们对地下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最普遍分类是按照地下水储存介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相似文献   

15.
深部矿井水害特征、评价方法与治水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平  乔伟  李小琴  孙如华 《煤炭学报》2019,44(8):2437-2448
煤矿区深部含水层具有大埋深、高水压等特点,是深部煤层开采水害防范的主要对象。在分析深部矿井水害特征基础上,探讨了深部矿井地应力对裂隙水介质的力学作用机制,阐述了深部矿井裂隙水介质呈现"高承压、弱富水"的力学原因;基于古岩溶成因演化理论,结合水文地质勘探和野外调查,分析探讨了华北型煤田奥陶纪石灰岩顶部"古风化壳"的岩溶充填结构特征,并将奥陶纪石灰岩顶部"古风化壳"划分为"隔水充填带、弱隔(透)水充填带、富(透)水带"3种岩溶充填结构类型,给出了各类型确定的关键指标和阈值,明确了奥陶纪灰岩顶部存在隔水层的理论依据。将深部矿井煤层开采底板突水划分为"完整底板突水模式"和"集中破碎带底板突水模式",分析了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含水层高水压作用下沿用传统的突水系数法(T_s法)评价底板突水危险性的局限性,引入隔水层厚度(M)和含水层钻孔单位涌水量(q)2个指标,结合突水实例分析,提出了"修正的突水系数法"(T_s-M-q法,适用于完整底板突水模式);在实验和实例分析基础上,提出"渗-流转换"突水评价法(适用于集中破碎带底板突水模式)。最后,基于深部矿井水害特征及突水模式,结合深部含水介质赋存、构造发育特征和地应力场方向,阐述了深部矿井水害精准查治一体化勘探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福建马坑铁矿属国内特大型地下开采铁矿,也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充水矿区,对其主要充水岩层地下水动态情况的分析对指导疏干工程和矿区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福建马坑铁矿开采阶段获得的自动监测数据,对主要充水岩层水位动态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3个比较典型的影响因素—大气降雨、突水、疏干试验对地下水位动态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矿区主要充水岩层由于构造、岩溶的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差别较大,各观测孔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各富水性区域之间联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