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鱼骨]形态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花(鱼骨)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唇(鱼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外观上花(鱼骨)与唇(鱼骨)的吻长、下唇、两侧叶、颐部中央的三角形及体色有所差别,其他无明显不同;在可数及可量形状等指标上,鳃耙数、体长/尾柄长、体长/尾柄高等有较大不同,其他指标大多数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大渡河下游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试鱼类的游泳能力,可为过鱼设施设计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在水温18.9~24.3℃和溶氧5.58~8.17 mg/L条件下,采用丹麦Loligo System公司的鱼类游泳能力环形试验水槽,以大渡河下游6种典型鱼类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其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结果显示:(1)测试鱼的平均感应流速:白甲鱼9.9~12.3 cm/s,唇鱼骨8.5~11.1 cm/s,异鳔鳅鮀12.0~17.5 cm/s,胭脂鱼8.3~13.5 cm/s,长薄鳅14.7~18.1 cm/s,长鳍吻鮈14.0~18.6 cm/s;(2)平均临界游速:白甲鱼106.3~131.1 cm/s,唇鱼骨67.9~78.4cm/s,异鳔鳅鮀72.9~80.5 cm/s,胭脂鱼78.1~89.9 cm/s,长薄鳅89.6~109.9 cm/s,长鳍吻鮈83.1~103.8 cm/s;(3)平均爆发游速:白甲鱼149.4~159.1 cm/s,唇鱼骨98.9~128.5 cm/s,异鳔鳅鮀98.5~141.5 cm/s,胭脂鱼92.3~125.7 cm/s,长薄鳅125.4~151.8 cm/s,长鳍吻鮈128.6~163.8 cm/s。建议过鱼孔口近底边区域流速为1.0~1.2 m/s,其余高流速区适当放大至1.4~1.5 m/s;鱼道进口流速为0.7~1.5 m/s,出鱼口设置在流速持续不小于0.3 m/s的水域,过鱼设施平均流速范围为0.6~1.0 m/s。  相似文献   

3.
唇(鱼骨)(Hemibarbu labeo)地方名为重重或重唇,(鱼骨)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鮈亚科、属的一种.唇(鱼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及其支流、镜泊湖、五大连池等,是黑龙江名优土著鱼类[1].唇(鱼骨)营养价值较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唇(鱼骨)在黑龙江流域的渔获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随着近些年环境的破坏及过渡捕捞等,资源量锐减[3].目前随着人们对唇(鱼骨)的喜爱增加,市场价格也随之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4.
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 pallas)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鱼骨]属,俗称土风鱼、重唇鱼,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浅灰色,其余各鳍均为灰白色。唇[鱼骨]个体较大,生长较快,以动物饵料为食,如水生昆虫幼虫、摇蚊幼虫以及虾类,也摄取小型软体动物;3龄鱼可达性成熟,生殖季节3-4月。  相似文献   

5.
河鲈(Perca fkuviatilis Linnaeus)又名赤鲈,隶属鲈形目、鲈亚目、鲈科、鲈属,俗称五道黑。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地和西伯利亚地区,我国仅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乌龙古河流域有自然分布,生活于植物丛生的江河、湖泊中,为冷温带河湖鱼类。该鱼体侧扁,长椭圆形,尾柄较细长;头小,吻钝,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两背鳍略分离,胸鳍侧位而较低,腹鳍胸位,尾鳍浅叉形;体色为浅棕褐色,有7—9条黑色横斑,腹部白色,背鳍浅灰黄色,臀鳍、腹鳍及尾鳍为橘黄色。  相似文献   

6.
巫一安 《齐鲁渔业》2020,37(2):39-40
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是一种小型溪源性经济鱼类,喜欢生活在山区溪流中。光唇鱼体呈纺锺形,较低矮,吻突出,唇发达、肥厚,体色深青黑,腹部较淡。近年来,随着野生光唇鱼的减少,人工养殖光唇鱼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发病几率也增加。现将光唇鱼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巨口牛脂鱼(Ictiobus cyprinellus)俗称大口胭脂鱼,属亚口鱼科(Catostomidae),是北美洲淡水经济鱼类,也是美国池塘养殖鱼类之一。(图1)体椭园形,体侧腹部呈橄榄绿色。头部较大,具有较宽的圆纯形的吻。头长为全长的20-25%;眼径为吻长的48.0-60.5%,侧线鳞35-39个。背鳍长,具23-31鳍条。  相似文献   

8.
唇[鱼骨](Hemibarbu labeo),俗名重唇,重重,属鲤科,[鱼骨]属,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各大水系,在黑龙江流域主要分布于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牡丹江等水系,是黑龙江名优土著鱼类。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唇[鱼骨]在黑龙江流域的渔获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近年来由于过渡捕捞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其资源锐减,市场价格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分析了唇(鱼骨)(♀)×花(鱼骨)(♂)杂交育种的特点和可行性.结果表明:2008-2011年,共计获得约164万粒受精卵,杂交F1鱼苗111.7万尾.在水温18~26℃条件下,唇(鱼骨)(♀)×花(鱼骨)(♂)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到85.5%~89.2%、80.6%~81.2%和80%~85.6%.在水温(20±1)℃条件下,杂交F1受精卵在受精后94 h 10 min,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全长5.75 ~ 6.83 mm.杂交F1成鱼的体色和体型与母本比较相近.唇(鱼骨)(♀)×花(鱼骨)(♂)的杂交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瓯江产唇(鱼骨)的早期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受精卵授精后120 h,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体长5.6~6.8 mm,平均体长6.35 mm)鱼体透明,体表和卵黄囊均无黑色素分布,尾鳍透明光滑,具口凹和眼色素并形成胸鳍原基,至卵黄被完全吸收时胸鳍鳍条开始形成,至28日龄时仔鱼各鳍发育完全,肌节数38~42。根据卵黄囊存在的情况和脊索的弯曲程度将仔鱼划分为卵黄囊仔鱼、前弯曲期仔鱼、弯曲期仔鱼、后弯曲期仔鱼。仔鱼眼径与头长比呈递减趋势,进入后弯曲期,体长迅速增加(≥11.8 mm)。唇鱼骨仔鱼体背与体侧黑色素由背鳍下方向尾部扩散,继而由中部至头部扩散。胸鳍附近最早出现鳞片,然后向后侧覆盖,最后在腹部出现鳞片。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受精卵授精后120 h,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体长5.6~6.8 mm,平均体长6.35 mm)鱼体透明,体表和卵黄囊均无黑色素分布,尾鳍透明光滑,具口凹和眼色素并形成胸鳍原基,至卵黄被完全吸收时胸鳍鳍条开始形成,至28日龄时仔鱼各鳍发育完全,肌节数38~42。根据卵黄囊存在的情况和脊索的弯曲程度将仔鱼划分为卵黄囊仔鱼、前弯曲期仔鱼、弯曲期仔鱼、后弯曲期仔鱼。仔鱼眼径与头长比呈递减趋势,进入后弯曲期,体长迅速增加(≥11.8 mm)。唇鱼骨仔鱼体背与体侧黑色素由背鳍下方向尾部扩散,继而由中部至头部扩散。胸鳍附近最早出现鳞片,然后向后侧覆盖,最后在腹部出现鳞片。  相似文献   

12.
乌苏里江二种细鳞鱼生物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尖吻细鳞Brachymystax lenok和钝吻细鳞B.tumensis在吻的形状上和鳃耙数上有很大差异。尖吻细鳞有长而肉厚的吻,上颌突出明显,口半下位,上颌骨较短,延伸到眼径垂直中线前;钝吻细鳞上颌不突出,口端位,上颌骨较长,延伸到眼径垂直中线或中线后。尖吻细鳞的鳃耙数在26—30;钝吻细鳞的鳃耙数在19—23。尖吻细鳞在头后部、体侧、背鳍、脂鳍有相对密而大的黑色斑点,但颜色较暗;钝吻细鳞在同样位置上的黑色斑点稀而小,非常清晰;但在幼鱼阶段二种鱼的斑点很难区分。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的平均值,二种鱼的差异显著,但个体值间相互有交叉。生长速度:尖吻>钝吻;绝对生殖力:尖吻>钝吻;相对生殖力:钝吻>尖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盘鮈属(Discogobio)鱼类口吸盘的发育特点,本研究选取刚出膜的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鱼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人工养殖,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云南盘鮈口吸盘的发育过程,利用组织切片的方法观察乳突和味蕾的分布情况,综合分析口吸盘的功能。结果显示,口吸盘的发育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口吸盘形成前期、口吸盘形成期和口吸盘完善期。其中,在口吸盘形成前期,云南盘鮈口吸盘原基尚未形成;在口吸盘形成期,口吸盘各组分原基出现,下唇瓣、肉突、侧突与吸盘主体愈合但仍具缺刻,口吸盘雏形形成;在口吸盘完善期,愈合处缺刻消失,口吸盘发育完整。除马蹄形隆起两侧和中央肉质垫前缘具无乳突分布区外,口吸盘其他区域均布满大小不一的乳突;味蕾主要分布于吻皮、须、唇突、中央肉质垫和口角处。  相似文献   

14.
杨斌 《科学养鱼》2006,(2):10-11
杂交鲟,是欧洲鳇(Husohuso)(雌)和小体鲟(AcipenserruthenusLinnaeus)(雄)的杂交后代。其身体延长,背部黑色,腹部白色。身体被5行骨板,为背骨板1行,数量14~16枚;侧骨板2行,数量35~63枚;腹骨板2行,数量8~14枚。口大,弯月形,下位,体长是口裂的15.9倍;背鳍条数为45~64,臀鳍条数为19~28。全长为头长的4.4倍,头长为吻长的2.0倍,尾鳍上叶为下叶的1.9倍。该品种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近年来,逐步为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较大。2005年8月起,我们采取在水库中用网箱进行鱼种培育,取得了较好的生产和经济效益,总结了一定的网…  相似文献   

15.
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属鲤形目,鲤科,[鱼骨]属,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栖息于乌苏里江的唇[鱼骨]是黑龙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俗称重唇、重重,是典型的底栖鱼类,主要生活在江河流水中,湖泊中较少,摄食以摇蚊幼虫、软体动物和虾等为主,一般体重1~1.5千克,较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目前唇[鱼骨]的价格也在逐年上涨,在南方地区鱼体重量达到50克以上,黑龙江地区100克以上即可上市,价格在40元/千克,高出鲤鱼4~6倍。  相似文献   

16.
匙吻鲟,学名美国匙吻鲟(又名鸭嘴鲟),属鲟形目、匙吻鲟科,分布在北美洲,是美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鱼类.它的吻特别长,呈扁平,如桨状;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蓝灰色,常有一些斑点间在其中;体侧有点状赭色,腹部白色;口大眼小,前额高于口部;鳃耙密而细长,鳃盖骨大而向后延至腹鳍,尾鳍分叉,尾柄披有梗节状的甲鳞.  相似文献   

17.
长江刀鲚性腺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刀鲚(CoiliaectenesJor-danetSeale),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地方名凤尾鱼、河刀鱼、刀鱼、海刀鱼。体长、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腹具棱鳞,无侧线。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头及背部浅蓝色,体侧微黄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尾鳍边缘黑色。刀鲚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成熟的个体,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生殖洄游,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其鱼群组成以3—4龄…  相似文献   

18.
唇[鱼骨](Hemibarbus laleo),俗称竹鱼。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库中,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中小型鱼类,分类上隶属鲤科,[鱼骨]属。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俏销,且群体产量高,个体大,生长速度较花[鱼骨]快,近年来已有部分水产部门开展了唇[鱼骨]的人工繁育研究。水温和盐度是其重要的两个影响因子,直接影响其生存、生长和繁殖,现将其对唇[鱼骨]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1 黑斑蛙生物学特性 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us)属于蛙科侧褶蛙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近危物种,俗称青蛙.黑斑蛙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  相似文献   

20.
四川虎加鱼     
名称及分布四川虎加鱼Hucho bleekeri Kimura地方名叫“猫儿鱼”,属鲱形目,鲑科Salmonidae,虎加鱼属。分布在四川西北的局部地区。据我们多年调查,其记载仅限岷江上游(灌县至理县)及大渡河(泸定至阿坝)一带位于山区内的河段。形态特征体延长侧扁似纺锤形、体长为体高的5.5~6倍;为头长的3.9~4.2倍。头长为吻长的3.5倍,为眼径的5.2倍,为眼间距的4倍。吻长为眼径的1.5~2倍。背鳍式3.7—12;胸鳍式1.13—16;腹鳍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