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潘德炉 院士     
<正>潘德炉,男,汉族,1945年12月出生,浙江东阳人。海洋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研究员、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学会常务理事、《海洋学报》主编、国际海洋水色遥感专家组专家。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Web of Science SCI-E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遥感技术开展崩滑流灾害研究的文献量呈指数型增长,说明遥感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获得了专家和学者的认可;美国、意大利、中国是应用遥感研究崩滑流灾害的主要国家;就研究中采用的影像类型而言,合成孔径雷达是当前采用最多的遥感影像类型;从研究主题看,地形形变监测,敏感性、危险性、风险性评估以及灾害的图像识别技术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高妍 《科学中国人》2006,(12):50-50
“谁言女子不如男.青史长留巾帼篇。三尺讲台勤躬耕.科学颠峰摘桂冠”可谓中国杰出遥感女专家乔玉良教授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正专家简介:车慧正,1977年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及其辐射气候效应研究。独立自主创建了"中国气溶胶地基遥感监测网",主持科研项目12项(国家级7项、省部级5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8项。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相似文献   

5.
《科技通报》2010,26(2):F0002-F0002
潘德炉,男,汉族,1945年12月出生,浙江东阳人。海洋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研究员、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6.
科坛精英     
<正>院士名片成功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两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李德仁,男,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1981年获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获得苏黎世理工大学名誉博士,1988年获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10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湖北省科协第五、六、七届全省委员会副主席等。  相似文献   

7.
多源遥感数据在植被识别和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晓岚  汪小钦 《资源科学》2008,30(1):153-158
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综合应用,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补,提高地物的识别精度。本文以福建省漳浦县为研究区域,利用SPOT5、ASTER和CBERS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植被的识别和提取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专题信息提取流程。首先设计了基于不同植被专题信息自动提取的专家库,对单一遥感数据进行专题提取,然后基于专家知识进行决策级植被信息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将不同传感器的光谱信息和时相特征进行互补,利用不同植被在不同遥感数据上的特征和专家知识,建立隶属度函数,判剐每个像元的归属,完成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专题提取。结果表明,与单一传感器数据的结果相比,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植被的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8.
《科协论坛》2014,(12):F0002-F0002
李德仁,男,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1981年获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获得苏黎世理工大学名誉博士,1988年获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10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湖北省科协第五、六、七届全省委员会副主席等。  相似文献   

9.
李德仁,男,江苏镇江丹徒人,1939年12月出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地学部常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像  相似文献   

10.
徐冰 《金秋科苑》2012,(24):46-48
遥感,看似“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笔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众对遥感认识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本期“科技博览”栏目就遥感的几个疑惑与误区与中科院遥感所专家一起为读者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1.
<正>专家简介:熊盛青,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央直接联系的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领军人才,首批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目前为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4):300-301
童庆禧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1935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科学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全球研究网络系统”(GRNS)专家组成员,科技部与美国宇航局(NASA)对地观测领域合作的中方首席专家之一。我国最早从事遥感技术发展和应用研究的科学家之一,特别在地物遥感光谱辐射特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工作,包括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地物光谱数据库、地物混合光谱…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4,(4):373-373
徐冠华,男,遥感应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12月16日生,上海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学专业,同年到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1979年至1981年以及1987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国家遥感中心资料服务部承担了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中的“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更新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示范研究工作项目”。7月24日,由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联合组成的专家验收组对项目进行了验收。  相似文献   

15.
卓宝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我国著名工程地质遥感专家。我国地质遥感创始人和工程地质遥感开拓者之一。他从事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达半个世纪,主持参加了大量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地质遥感调查工作,提出许多创新成果和思路,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论著密切结合生产,受到普遍欢迎。学风正派,重视遥感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对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工程地质遥感界具有很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16.
我们有幸采访了我国著名定量热红外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仁华教授。  相似文献   

17.
林珲,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遥感中心香港基地主任,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创会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制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教学。相继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武汉大学测绘与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印度空间部遥感研究所国际培训中心等学术机构聘任为客座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涉及多云多雨地区遥感方法和应用、虚拟地理环境、空间数据挖掘与自然灾害预报、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与物流信息管理、城市环境模拟与评估等。近年来关注将地理信息的应用扩展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领域,包括地理信息在城市社会集体记忆、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哲学思想与文化疆界以及宗教历史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空间综合社会学与空间综合人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们有幸采访了我国著名定量热红外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仁华教授.  相似文献   

19.
徐冰 《今日科苑》2012,(24):46-48
遥感,看似"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笔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众对遥感认识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本期"科技博览"栏目就遥感的几个疑惑与误区与中科院遥感所专家一起为读者答疑解惑。遥感就是照相?说起遥感,很多人认为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拍照":从空中拍下照片进而获取有效信息。实际上,遥感绝非这么简单,"拍照"仅是拉开遥感技术系统的一个小"开篇",遥感技术的真正作用是将信息从"照片"中提取出来并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20.
周珈慧 《科学中国人》2012,(24):30-33,2,1
为了在生产生活中更充分地发挥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作用,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遥感专家们辛勤耕耘,创新不息,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坚毅和执着不断地谱写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新篇章。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高光谱研究室主任张立福就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