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去氨加压素单独使用和联合抗胆碱药物治疗儿童夜遗尿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1月至2016年8月)、Cochrane library(1996年1月至2016年8月)、Embase(1974年1月至2016年8月)、CNKI(1994年1月至2016年8月)、万方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16年8月)、CBM(1978年1月至2016年8月)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收录7个随机对照试验,含660例患儿,其中联合用药治疗组患儿332例,去氨加压素单药治疗组患儿328例.Meta分析结果:去氨加压素单独使用和联合抗胆碱药物治疗儿童夜遗尿,二者在治疗1个月后部分有效率[RR:1.28;95%CI(1.14,1.44),P<0.000 1]、1个月后治愈率[RR:2.29;95%CI(1.61,3.25),P<0.000 1]、3个月后治愈率[RR:1.69;95%CI (1.28,2.22),P=0.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药物治疗小儿遗尿疗效优于去氨加压素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隐性脊柱裂对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治疗及其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单症状性夜遗尿患儿186例,从中筛选出伴隐性脊柱裂患儿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醋酸去氨加压素组)41例和观察组(醋酸去氨加压素联合奥昔布宁组)57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干床训练。观察患儿治疗6个月和停药3个月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完全效应率61.0%,总有效率68.3%;观察组完全效应率80.7%,总有效率91.2%。两组间完全效应率和总有效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37,P均<0.05)。停药3个月后,41例对照组患儿复发11例(26.8%),57例观察组患儿复发6例(1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P=0.036)。结论隐性脊柱裂在单症状性夜遗尿患儿中发现率高,治疗后遗尿容易复发。醋酸去氨加压素联合奥昔布宁治疗遗尿,可提高完全反应率及有效率,并可降低复发率,依从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剂型去氨加压素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依从性、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Elsevier、Springer、EBSCO数据库相关文献,获取不同剂型去氨加压素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试验研究全文,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使用软件RevMan 5.0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从有效性、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不同剂型去氨加压素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价值.结果 1.去氨加压素片剂与非片剂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D=-0.33,95%CI:-0.68~0.01,P=0.06).2.去氨加压素舌下含片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与采用去氨加压素片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2,95%CI:-0.31~0.26,P=0.87).3.去氨加压素舌下含片治疗小儿遗尿症,其依从性显著优于去氨加压素片剂(OR=2.19,95%CI:1.20~4.01,P=0.01).结论 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去氨加压素片剂、喷鼻剂和舌下含片3种剂型疗效是相同的,但考虑到儿童的特殊依从性,舌下含片更易为儿童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糖皮质激素(GCs)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于川崎病(KD)初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GCs联合IVIG初始治疗儿童KD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或回顾性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3月。由 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其中前瞻性研究7项,回顾性研究4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IVIG相比,GCs联合IVIG组的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更低 (OR = 0.44,95%CI: 0.23~0.86,P = 0.02),发热持续时间更短 (MD = -1.66,95%CI: -2.32 ~ -1.01,P < 0.00001),且首次治疗未反应率低于单用IVIG组 (OR = 0.37,95%CI: 0.27~ 0.51,P < 0.00001)。两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Cs联合IVIG初始治疗KD能降低患儿CAL发生率及首次治疗未反应率,缩短发热时间,且不增加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益生菌制剂联合三联疗法清除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治疗中抗生素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Trials等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0年4月,全面收集应用益生菌制剂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小儿H.pylori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个试验包括364例儿童,益生菌制剂联合三联疗法组184例患儿H.pylori根治率为72.28%,单用三联疗法组180例患儿H.pylori根治率为61.67%,合并OR值为0.58(95%CI:0.36~0.93,P=0.02);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益生菌组23.77%,对照组28.10%,合并OR值为1.39(95%CI:0.41~4.71,P=0.60)。结论目前证据显示联合应用益生菌制剂可提高抗H.pylori感染治疗中的根治率,但并不能有效降低三联疗法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杨黎  董宪喆  张兰 《临床儿科杂志》2021,39(10):782-787
目的评估左乙拉西坦(LEV)和苯妥英钠(PHT)治疗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建库起至2020年7月17日,筛选静脉滴注PHT(对照组)以及静脉滴注LEV(干预组)治疗儿童CSE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资料并评价质量,使用Rev 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RCT,共计1 647例CSE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LEV组60分钟内临床癫痫发作完全控制率(75.04%)略高于PHT组(7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1.00~1.13,P=0.06);LEV组24小时内临床复发率(RR=0.93,95%CI:0.50~1.74,P=0.83)、死亡率(RR=0.89,95%CI:0.18~4.48,P=0.89)、入住ICU率(RR=1.11,95%CI:0.96~1.28,P=0.17)与PH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V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P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74,95%CI:0.60~0.92,P=0.006)。结论对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失败后的儿童CSE患者,LEV和二线首选药物PHT的疗效相当,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可考虑作为PHT的合适替代品。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Meta分析对口服和非口服抗生素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定量评价.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9月,获得口服和非口服抗生素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纳入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4582篇,最终7篇(n=5030)纳入本研究.口服与非口服抗生素患儿的总体治疗失败率没有显著性差异(OR=0.82,95%CI=0.63-1.08,P<0.01);小于1岁患儿的口服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非口服患儿(OR=2.25,95%CI=1.61-3.14,P<0.01);在纳入研究前1周有抗生素使用史的患儿的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无抗生素使用史的患儿(OR=1.94,95%CI=1.50-2.50,P<0.01);口服抗生素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非口服抗生素患儿(OR=0.31,95%CI=0.11-0.85,P=0.02);两种用药方式治疗的复发率(OR=1.28,95%CI=0.34-4.82)、失访率(OR=1.08,95%CI=0.77-1.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口服抗生素与非口服抗生素治疗疗效相似,口服抗生素治疗患儿病死率低于非口服患儿.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去铁酮+去铁胺联合治疗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 标准、排除标准以及检索策略,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Ovid、Spring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 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85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获得去铁酮+去铁胺联合治疗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文献。采用 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选取血清铁蛋白(SF)、肝组织铁浓度(LIC)、心肌铁含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主要测量指 标,总铁排泄量和心功能作为次要测量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r 4.3.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 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CI表示,计数资料采用RR及其95%CI表示。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1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5篇RCT文 献(n=229)进入Meta分析,其中4篇文献质量评价为B级,1篇为C级。去铁酮+去铁胺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与单用去铁胺治疗组(去铁胺 组)比较:治疗12个月后SF下降程度:SMD=-0.04, 95%CI:-0.48~0.41;LIC下降程度:SMD=-0.1,95%CI:-0.47~0.27;总铁排泄量: WMD=0.18, 95%CI:0~0.37,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WMD=3.40, 95%CI:0.97~5.82,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联合 治疗组高于去铁胺组。安全性分析: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治疗组高于去铁胺组,RR=2.77, 95%CI:1.41~5.42。联合治疗组关节不良反 应发生率:RR=1.45, 95%CI:0.59~3.5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RR=0.85,95%CI:0.27~2.68;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RR=0.57, 95% CI:0.20~1.65,与去铁胺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篇文献采用MRI T2*测定心肌铁含量,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心肌铁含量下降程度高于去铁 胺组。结论联合治疗组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与去铁胺组相当,去除心肌铁含量和改善心功能方面效果优于去铁胺组;联合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 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因纳入文献较少,临床应用本研究结果应谨慎,进一步结论仍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和高质量的RCT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比较人工唤醒、闹钟、报警器3种唤醒治疗方式与去氨加压素治疗原发性遗尿症(PNE)患儿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就诊的6~14岁PNE患儿,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人工唤醒、闹钟、报警器和去氨加压素组。4组均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相应干预,记录遗尿日记。于治疗1、3、6个月随访时,评估疗效、依从性和安全性,并行意向性分析。疗效以遗尿症状好转为评价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依从性、遗尿家族史、膀胱容量等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患儿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进入研究,每组各30例。①去氨加压素、报警器、闹钟和人工唤醒组的治疗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76.7%、93.3%、56.7%和76.7%,报警器组显著高于闹钟组(P<0.0125);去氨加压素组和报警器组、人工唤醒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②报警器组27/30例(90.0%)依从性较好,其次为去氨加压素(24/30,80.0%)、人工唤醒(18/30,60.0%)和闹钟组(16/30,53.3%); 报警器组优于人工唤醒组(P=0.007)和闹钟组(P=0.002),报警器组和去氨加压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PNE家族史是影响治愈的危险因素(P=0.007,OR=0.204,95%CI: 0.064~0.652)。④报警器组1例出现湿疹,去氨加压素组观察到鼻出血1例,低钠血症2例。结论 报警器、去氨加压素治疗PNE的疗效相近,且依从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可作为PNE患儿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0.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应用去氨加压素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应用去氨加压素(弥凝)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PNE)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指征。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06年8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被确诊为PNE的160例患儿给予去氨加压素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并采用多因素分析利于疗效的指征。结果 去氨加压素治疗PNE的近期和远期治愈率分别为40.6% (65/160)和28.1%(45/160),停止治疗3个月后的复发率高达57.5%。在治疗的第1个月末,患儿平均遗尿次数迅速减少,由每周(6.38±1.82)次降至每周(3.16±0.95)次;第2~4个月末,平均遗尿次数下降不明显,仅由每周(3.16±0.95)次降至每周(2.54±0.69)次。160例患儿中,85例治疗前从不夜间自行起床排尿,治疗后其中有23例出现夜间自行起床排尿。在治疗的第1个月末,患儿遗尿发生时间中位数明显后推,由原来的凌晨2:00~3:00时推后至清晨4:00~5:00时。回归分析显示降低药物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为遗尿次数多,指每周>7次(RR=3.15,95%CI:2.84~4.64);功能性膀胱容量小,指<5 mL?kg-1(RR=2.92,95%CI:1.86~3.93);遗尿发生时间早,指早于清晨4:00时(RR=1.65,95%CI:1.16~2.55)。结论 应用去氨加压素治疗儿童PNE起效快,近期疗效较好,但复发率较高,使远期疗效降低;选取功能性膀胱容量大、夜间首次遗尿发生在清晨4时以后、遗尿次数少的患儿选用去氨加压素能极大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吞气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诊治的35例吞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5例患儿中男24例、女11例,中位年龄57个月,中位病程3个月。35例患儿均有吞气样动作及腹胀表现,其次有腹痛或腹部不适20例(57.14%)、嗳气15例(42.86%)、呕吐11例(31.43%)、稀便10例(28. 57%)、肛门排气增多9例(25. 71%),其他少见表现为便秘6例(17. 14%)、食欲下降5例(14. 29%)、体质量下降5例(14.29%)、头痛2例(5.71%)。19例(54.29%)患儿有可疑诱因。主要辅助检查为X线平片发现胃肠道充气明显而无液平。给予针对诱因及病情的宣传教育,减少吞气样动作及对症处理。33例(94.29%)患儿缓解,2例(5.71%)合并智力发育迟缓者疗效不佳;5例(14.29%)症状反复。结论不同年龄儿童均可发生吞气症,且多有一定的诱因,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腹胀及吞气样动作,X线平片胃肠道充气明显而无液平可为其唯一特征,针对诱因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2019年3月住院并明确诊断抗NMDA受体脑炎的6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患儿中,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龄6个月~13岁6个月。首发症状以抽搐、癫痫样发作最常见(50例,72.5%)。所有患儿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均阳性,3例重叠MOG抗体阳性。66例行头部MRI检查患儿中,最常受损部位为颞叶(37例)。67例行脑电图检查患儿中54例异常,最常见的改变为广泛性慢波(20例),枕区节律相对保留,放电以局灶性为主,额、颞、枕区放电多见,与临床发作相符。结论儿童抗NMDA受体脑炎首发症状以抽搐癫痫样发作为主,约50%头部MRI异常,脑电图异常更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涂片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TST)在儿童结核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12月299例疑似结核病住院患儿回顾性研究,比较三种检测方法在儿童结核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299例患儿中,结核病患儿135例(确诊52例和临床诊断83例),非结核病患儿164例;T-SPOT.TB、涂片检查和TST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分别为78.20%、24.24%、42.98%(P0.001),特异度分别为97.56%、100%、96.52%(P=0.107);约登指数分别为75.76%、24.24%、39.5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30%、100%、96.5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6%、55. 36%、68. 14%。≤5岁组灵敏度T-SPOT.TB、涂片检查、TST分别为67. 35%、20. 83%、51. 28%, 5岁组分别为84. 52%、38. 67%、26. 19%。在肺结核组及肺外结核组, T-SPOT.TB灵敏度分别为86. 02%、60%,其次为TST 44. 71%、37. 93%,涂片仅为27. 96%、18. 42%。仅肺结核组及含肺结核的多脏器结核组中,T-SPOT.TB灵敏度分别为83. 87%、90. 32%,TST 53. 45%、25. 93%,涂片检查27. 41%、29. 03%。结论 T-SPOT.TB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在不同年龄组、肺结核或肺外结核儿童T-SPOT.TB均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百日咳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收治的婴幼儿百日咳25例病死病例(死亡组)及80例同期收治的重症存活病例(存活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组男性5例(20.0%),中位发病日龄77天,20例(80.0%)未接种百日咳疫苗;存活组男性47例(58.8%),中位发病日龄83天,63例(78.8%)未接种疫苗。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男性少、痉挛性咳嗽发生率低、肺实变(或肺不张)发生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增多更显著、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使用丙种球蛋白比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使用丙种球蛋白(OR=0.03、0.03)为重症百日咳死亡的保护因素,WBC最高值高、肺动脉高压(OR=1.10、13.31)为死亡的危险因素,有痉挛性咳嗽患儿死亡概率更小(OR=0.02)。预测死亡的WBC最高值的最佳临界值为55.37×10~9/L,AUC=0.83(95%CI:0.73~0.93)P0.001。结论未接种疫苗、高WBC血症、肺动脉高压明显增加婴幼儿重症百日咳的病死率,使用丙种球蛋白、早期换血减轻高WBC血症可能改善其预后,慎用激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诊断儿童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28例不明原因心动过速患儿行TEAP的结果,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比。结果共28例经TEAP患儿,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10.8±3.7)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2例,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3例,诊断率为89.29%(25/28)。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IEPS),1例经TEAP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后经IEPS诊断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1例左侧旁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LP-AVRT)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AT),其余的诊断两者均一致,符合率为90.48%(19/21)。结论 TEAP诊断心动过速与IEPS符合率高,建议临床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患儿可以先行TEAP,以明确心动过速的诊断与分型,为下一步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对不同评价工具用于儿童幼年皮肌炎病情活动度及严重程度评估的信效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确定不同评价工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幼年皮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入院当日及入院后24~48小时,利用儿童肌炎评定量表(CMAS)、肌炎活动性评价工具(MDAAT)、疾病活动性评分量表(DAS)完成的病情评估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共纳入35例患儿,包括2例多肌炎,4例无肌病皮肌炎,29例典型皮肌炎;男性15例,女性20例;平均起病年龄为(3.16±1.45)岁。血清酶学升高比例50.0%~95.5%。首发症状为皮疹、肌力减退及二者共存者分别占60.0%、37.1%和2.9%。MDAAT、DAS、CMAS三种评价工具的Cronbach α系数均0.8,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5;KMO-Bartlett球形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以上评价工具结构效度均良好,各评价工具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AS用时短,完成时间仅为(1.56±0.20)min。结论 MDAAT、DAS、CMAS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而DAS临床应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在婴儿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HCMV感染婴儿40例,其中肝炎组20例,其他疾病组2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婴儿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婴儿血浆IL-33、sST2、IFN-γ、IL-4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结果HCMV阳性肝炎组和HCMV阳性其他疾病组患儿的血浆IL-33、sST 2、IFN-γ、IL-4浓度及Th 1、Th 2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肝炎组高于其他疾病组。肝炎组和其他疾病组患儿IFN-γ/IL-4及Th1/Th2均低于对照组,肝炎组低于其他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肝炎组血浆IL-33浓度与sST2、IL-4浓度及Th2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IFN-γ/IL-4、Th1/Th2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HCMV肝炎婴儿存在Th1/Th2失衡,IL-33可能参与HCMV感染所致Th2优势应答和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NAs)对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儿童HBV再激活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使用抗病毒药物对HBV再激活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41例慢性HBV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规范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未予以NAs预防性抗病毒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将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2周开始使用NAs且至少持续使用3个月的患儿设为预防组。观察两组患儿乙肝病毒再激活及肝功能情况。结果 41例患儿中18例发生HBV再激活,其中预防组16例患儿中有1例(6.3%)出现HBV再激活,对照组25例中17例(68.0%)HBV再激活,两组间再激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2,P0.001)。预防组1例患儿因未规范化使用NAs出现再激活;对照组中出现HBV再激活后有11例患儿予NAs抗病毒治疗后9例HBV DNA下降,其中2例因继发感染后出现HBV DNA再次升高。结论所有需要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的慢性HBV感染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应常规筛查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及肝功能。HBV再激活前预防性使用NAs和已经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患儿及时规范化使用NAs,对于减少HBV再激活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降低乙肝病毒复制及减轻肝功能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可存在气道炎症、可逆性气道梗阻、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微小RNA(miRNAs)是一类转录后水平基因调节的非编码小RNA,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文章综述miRNAs在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的研究进展,以及miRNAs作为治疗哮喘新靶点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