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池塘生态流水养殖技术在我国的示范推广,有效促进了养殖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利津县陈家屋子水产养殖合作社引进建设了东营市首个池塘生态流水养殖系统,开展了池塘生态流水养殖试验,现将养殖过程及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25亩,东西长135米,南北宽125米,最高水位可达3米,前期对池塘进行必要的改造,加固塘堤、清除淤泥、消毒等处理。池  相似文献   

2.
<正>为解决鱼类养殖效益下滑、中华鳖温室养殖中商品鳖品质不高、养殖规模难于扩展的问题,2012—2013年,我们进行了"鱼—鳖"混养试验,探讨在北方地区池塘鱼类养殖与中华鳖养殖有机结合的模式,以提高产业效益。现将试验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池塘选取基本条件相似的9个(共2.87 hm2)鱼池为试验池塘,配备增氧机、投饵机;将试验池分  相似文献   

3.
冯毅 《水产养殖》2014,(9):27-29
<正>安徽省六安市精养池塘25万多亩,中华鳖养殖是当地农民一条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池塘中华鳖生态养殖在当地逐步兴起。自2010年以来,作者一直从事利用微孔增氧、生物技术改善池塘养殖环境的探索。现将池塘微孔增氧生态养殖中华鳖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养殖条件与方法1.1时间与地点养殖时间为2012年4月—2012年10月。地点为六安市帮群水产养殖公司的1—6号池塘,1—3号为微孔增氧生态养殖中华鳖试验塘,4—6号为中华鳖传统养殖对照塘。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上海莲湖生态鳖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中华鳖生态养殖,形成了"稀放鳖种、套养翘嘴鲌和黄颡鱼、搭配鲢鳙鱼,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相结合"的中华鳖生态养殖模式,生产的"莲湖"牌生态鳖被中国绿色食品2012上海博览会授予畅销产品奖,并荣获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推荐产品等称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中华鳖池塘生态套养翘嘴鲌、黄颡鱼技术简介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上海莲湖生态鳖业专业合作社养殖  相似文献   

5.
<正>池塘种稻生态高效种养模式,通过利用生物学共生技术原理,在池塘中进行虾、鱼、鳖混养(轮作)的同时进行芦苇稻种植,有效促进池塘内物质能量循环和利用。我站自2013年底开始,在浙江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基地试验池塘种稻技术模式,试点核心区面积50亩。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水产混养品种本技术模式在水产养殖方面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同时混养中华鳖、白鲢及青虾。2.芦苇稻稻种为浙江大学选育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池塘中华鳖仿生态养殖技术是我镇最近几年开发的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现把我镇陈解平开展池塘中华鳖仿生态养殖的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技术从美国引进到我国有4~5年,全国各地先后在水槽体内开展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密度以及循环流水速度等方面的研究,但多数单位在净化区开展生态种养技术方面研究不多。为进一步探索这种生态友好型养殖模式,2015年我们在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开展了池塘工业化生态种养模式研究。现将技术结果报告如下。一、基本条件试验池塘30亩,其中一级净化区面积24亩,二级净化区面积6亩,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为  相似文献   

8.
池塘中华鳖仿生态养殖技术是我镇最近几年开发的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现把我镇陈解平开展池塘中华鳖仿生态养殖的情况简介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池塘条件鳖池应选择水源充沛、水质良好、通路通电的地方,鳖池面积为2.5亩,水深在1.2~1.8米,坡比1:(0.5~1),池内深水区水深在1.5~1.8米。进排水口设置在池塘相反的塘埂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根据莲藕和泥鳅的生物学特性,2014年开展了泰国花奇莲和台湾泥鳅池塘生态种养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试验池塘位于泰兴市元竹镇,光照充足,水源水质清晰。池塘长100米、宽20米、池深0.6米,在池塘三边(两宽一长)建宽2米、深0.6米(以藕田为基准)的养鱼沟,在池塘宽边分别设置进排水口,试验池塘共10口。为了防止泥鳅钻泥逃走,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抚州综合试验站于2018年开展了"不同养殖模式池蝶蚌的生长情况对比试验",探索不同养殖模式下池蝶蚌生长情况,以便于推广到应用中。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本次试验共选用了4口池塘及1条环沟。分别为:施用生物制剂养殖的4.7亩池塘,施用有机复合肥的5.3亩池塘,传统养殖模式的7.5亩池塘,鱼蚌混养模式的7.5亩池塘,以及总面积为50亩的"稻-鳖-蚌"综合种养田中的环沟。平均水深均为1.5米、采光好、水源充足、进排水系统以及吊蚌等设施完善。2.试验方法试验分为两组。第一组以一龄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高密度养殖导致的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鱼病发生率及损失逐年增加。如何采取生态方式调控水质,开展健康养殖,提高产业效益是当前渔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2014年我市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地渔业生产特点,把蔬菜水培种植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进行了以菜净水试验,对通过生态种养来改善水质环境、减少病害发生的作用初步探索。1材料与方法我们分别在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中华鳖日  相似文献   

12.
正为实现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高养殖经济效益,2019年,我们组建水产养殖技术服务团队进行生态养殖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其中罗氏沼虾生态养殖模式试验经过理论探索和实践试养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环境条件养殖地点位于当地山区,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交通便利。试验池塘为长方形,池深  相似文献   

13.
<正>嘉善县净水渔业种苗基地在2010―2012年间开展了沙塘鳢苗种规模化繁育生产试验,成功突破了沙塘鳢人工繁育技术,2013―2014年该基地又率先在嘉善地区开展探索池塘沙塘鳢、水稻共生的"鱼稻共生"生态种养殖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池塘"鱼稻共生"模式通过生态种养结合,发展环境友好型渔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现介绍如下。一、养殖模式的主要做法1.试验池塘2013年准备两个养殖池塘作为试验塘,分别编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6月-2014年10月,怀远县胡桥湾特种水产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在怀远县水产推广中心的技术指导下,开展饲料中添加富有机硒营养添加剂养殖中华鳖试验。通过17个月的饲养,发现硒在促进甲鱼生长、提高甲鱼成活率等方面表现出促进作用。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位于兰桥乡张坝村,县道X049与芡河柳河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池塘养殖泥鳅和莲藕田种植成本增高,荷田+泥鳅生态种养模式成为大势所趋~([1])。莲藕田套养泥鳅,可以充分利用莲藕田的水生环境,改变莲藕田固有生产模式,在不影响莲藕产量的前提下,大幅增加泥鳅产量,提升莲藕及泥鳅品质~([2])。安乡县采用荷田+泥鳅生态种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荷田+泥鳅生态种养模式关键技术1.1荷田选择荷田面积大小以1×667~5×667 m~2为宜,水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过量捕捞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化,鳖自然产量大为减少,为了能提高甲鱼产量,保障产品品质,养殖户应该改变养殖观念,转换养殖模式,进行中华鳖人工繁殖与健康养殖将是人工养殖中华鳖的趋势,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就中华鳖无公害池塘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一、材料与准备1.鱼池条件本试验池塘为长方形、东西向,面积为6.5亩,水深1.5~1.8米,池底平坦,淤泥10~20厘米。池  相似文献   

17.
鳖、青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华鳖人工池塘养殖由于放养品种单一,局部密度高、水域生态环境变差等原因,导致池塘生态鳖病害增多,品质有所下降,市场价格相比"洗澡鳖"(温室加外塘)优势不明显。为改变这一困局,余杭区开展了鳖、虾混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新技术试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2013年,苏州市吴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与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合作,开展了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新技术的示范试验。该技术是美国奥本大学设计,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多年来在中国推广80∶20池塘养殖模式的技术转型和升级,它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创新为新型的池塘循环流水"圈养"模式,这是水产养殖理念的再一次革新。在流水池中"圈养"吃食性鱼类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其排泄粪便的  相似文献   

19.
正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最早由美国奥本大学和美国大豆协会等共同研发,指在池塘中兴建流水槽,将其分为鱼类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升级为循环流水"生态圈养"的一种现代新型养殖模式,具有降低养殖污染、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提升产品品质等综合效益[1-2]。自2015年浙江省首次引进开展试验示  相似文献   

20.
<正>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近几年根据当地优势,因地制宜,把当地低洼田、莲藕田等土地进行改造发展莲藕与小龙虾种养模式。在莲藕田里面养殖小龙虾不仅节约了饲料成本,而且降低了莲藕的病害发生,减少肥料的使用率,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莲藕、小龙虾生态种养技术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莲藕与小龙虾生态种养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