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HBeAg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大蛋白(LHBs)、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1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采用ELISA法检测LHBs、HBeAg。结果116例HBeAg阴性患者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4.66%(75/116)、58.62%(68/116);59例HBeAg阳性患者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8.31%(58/59)、94.92%(56/59)。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例HBV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LHBs吸光度值与HBVDNA拷贝数对数呈正相关关系(r=0.989,P〈0.05),不同HBVDNA拷贝数之间,LHBs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8,P〈0.01)。结论LHBs可以反映临床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能够反映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TNFα、ALT、HBVDNA载量及24周HBV血清学标志物等因素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时患者血清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口服ADV治疗48周,10mg/d。采用ELISA测定HBV血清学标志物和基线血清TNFα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应答的因素。结果203例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31.5%(64/203),ALT复常率为59.1%(120/203),HBeAg转阴率为15.8%(32/203),HBeAg转换率为8.9%(18/203),应答率为13.3%(27/203);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58.6%(119/203),ALT复常率为78.3%(159/203),HBeAg转阴率29.6%为(60/203),HBeAg转换率为16.7%(34/203),应答率为25.6%(52/20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8周HBeAg转阴的患者较未转阴者的24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基线TNFα水平高(P值分别为0.017、0.001、0.029和0.040);48周HBeAg转换的患者较未转换者的24周HBeAg转换率高,而基线HBVDNA低(P值分别为0.000和0.004)。结论24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转换率,及基线TNFα水平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阴率,而24周HBeAg转换率和基线HBV DNA载量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换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58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组(10mg/d)36例和安慰剂组22例,分别接受12周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进入为期36周的开放用药(阿德福韦酯10ms/d)阶段。观察患者血清HBVDNA水平、HBeAg和肝脏生物化学功能的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阿德福韦酯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平均下降3.17 log10拷贝/ml,降幅显著高于服用安慰剂组的0.79 log10拷贝/ml(P〈0.05)。第12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b血清转换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结束时,有5例患者出现了HBVDNA反弹,其中1例患者发生了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变异。结论(1)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临床疗效;(2)在48周疗程中,5例(8.8%)患者出现HBVDNA反弹,其中1例为耐药突变,其余4例未检测到相关耐药突变;(3)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相关耐药突变的发生率为1.7%。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化学指标、HBV DNA载量、免疫学状态以及服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血清HBV DNA分布:<103拷贝/ml者18例(34.63%),103~105拷贝/ml者22例(42.30%),>105拷贝/ml者12例(23.07%)。血清HBV DNA载量愈高的患者肝损伤愈重。抗-HBe (-)/抗-HBe(+)和抗-HBs(-)/抗-HBs(+)不同血清HBV DNA的分布无相关性,HCC的发生与抗-HBe和抗-HBs是否出现无关。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CC发生例数显著低于未使用过药物者,提示抗病毒药物能降低或延缓HCC的发生。结论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有重症化和肝硬化病理基础、年龄偏大的患者,其HBeAg转阴可能是在药物作用下实现的自然血清学转换伴HBV DNA水平下降至正常,甚至有患者出现HBSAg阴转;也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所致;此两类患者均应警惕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对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一应用拉米夫定预防良性乙肝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疗效。方法 总结单一应用拉米夫定预防肝移植术后生存时间大于3个月的31例良性乙肝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乙肝病毒再感染情况,同时检测肝移植手术前、后血清及肝穿刺组织乙肝表面标志物及HBVDNA的变化。结果 31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38.2个月(3.2~70.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乙肝病毒总的再感染率为19.4%(6/31),术后1、3、5年乙肝再感染率分别为7.1%(2/28)、16.0%(4/25)及26.1%(6/23),生存率分别为87.1%(27/31)、80.6%(25/31)及66.1%(20.5/31)。术前HBeAg和HBVDNA的清除率分别为54.5%(6/11)和50.0%(5/10)。术前HBVDNA和HBeAg阳性患者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率高。结论 拉米夫定可以有效地预防良性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的再感染;术前应尽可能使HBVDNA和HBeAg转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拉米夫定对照的临床实验,选择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247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23例)和对照组(124例)。所有患者完成12周治疗后均进入阿德福韦酯开放治疗期。完成12周和48周治疗时,检测血清HBVDNA及A坍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12周时实验组ALT均值下降35.9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3.01log10拷贝/mL,其中61.8%(76/123)的受试者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对照组A坍均值增加2.8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0.78log10拷贝/mL,其中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的受试者比率仅为17.7%(22/124)。治疗48周时,实验组ALT均值下降59.7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4.70log10拷贝/mL,87.0%(107/123)的受试者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对照组ALT均值下降56.6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4.43log10拷贝/mL,85.5%(106/124)的受试者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2组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CHB患者可在病毒学及生化学方面取得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期肝功能异常对妊娠和胎儿结局的影响及妊娠期间的治疗。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至本院妇产科分娩的妇女共89例,孕期至少1次ALT≥2×ULN,且HBVDNA≥5log10拷贝/ml(HBeAg阴性者≥4logl0拷贝/ml)的患者,根据孕期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抗病毒治疗组和保肝对症治疗组。对这些患者孕期不良事件、肝病及妊娠的结局、胎儿发育情况以及新生儿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入组病例89例,其中抗病毒组55例,保肝对症组34例,两组母亲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抗病毒治疗组产前48例(87-3%)患者ALT恢复正常,38例(69.1%)患者HBVDNA下降至〈500拷贝/ml.保肝对症治疗组产前Au、恢复正常者只有13例(38.2%),HBVDNA〈500拷贝/ml的患者仅有1例(2.9%)。两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4315,P〈0.0001);两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3468,P〈0.0001)。两组母亲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发生频率较高的5种不良事件有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早产和羊水胎粪污染均为妊娠期常见不良事件,与治疗药物无显著相关性;两组母亲的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率排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能够有效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的复制,恢复其肝功能,明显地改善妊娠期间肝病活动患者的预后。妊娠期间使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未增加妊娠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抗病毒治疗对妊娠妇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乙肝前s1蛋白(pre-S1)和乙肝两对半,探讨乙肝pre-S1作为反映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性及肝细胞损伤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33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血清乙肝两对半和pre-S1,比较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患者pre-S1的阳性率。结果:乙肝表面抗原的S/CO值高低与pre—s1有关,乙肝表面抗原S/CO值越高,pre—s1的阳性率越高,不同两对半模式pre-S1阳性率不同,其中以“大三阳”EHBsAg(+)/HBeAg(+)/HBcAb(+)]的阳性率最高(93.3%)。乙肝e抗原与pre—s1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化学发光技术检测前S蛋白能较早以及较准确地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情况,对于条件不适合做乙肝病毒DNA的实验室,pre—s1是乙肝两对半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于PEG-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的低转氨酶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治疗满48周并于治疗前完成肝活检的乙型肝炎患者,取用药后第12周、24周、48周为观察点,记录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应答与肝组织炎症程度(G分级)、肝细胞HBcAg分布的相关程度。结果按炎症级别分组之HBeAg阳性组:治疗48周时G1组总有效率20%(2/10),G2组总有效率56.25%(9/16),G3组100%(6/6);HBeAg阴性组炎症级别G1组10%(1/10),G2组62.5%(5/8),G3组100%(2/2)。按照肝细胞HBcAg表达分组之HBeAg阳性组:48周时浆型表达总有效率80%(8/10),混合型表达组总有效率42.1%(8/19),阴性表达组100%(3/3)。HBeAg阴性组:浆型分布组DNA阴转率为37.5%(3/8),混合型组为28.57%(2/7),阴性组为60%。结论无论按照炎症还是肝细胞HBcAg表达分组比较,最初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各个级别分组所得数据未见明显差异(包括HBeAg阳性与阴性组)。加入时间因素后显示随时间延长,高炎症水平、HBcAg的阴性表达和(或)浆型表达会有更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有效性。 方法共选取CHB患者211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分别为125例和86例。血清HBsAg、HBeAg和HBcrAg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结果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HBcrAg和HBV DNA与肝脏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 0.05);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crAg和HBV DNA与肝脏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 0.01)。Bayes逐步判别分析显示,HBeAg阳性患者,仅血清HBsAg符合判别肝脏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方程纳入自变量的标准(F > 3.84),Fisher判别函数预测肝脏病理学分级G1、G3和分期S1、S4的正确率分别为62.7%、58.8%和63.8%、69.6%;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和HBcrAg分别符合判别肝脏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方程纳入自变量的标准(F > 3.84),Fisher判别函数预测肝脏病理学分级G1、G3和分期S1、S4的正确率分别为79.3%、66.7%和71.7%、75.0%。 结论血清HBsAg对HBeAg阳性患者以及血清HBV DNA和HBcrAg分别对HBeAg阴性患者的肝脏病理学分级G1、G3和分期S1、S4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DNA、HBeAg含量不同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09年10月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134例CHB患者,另外选取3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T淋巴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HBeAg含量.所有患者根据血清HBV DNA载量分为HBV DNA阴性组(≤103拷贝/mL)、低载量组(>103~105拷贝/mL)、中载量组(>105~107拷贝/mL)和高载量组(>107~109拷贝/mL);根据血清HBeAg含量分为HBeAg阴性组(≤1 PEIU/mL)、低含量组(>1~100 PEIU/mL)、中含量组(>100~1 000 PEIU/mL)和高含量组(>1 000~10 000 PEIU/mL).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HBV DNA、HBeAg含量的升高,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降低,其中CD8+HLA-DR+细胞百分比降低尤为明显.与HBV DNA阴性组比较,高载量组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86、4.592和3.216,P值均<0.01);中载量组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61和2.862,P值均<0.01);低载量组CD8+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P值<0.05).与HBeAg阴性组比,HBeAg高含量组、中含量组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高含量=3.144、2.222和4.035;t中含量=3.311、2.362和3.374,P值均<0.05);HBeAg低含量组CD8+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9,P值<0.05).结论 联合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HBeAg含量以及T淋巴细胞HLA-DR抗原表达不仅有助于评价CHB患者的免疫状况,对疾病进展和临床疗效评价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在确定美容受术者HBV携带状态和经手术传播感染阈值的基础上,探讨HBV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结果:美容受术者HBsAg阳性率(8.9%)显著低于普通手术者(15.7%)(χ2=8.52,P<0.01)。而HBeAg(38.5%)和HBV DNA阳性率(92.3%)却显著高于普通手术者(分别为19.9%与73.7%;χ2=4.54与χ2=4.27;P<0.05)。HBV经针刺损伤传播的感染阈值为105HBV感染剂量/ml。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HBV DNA全部阳性,传染性范围在102~109感染剂量/ml,70%在针刺损伤感染阈值之上;HBsAg阳性、HBeAg阴性者66.7%HBV DNA阳性,传染性范围在0~106HBV感染剂量/ml,13.3%在针刺损伤的感染阈值之上。结论:美容受术者的HBsAg携带率虽低于普通手术患者,但其携带的HBV浓度较后者高,因此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LAM)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后,HBV逆转录酶区基因的突变模式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于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门诊或住院诊治的共260例慢性乙型肝炎LAM耐药患者的HBV聚合酶基因逆转录酶区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回顾性分析LAM耐药时HBV聚合酶基因的不同突变模式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260例患者诊断为LAM耐药,215例患者检测到LAM相关的HBV聚合酶基因突变。患者血清HBVDNA为(5.41±1.29)log10拷贝/ml。98.1%(211/215)患者存在YMDD基序突变。其中3种主要突变类型分别为:单位点rtM204I突变占40.0%(86/215);rtL180M+rtM204V占37.2%(80/215);rtL180M+rtM204I占13.0%(28/215)。与rtM2041相比,rtM204V多以联合rtL180M突变的形式存在(P〈0.05)。LAM耐药时,单位点突变与联合突变类型患者的血清HBVDNA、ALT、年龄、HBeAgFH性与阴性,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出基因突变患者与伴生化学突破患者HBVDNA载量较高(P〈0.05)。结论YMDD基序突变是LAM耐药后HBV聚合酶基因突变的主要模式,LAM耐药后患者临床病情轻重可能与HBV聚合酶基因突变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移植的32例乙肝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来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年10月至2007年9月的6例无心跳供体肝移植,供肝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均为(-),受体术前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其中2例合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1例合并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5例受体术前血清HBV脱氧核糖核酸(DNA)1 000 copies/ml,1例HBV DNA1 000 copies/ml。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第二阶段为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的26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其中1例为肝肾联合移植);供肝血清HBsAg(+)6例、(-)2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15例,HBeAg(+)2例,抗-HBc(+)14例,抗-HBe(+)5例;11例受体术前血清HBV DNA500 copies/ml,15例HBV DNA500 copies/ml;25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单药口服预防乙肝复发。结果第一阶段肝移植受体中位随访时间为104个月,全部受体术后血清HBsAg和HBV DNA均转阴,至今未见乙肝复发。第二阶段肝移植受体中位随访时间为50周,20例接受HBsAg(-)供肝,其中1例于术后39周出现一过性HBsAg(+),随后又转阴;另1例肝肾联合移植受体在移植术后28周发生乙肝复发,但血清HBV DNA(-);其中15例采用抗-HBc(+)供体肝移植术后均未见乙肝复发。6例采用HBsAg(+)供体的肝移植受体术后HBsAg均未转阴。所有随访受体均存活,术后均未见HBV DNA复制,亦未发现核苷类似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的复发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规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9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病毒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类型之间,血清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364.01和417.41,P〈0.001)。其中,此两项指标以HBcAg核型和混合型分布组最高,HBcAg阴性组最低,而HBcAg浆型分布组的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结论 HBcAg在受染肝细胞内的分布与血清病毒学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HBcAg分布态势由受染肝细胞核向细胞浆漂移到最终不能检测到,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600 mg/日口服治疗75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是否低于检测下限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根据基线ALT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2~5倍ULN组及>5倍ULN组,根据基线HBD DNA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中低载量组(105拷贝/ml ≤ HBV DNA<107拷贝/ml)及高载量组(≥107拷贝/ml),分别计算治疗24周、48周、96周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7.2% vs 66.7%、100% vs 33.3%、52.8% vs 12.1%(P <0.05),治疗96周时A组与B组相比分别为94.4% vs 66.7%、97.2%vs 48.7%、55.6%vs 12.1%(P<0.05);基线ALT 2~5倍ULN组和>5倍ULN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7.8% vs 82.1%、58.3%vs 84.6%、19.4%vs 43.4%;基线HBV DNA中低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5%vs 81.4%、87.5%vs 60.5%、53.1%vs 16.3%。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抑制HBV DNA复制,患者发生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的比率较高,治疗24周HBV DNA下降幅度能较好预测治疗第48周、96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V相关性肾炎( HBV-GN)患者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HBV-GN患者102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并依此将患者分为HBV DNA低度复制组( HBV DNA<103拷贝/mL)、HBV DNA中度复制组(103拷贝/mL≤HBV DNA≤105拷贝/mL)和HBV DNA高度复制组( HBV DNA﹥105拷贝/mL)。所有患者行肾脏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并进行肾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 HBsAg、HBcAg及HBeAg)的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所有患者均接受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随访观察18个月,并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和生化免疫学指标进行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HBV DNA复制水平的患者肾功能、生化免疫学指标、肾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沉积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HBV DNA水平与肾脏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02例患者中, HBV DNA低度复制组20例,HBV DNA中度复制组51例,HBV DNA高度复制组31例。随着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的增高,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F=34.64,40.10和31.72,P<0.01),血浆白蛋白降低(F=24.04,P <0.01);肾脏组织中 HBV 抗原(HBsAg、HBcAg及HBeAg)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增加(F=41.49,15.64和10.41,P<0.01)。对78例膜性肾病(MN)患者分析发现,随着血清HBV DNA复制的增加,HBV-MN患者病理分期加重(r=0.38, P<0.01)。抗病毒治疗后,各组24 h尿蛋白排泄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t=7.86,19.28和16.74, P<0.01);补体C3较治疗前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04和1.94,P>0.05);血肌酐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t=0.14,0.52和0.57,P>0.05)。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研究组,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33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1iver cirrhosis,LC)组2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组17例及健康对照组(Control)20例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计数,并检测肝功能、HBVDNA含量及HBV血清标志物。结果按Control、CHB、LC、CSH顺序,CD3^+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而CIM^+T细胞、CD4^+/CD8^+比值及NK细胞百分比依次降低,且CHB、LC、CSH组与Control组及CHB组与CS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8)。CHB患者的CD3^+T细胞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1;P〈0.001);CD8^+T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7),NK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P=0.001)呈负相关。CHB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者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低于HBeAg阴性者(P=0.018;P〈0.001),而HBVDNA含量(log_10)和CD8^+T细胞高于HBeAg阴性者(P=0.012;P=0.019)。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值紊乱,且与临床类型、病情、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原位肝移植(OLT)术后HBV再感染的相关因素,评价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核苷(酸)类似物预防HBV再感染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3年10月-2007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OLT治疗的160例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117例患者术前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所有患者术后长期肌肉注射HBIG,并联合服用核苷(酸)类似物,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患者术前资料,并前瞻性长期随访OLT术后HBV再感染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60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现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1.88%(19/160).患者术前HBV DNA载量、HBeAg状态及抗病毒治疗时间与OLT术后HBV再感染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108、0.127和0.033,P值均〉0.05).19例HBV再感染患者中有17例是长期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其中8例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株阳性,其HBV DNA载量为(7.0±2.0)log拷贝/mL,而YMDD变异阴性组为(3.2±2.5)log拷贝/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1,P=0.003).17例长期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中,12例加用阿德福韦酯,3例改用恩替卡韦,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OLT术后长期小剂量肌肉注射HBIG,并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可有效预防HBV再感染.OLT术后使用拉米夫定易出现YMDD变异,而YMDD变异是HBV再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上要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