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对同一著作中的翻译,分析女性译者在译著中女性意识的体现以及对女性主义的追求,同时也从女性译者译著中对女性真实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的细腻刻画来体会她们对于女性意识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是通过人物关系揭示出来的。从她与达西和韦翰等男性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他者到认知自我的过程;从她与几位女性人物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自我到批判社会的过程。这样的女性主体意识不仅有文学意义还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雁 《钦州学院学报》2010,25(2):41-44,69
从伍尔夫开始,评论家们常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简·奥斯丁的作品,认为她早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就有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主义立场.但是处于那个历史时期的简·奥斯丁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权主义观念的影响.男权主义强调男性自然拥有统治权,包括男性认同、用男性的思维模式来约束女性、将女性客体化等内容.这种男权立场对作品中女性的主体意识造成的压抑.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有符合男性期待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有令男性厌恶的泼悍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以泼悍女性最为独特,文章以江城和尹氏为例,通过分析男性作家对她们女性恶德的描述,以及对她们悲惨结局的安排和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意义,认为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处于男性作家男权意识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英国涌现了许多出色的女性文学家,打破了传统文学中以男性为主的局面。本文以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艾略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世纪女性文学繁荣的成因,并以文学中女性意识为研究视角,解读了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历程,即女性意识的萌发、觉醒到变化和冲突,再到女性的内在困惑,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安妮塔—布鲁克纳的小说《天使湾》中男性形象对女性独立意识影响很大,从生父和继父对主人公所处的童年及成年阶段的影响,年轻男性与受传统教育的离婚男人对爱情和女性独立的影响以及从社会其他男性的影响,展现了男性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影响和塑造。揭示了女主人公成长为冷静自醒的知识女性并追求独立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历时十年之作,其中洋溢着浓厚的女性意识。本文将通过作品中展现的女性地位和女性价值观,以及主人公斯佳丽的典型表现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作品中复杂的女性意识。出身高贵的女性虽然生活富足却处于男性强权之下,但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价值的实现又表明女性并非无知无用,特别是斯佳丽身上主体意识的进发和后来对传统的皈依,都表明《飘》中的女性意识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8.
邓雪强 《文教资料》2008,(22):14-1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成就的女性作家,丁玲在其作品中展现了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本文结合其具体作品从自我觉醒的女性独立意识、男性革命者导引下的女性独立意识和封建礼教下的女性独立意识三方面来展现丁玲前期作品中的女性的生存状态、独立意识的觉醒及为争取人格独立而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中,女性作家李清照以独特的个性和卓越的才华独树一帜,用女性的情感和笔触让我们领略到迥异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风采,更让我们欣慰地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古代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其自由的表述折射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呈现出女人也是人的女性本体意识的本质。本文从李清照文学创作中的内涵分析出发,依据时间顺序具体探讨了李清照创作中主体意识的代表作,以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在古代文学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运用艾芮格瑞的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里女性意识的缺席。首先,文章对于近年来关于乔叟的女性主义评论作了一个大概的总结,针对其中普里西拉·马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从马丁指出的故事的一个意象出发,把女性意识在故事中的缺席分成两部分进行论证。第一部分指出"春月"作为女人,并没有在故事中得到真正的体现,这表现在两方面:她没有自己的声音;故事有意回避对女性性欲的直接描写。在第二部分中,文章逐一分析了构成这个故事的三种男性意识:"冬月"的,商人的和读者的,指出故事所揭示的并不是"春月"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实际上是关于这三种男性意识和他们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在使用一种语言的时候,会受到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语言的差异也体现了心理、生理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在汉语中,男性和女性的语言差异较为明显,甚至有些词专门由男性或者女性在使用.探析汉语中因性别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差异,对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语言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汉语中男性和女性语言使用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当代社会男性和女性语言使用的新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归纳为三类:1、花容月貌、风致韵绝的女性,在男性社会里,属于男性的客体,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2、把爱情视为唯一的女性,同样透露出哈代对女性的歧视;3、永远是脆弱的女性,以依靠男性为主,缺少独立的人格。这一切表明哈代是以男性意识去规范和塑造女性的  相似文献   

13.
《简·爱》从女性的视角审视女性的命运,堪称一部女权主义宣言.文章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简·爱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反抗,对爱情婚姻平等的追求,对经济独立的要求,来探讨她的女性意识是如何体现的.当然,由于时代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其女性意识仍然存在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对男性反抗的不彻底,对传统文学的崇拜以及对守旧婚姻观的妥协.  相似文献   

14.
当代女性书写中"男性"角色和象征意义的不断转换显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困境。男性对女性存在从构成一种阻碍,到淡漠的伙伴关系,然后再到女性对"男性"的彻底拒绝,以至于轻视,把男性精神弱化。作为社会主体的女性与作为性别主体的女性无法协调自己的双重身份存在,主体的建构始终处于异化与不确定之中。  相似文献   

15.
花娟 《文教资料》2010,(22):22-23
威廉·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笔下丰富的女性形象更是人们广泛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和分析莎士比亚喜剧和悲剧中的女性形象,论证了莎士比亚女性观的一致性:她们都是男性主体意识下的女性,都是社会环境所造就的女性。  相似文献   

16.
男权制意识形态通过霸权话语体系和性别制度构筑起男性社会的文明大厦,体现在广告中,女性以一种被奴化、异化的形式存在,并且深入到女性更深的精神意识层面。而在现代社会,女性经济地位有所提高,女性的德性培育、完整人格建立的需要更加明显。性别秩序的革新只有在女性充分意识到了自我的真实存在后,重新整合自身的意识行为,才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向旧有的性别秩序挑战,颠覆男性中心的概念秩序,摆脱女性在广告中的沦落地位。  相似文献   

17.
扫描中国现当代文坛,一批具有一定女性主体意识的女作家在其作品中关注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发展,而男性作家则在其作品中或多或少张扬着男权意识。在男权意识已成为男性作家一种集体无意识写作时,剧作家张弦则以一颗饱含怜爱敬重之心为大众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在本文中,笔者以张弦的人生历程为纵轴,以不同阶段塑造的人物形象为横轴,在全面了解女性形象内涵与意味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出张弦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与弘扬,进而深入了解张弦的思想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8.
《简·爱》从女性的视角审视女性的命运,堪称一部女权主义宣言。文章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简·爱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反抗,对爱情婚姻平等的追求,对经济独立的要求,来探讨她的女性意识是如何体现的。当然,由于时代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其女性意识仍然存在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对男性反抗的不彻底,对传统文学的崇拜以及对守旧婚姻观的妥协。  相似文献   

19.
王娟 《海外英语》2012,(6):200-201
通过研究《青草在唱歌》中主人公玛丽以及她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分析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由于出身贫穷,玛丽一家在英国的殖民地被富有的白人看不起。艰难的生活条件使她萌发了女性主体意识——玛丽逃离农场和她的丈夫,以及后来一直主管农场等都预示着在她身上女性主体意识的萌芽。但最终她仍然无法超越那个时代,还是屈服于社会。  相似文献   

20.
《玉米》系列中女性权力意识的虚妄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毕飞宇的《玉米》系列进行重新解读,以文本之内到文本之外的三重证言,揭示其女性权力意识的虚妄性,即女性权力意识的存在性虚妄、女性权力意识的本质虚妄、女性权力意识主体虚妄或虚妄的预设性条件。虚妄的实质在于男性意识中心下的男性话语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