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褚海伟  金莎莎  王青  王翔  李飞  赵文军 《浙江医学》2021,43(9):982-985,992
目的比较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因IVCS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326例。其中145例患者术后采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抗凝组),181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抗血小板组)。抗血小板组患者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抗凝组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以及术后出血、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LT、AST、RBC、红细胞压积、Hb、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18%比5.52%、2.75%比2.76%,均P>0.05)。但抗凝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分别为25.5%(37/145)、39.3%(57/145)、45.5%(65/145),术后INR达标率较低,出血或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较大,不容忽视。结论IVCS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采用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可以达到与抗凝治疗相当的效果,且不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尹燕春  洪卫华  宁明 《黑龙江医学》2010,34(7):481-483,490
目的调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老年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8~2009-08间,收治的老年肺栓塞患者,探寻发病的危险因素。对确诊的患者如适合抗凝治疗则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本组26例入选患者中,24例适合抗凝治疗,除1例患者在口服华法林第3 d出现痔疮出血,于第4 d停用华法林外,余23例口服华法林达6个月,均达到了消除肺栓塞的症状,预防肺栓塞复发的治疗目标。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适合抗凝治疗的老年肺栓塞患者依年龄及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可以达到早期足量抗凝、预防肺栓塞复发的治疗目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摘要】 房颤合并冠心病支架术后的患者需要抗血小板和抗凝的双重抗栓治疗,但出血风险高。如何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选择合适的抗栓策略是目前的临床难题及研究热点。以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为基础的三联或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的双重抗栓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出血风险逐渐增加,因此建立有效的出血预测模型筛选出血高危人群有助于做出临床决策规避风险。本文就对房颤合并冠脉支架术后抗栓治疗的抗栓策略及现有出血评分系统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69-97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57例在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给予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之间),对照组63例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PCI术后6月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体循环栓塞及出血风险。结果:两组均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华法林组较对照组体循环栓塞风险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出血风险明显升高(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未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体循环栓塞的风险,但却增加其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诊治及预防。方法: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穿弹力袜,抬高患肢并制动,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脐周皮下注射,每日1次。阿司匹林50mg口服,每日3次。用药期间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经抗凝治疗后9例患者患肢肿胀逐渐消退,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肺栓塞,未发生继发性出血。结论:高龄、肥胖、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止血药物、手术时间延长等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65岁术前并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髋部骨折患者71例,依据入院先后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利伐沙班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2组每3 d复查1次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组D-二聚体降至<500μg/L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方面,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无明显出血事件发生,肝肾功能正常,对照组有6例INR值>3.0,给予调整华法林剂量恢复,利伐沙班组无INR值偏高需要调整用药剂量患者。结论:2种药物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存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有较好治疗效果,但利伐沙班在D-二聚体降至500μg/L时间优于华法林,且利伐沙班组无需调整药物剂量,不良反应轻,更为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早期抗凝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以期优化术后早期抗凝方案。方法5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按术后使用不同的抗凝方案分为三组:华法林1组: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华法林;华法林2组:术后第2天晚开始口服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钙组:术后第1天予低分子肝素钙,术后第2天晚开始口服华法林。监测术前、术后当天、第3天和第5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ime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3组均术后第5天达到抗凝要求(INR1.5~2.5)且无出血、栓塞等并发症。华法林1组,PT、INR持续升高,术后第5天有10例患者>2.5与其他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第2天开始单用维持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不需增加其他辅助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尿激酶和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治疗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IDDVT)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IDDVT患者83例,患者均进行正规持续药物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其中38例进行尿激酶溶栓联合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45例尿激酶溶栓联合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利伐沙班组).主要随访观察指标为7、14、21、90 d后小腿深静脉的静脉血管通畅率、出血率及血栓栓塞的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总治疗效果编辑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4,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824,P<0.05);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4,P>0.05).结论 尿激酶加利伐沙班和尿激酶加华法林治疗急性IDDVT总的治疗效果相当,但利伐沙班比华法林能够明显降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监测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试验组患者根据血清D-二聚体水平调整患者华法林药物及低分子肝素用量,维持D-二聚体水平范围为0.5到1.0mg之间。比较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下肢周长差值、闭塞静脉的直径狭窄度值、牙龈出血及皮肤淤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下肢静脉血栓生存质量(QOL)评分等临床指标。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83.21±4.33)分与(77.32±3.22)分,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患侧与健侧下肢周长差值分别为(1.50±0.32)cm与(1.89±0.4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对照组中2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1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患者发生皮肤淤斑,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D-二聚体指标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监测中,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帮助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华发林是心血管内科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常用药物,广泛应用于慢性房颤、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复发性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而且已被证实可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和降低病死率。然而,出血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占9%~10%。现将我科收治的24例口服华法林并发出血的患者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项海燕 《重庆医学》2012,41(16):1652-1654
华法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药物之一,主要用于预防及治疗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症、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心房颤动导致的血栓症。由于其治疗窗窄,剂量微调容易导致血栓或出血,一直备受医药界关注,现从临床医生角度对其适应证作一综述。1华法林抗凝治疗机制人体在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过程中需要辅助因  相似文献   

13.
柯鹍鹏 《医学综述》2013,19(11):2055-2058
华法林的治疗安全范围窄,剂量的个体差异大,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所需的剂量也会不同,但是华法林仍然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口服抗凝药。临床上因华法林剂量调整不及时而导致的出血或栓塞事件经常发生。华法林主要用于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及深静脉血栓等患者的抗凝治疗。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遗传因素、人口学因素以及其他药物因素。该文综述近几年国际上进行的有关影响华法林剂量的许多因素的研究,并介绍基于基因多态性、人口学因素及药物因素的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的最新进展,为指导临床上华法林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不同的健康教育指导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患者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将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出院(出院时患者INR值均达标,均需院外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按照不同的健康教育指导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32例出院患者进行出院时常规的口服华法林抗凝的健康教育及发放《华法林抗凝治疗教育手册》,实验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发放出院随访表及给予每周1-2次电话回访综合指导健康教育。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回访调查服药的疗效。结果 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疗效比较,实验组患者INR达标率86.33%,抗凝不良事件发生率3.13%,抗凝治疗依从性96.88%,对照组患者INR达标率63.13%,抗凝不良事件发生率21.88%,抗凝治疗依从性56.25%,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其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出院后在常规的指导基础上发放随访表及电话回访综合的健康教育可降低华法林抗凝治疗风险,提高疗效,具有广泛积极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普及,关节镜手术越来越受到骨科医师的青睐,自然而然其术后并发症也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术后并发关节内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甚至肺栓塞等常见并发症。低分子肝素因其所致出血副作用相对较少见,且其可根据患者的体重及血栓或出血的高危情况调整剂量,在实践应用中,临床医生还可通过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一步评估疗效和出血风险,故其在临床预防血栓形成和抗凝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些外科大手术术后,比如骨科的膝关节或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后,由于术后长时间卧床制动可加重DVT的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简化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抗凝治疗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方法:45例冠脉内支架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力抗栓组)和B组(华法林组)。A组32例:术前2天始口服力抗栓和巴米尔各0.25bid×1月。B组13例:术后4h测ACT,当ACT<180s拔出鞘管,静滴肝素并口服巴米尔0.25bid及华法林;术后前3天华法林用量依次为10、10、5mg,并于术后次日测PT,当PT为正常对照1.5-2信时停用肝素,华法林3-5mg/d维持1个月。结果:随访1个月,①两组均无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②穿刺部位出血、血肿B组为16%(2/13),A组为0(0/23A);③术后平均卧床时间B组为3-4天,A组1.5天;④术后平均住院时间B组为8一12天,A组为3-5天。结论: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较抗凝治疗更有效地减少外周血管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华法林应用于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影响因素及出血风险。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该院内科收治的46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为A组70~79岁22例,B组80~89岁19例,C组>90岁5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控制心律、抗血小板以及华法林抗凝治疗,回顾性分析华法林在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影响因素及出血风险。结果:①46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效果佳,均未并发脑卒中、心房血栓、深静脉血栓。②在接受抗凝治疗后,共发生出血事件9例,A组出血率为13.6%,B组出血率为21.1%,C组出血率为40%,三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9例出血事件中,发生脑出血的患者仅有1例,患者年龄在90岁以上,其余8例均为轻度出血,为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结论:将华法林运用于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中,其抗凝效果较好,有效地预防血栓的发生,但随年龄增加,出血风险也相对增高,应严格监控抗凝强度,监测患者出血情况,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科2009 年3 月~2012 年1 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6 例,入院后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常规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次,1 天2 次,用药5~7 天,静脉点滴血栓通注射液或复方丹参针10ml,1 天1 次,待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到1.5~2.5 之间停用低分子肝素,加用华法林2.5mg~5mg/d,晚上1 次,根据INR 调整剂量,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治疗3 个月后评定疗效,比较华法林应用前后凝血指标变化.结果:66 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中,总有效率100.0%.应用华法林治疗后,患者APTT、PT 较治疗前时间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 及FIB 数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明确,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我国心脏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出血原因。方法: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102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8例,二尖瓣置换术(MVR)55例,双瓣置换术(DVR,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术)19例。监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PT)值及国际标准比值(INR),观察患者的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结果:术后25例发生32次一般性出血,PT出现不同程度延长,INR多数超过2.5。结论:出血是华法林抗凝治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而抗凝过度、饮食、药物联用等是出血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换瓣术后抗凝治疗应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及应用抗凝剂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6)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B组(n=16)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于入院第1天、第14天、出院后1个月利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血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16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在发病早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抗凝治疗后不同时间D-二聚体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A组与B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为50.0%,B组显效率为87.5%,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抗凝治疗或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后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