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江苏东台范公堤西首有个时堰镇。清朝时代,这里曾诞生了一位著名的水利学家冯道立。冯道立(1782——1860),字务堂,号西园。祖籍东台,他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专攻水利,对天文、地理、经史、兵法、医学等亦颇有研究,且毕业勤于著述,著作颇丰。是清代中期一位学识渊博的水利学家。冯道立生活的时堰镇,地处里下河,其地势低洼,每当西面洪水骤来,则良田尽遭吞没,浮尸横流,淮扬人民  相似文献   

2.
魏源     
与冯道立同期,江苏还有一位治水名人,那就是魏源·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生于公元1794年,逝于1857年。魏源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  相似文献   

3.
<正>冯道立(1782-1860年),字务堂,号西园,江苏东台人,清代著名水利专家。冯道立从小目睹江淮人民饱受洪灾威胁的场景,便立志成为李冰、郭守敬那样的水利家。他在青年时代就绝意仕途,而发愤专攻水利,立志为桑梓造福。冯道立阅读了大量关于水利的著作,同时又非常注重实际研究。他多次雇船到长江、淮河、废黄河、白马湖、高宝湖、洪泽湖以及范公堤等地区进行实地勘察,深入到田间地头河边湖畔,访问当地的农夫、渔民,从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访问之后,他又查阅有关水  相似文献   

4.
东台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从泰州分县以后,至建国初有一百八十多年,其间治水志士不泛其人。若以著书之多,挖掘问题之深,关心人民疾苦之切,首推冯道立先生。冯道立的治水思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治湖水、治海口等大的方面设想,以及对东台一县,乃至时堰一镇小型水利等方面的筹划,研究成果甚多。本文重点就冯道立治理海口学术思想作一记述。  相似文献   

5.
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并署两江总督(辖江、浙、皖三省)时,体察民情,重视水利,为盐城人民办了不少好事,至今传为美谈。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盐城知县,根据盐城西乡连遭水害的情况,提出疏浚皮岔河的呈文。林则徐为了弄清疏浚皮岔河是否有益于百姓。就于当年11月间,率随从张福雇了盐城人吴太的船、从淮安东门出发,到盐城实地考察了数日。  相似文献   

6.
冯道立,字务堂,号西园。江苏东台时埝镇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殁于成丰十年(1860年)。道光年间曾候选直隶州州判,直到咸丰元年(1851年)才获举孝廉方正,例授承德郎。生平急公好义,学习勤奋,博览群  相似文献   

7.
西林觉罗·鄂尔泰(公元1680-1745年),姓西林觉罗,字毅庵,清朝满洲 镶蓝旗人。官至军机大臣兼理侍卫大臣、议政大臣。在其任职中,十分注重兴修 水利,发展当地生产,确保一方平安。 周洋规划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鄂尔泰出任江苏布政使。一上任,他就深入到太 湖流域对其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深切地感到,太湖的运行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密切 相关。由于多年没有彻底疏浚,太湖的淤积已经相当严重,湖的容量缩小很厉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治河专家黎世序(公元1772年~1824年),河南罗山县人。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中进士后,黎世序在任江西南昌知县5年间,常为水患而忧,废寝忘食,誓为“根治水害而平民心”。他深入实际踏勘,制定出筑堤防洪、疏浚排涝、修塘凿灌等一系列治水方案。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黎世序调任江苏镇江知府后,除搞了小型水利工程外,又着重治理了荒废的“练湖”,精心设计并修建了三座泄洪闸。真可称“万民感戴”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海口淤塞,河床抬高,洪水为灾。皇上命大学士代衢亨前来视察,他  相似文献   

9.
《河防一览》是明代河工专家潘季驯(1521~1595)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河工专著之一。成书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驯第三次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他深入实地考察,全面规划,在前两次主持治河的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1328—1398)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明朝的建立者,郎明太祖,公元1368—1398年在位。朱元璋出身贫农,少年时曾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攻下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吴国公。公元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市)推翻元朝统治,并遂步统一了全国。朱元璋认为,要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兴修水利。因此,他在攻占集庆后,命诸将屯田,便  相似文献   

11.
<正>"芷江,古属五溪蛮地。商周时期属楚之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汉太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无阳县,为芷江建县之始。""自汉高祖置县,芷江镇六度为州府所在。公元1074年,宋熙宁七年改置沅州,并于懿州筑新城(今芷江古城)为州治所在,自明万历设立沅州府,直至清朝乾隆年重设沅州府,民国以及至今的芷江县,其城池均  相似文献   

12.
沈括与水利     
沈括(公元1031年--1095 年),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是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  相似文献   

13.
潘季驯是明代的治河理论家和实践家,我国治河史上享有盛名的治河人物之一。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起,到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止,他曾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将近十年之久,使东奔西突、紊乱已极的黄河,一度出现了河患较少、河道相对稳定的小安局面。特别是他认真总结了前人治河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治河方略,对清代以来的黄河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是福建省闽候县(今福州市)人,生于公元1785年,卒于公元1850年。他一生的成就除了禁烟的民族英雄以外,还有就是兴修水利方面的业绩。林则徐自己刻了一颗图章“管理江淮河汉”。年青时代他在北京就仔细阅读有关治何方面的知识,自担任官职起,无论是淮海道、江苏按察使、河南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还是湖广总督,乃至充军发配到新疆,  相似文献   

15.
丁宝桢(公元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之职。丁宝桢秉性刚直,勇于任事,曾以诛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得海而闻名朝野,同时也受到慈禧的忌恨和迫害。他任四川总督期间,亲自主持大修都江堰,从而奠定了近百年来都江堰灌区的基本格局,这件为民造福的功绩一直留在巴蜀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杰出的政治家。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名垂史册,同时,他也是一位忠君爱国、功绩卓著的治水名臣,他提出的“水利为农田之本”的思想,至今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年代记事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15年)公元1038年公元1107年公元1109年公元1111年公元111理年公元1145年公元1165年公元1186年公元1190年公元1301年(宋宝元1年)(宋大观1年)(宋大观3年)(宋政和1年)(宋政和4年)(宋绍兴15年)(宋乾道1年)(宋淳熙13年)(宋淳熙17年)(元大德5年)公元1304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可谓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他是清未洋务派首领。公元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公元一八八九年调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名播海内外。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以办洋务著称的封疆大吏、在湖北治水历史上有过不朽的一笔。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于公元一九四○年(光绪三十年)倡导修筑了今武汉市汉口的后湖长堤,人称张公堤流传至今。此堤未筑之前,汉口  相似文献   

19.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军事力量。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迁都许昌,  相似文献   

20.
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夏,黄河在崔镇(在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北)决口,清口被淤,高堰被冲,淮水南徙。明代黄、淮、运三河通过洪泽湖交织在一起。黄河决口事关漕运线的安危,因此决口引起朝臣的纷纷议论。当时独揽朝权的张居正主持召开了一次讨论治河策略的会议,河漕尚书吴桂芳和河都御史傅希挚二人各持己见,争辩激烈,结果黄河仍泛滥,决口仍横流。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夏,张居正终于发现了一位合适的河督人选,他就是杰出的治河名家潘季驯。潘季驯,字时良,浙江乌程人,嘉靖二十年进士,这次主持河务已是他平生第三次了。他前两次虽然任职期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