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生理稳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上述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皂苷类成分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的皂苷类成分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皂苷类成分作用机制的阐明和相关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芪叶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测定黄芪叶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寻找提取黄芪甲苷的新药源。方法 :本实验以黄芪甲苷为标准品 ,采用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叶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 :叶中的黄芪甲苷含量是根中的 2 .8倍。结论 :黄芪叶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4个方面综述并讨论了血管病变机制与血管功能调控研究的重要意义、现状与发展趋势:(1)血管病变的机制研究是重大的社会需求,而且是国际医学领域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2)血管病变机制与血管功能调控研究的现状、前沿热点和关键科学问题;(3)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研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4)中国在血管病变相关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通过对血管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普遍性、前沿性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阐明血管稳态和重构的调控机制是研究血管病变机制的关键.研究中应注重多学科交叉,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再生医学、影像学、组织工程与材料工程等领域的新进展,建立各种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的模式生物,为研究以血管病变为病理基础的多种重大疾病的机制、及实现早期预警和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对心肌干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磁珠分选法,分离小鼠Sca-1+心肌干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黄芪甲甙处理后心肌细胞表面标志蛋白desmin、α-sarcomeric?actin和C-TnT表达的变化,以判断是否对心肌干细胞分化有促进作用。结果 250 mg/L的黄芪甲甙诱导4周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心肌干细胞明显表达desmin、α-sarcomeric actin和C-TnT。而未诱导的细胞desmin、α-sarcomeric actin、C-TnT 均为阴性。因此黄芪甲甙可以促进小鼠Sca-1+心肌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这些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的蛋白。结论 黄芪甲苷对心肌干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表明其在心肌损伤性疾病的康复中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芪对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中内质网应激反应(ERS)的影响,并探讨其血管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4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腹主动脉狭窄术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干预组大鼠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8 g/(kg·d)。各组术后1、2、4、6周时采用鼠尾动脉测压法测量大鼠血压,测量血管肌层厚度、Western blot检测CRT和caspase-12的表达、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率。结果模型组术后VSMC形态改变,血压、动脉血管壁肌层厚度和VSMC凋亡率可时间依赖性增大,ERS分子CRT在术后1、2周表达显著升高,4、6周表达降低,而caspase-12分子2周以后表达才升高,且随时间推迟,这种高表达越显著。黄芪干预对比模型组,VSMC形态有一定改善,血压、血管壁肌层厚度和VSMC凋亡率均显著降低,6周时降低幅度最大,同时黄芪能抑制CRT的早期高表达,能抑制caspase-12的高表达,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迟越明显。结论黄芪对高血压大鼠有一定降压作用,可改善血管重构,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ERS保护性和促凋亡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6.
健脾益肺膏是基于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结合几十年治疗各种慢性肺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制作而成的中药制剂。其主要功效药材为黄芪,其他的药材为辅药,起到增强黄芪药效的作用。本文使用各种柱色谱将该药配方中主要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确定了主要成分的结构。从中分离得到5个主要化合物,通过NMR数据比对,确定了其结构分别为为黄芪甲苷(化合物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化合物2)、β-谷甾醇(化合物3)、果糖(化合物4)和葡萄糖(化合物5);首次测定了其中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分别为0. 014%和0. 008 3%。为后续健脾益肺膏的配方改进及剂型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黄芪治疗糖尿病心肌病(DCM)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数据库(TCMSP)收集黄芪的成分及其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NCBI、OMIM数据库获取DCM相关疾病靶点.取黄芪成分靶点与DCM疾病靶点的交集基因,作为黄芪对DCM作用的潜在关键靶点基因,将交集...  相似文献   

8.
以二年生蒙古黄芪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自然界干旱的方法,连续控水14d,分析持续性干旱胁迫对蒙古黄芪实生苗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其黄芪甲苷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降低,黄芪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而其中丙二醛含量升高,其根茎干重也降低。(2)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黄芪根叶中抗氧化酶类SOD、POD、CAT、APX和GR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中最高值较对照分别增加了72.1%、108.6%、178.0%、299.4%和303.4%,且根叶中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逐渐升高。(3)黄芪甲苷积累量在干旱胁迫第12天达到最大,比对照增加了53.0%,随后降低。研究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黄芪苗生长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能通过调节自身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减轻干旱的损伤,最大程度地维持植株的正常代谢;适度水分胁迫有利于黄芪甲苷的积累,而重度胁迫不利于其积累。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测定消栓通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新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色谱柱为kromasilC18柱,以乙腈-水(32:68)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ELSD条件为飘逸管温度为105℃,载气流速为2.5L/min;测定消栓通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黄芪甲苷在1.08μg-6.4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2%,RSD为0.93%.结论:方法灵敏、可靠、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消栓通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大鼠肺纤维化不同时间点和应用黄芪甲甙干预后的基因差异表达,寻找肺纤维化的致病基因和应用黄芪甲甙进行干预治疗相关的靶基因.方法:用含41000个基因的安捷伦大鼠芯片同模型组7天和模型组28天以及BLM+黄芪甲甙组28天的大鼠肺组织进行杂交.利用安捷伦基因扫描仪扫描杂交图像.模型组7天和BLM+黄芪甲甙组与模型组28天进行比较,筛选Ratio值大于2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重复3次.结果:模型组28天对比7天共有2063个基因表达差异,筛选109个基因,43个上调,66个下调.黄芪甲甙28天组对比模型28天组4269个基因表达差异,筛选68个基因,45个上调,23个下调.通过GO和PATHWAY分析软件,提示有不同的功能分类和信号传导途径.结论:基因芯片为了解肺纤维化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的异常,以及黄芪甲甙治疗肺纤维化的可能机制和药物靶基因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Delta样配体4与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tch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发育过程,如神经发育、血管形成等,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表明Notch受体与邻近细胞配体--Delta样配体4(Dll-4)共同参与了新生血管的生长和分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顶端细胞的形成,细胞密度、位置以及行为方式的调节,而有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分化和血管网的及时形成.Dll4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相关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神经节苷脂GD3与肿瘤的血管生成作用(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生成作用 (angiogenesis)是实体瘤 (solidtumor)生长和扩散的必要条件 .实体瘤的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相关 ,而且也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 ,对抗血管生成作用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肿瘤疗法 .神经节苷脂GD3在多种类型的肿瘤中超常表达 .一般认为 ,神经节苷脂GD3有增强肿瘤本身及邻近组织中的血管生成作用 ,从而促进肿瘤的演进和转移 .最近的研究工作为这一假设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应用GD3合酶的反意DNA转染肿瘤细胞从而抑制细胞中的GD3合酶的表达 ,极大地降低了细胞的内源GD3含量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抑制肿瘤细胞的GD3合成明显地降低了该肿瘤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水平 ,并使血管生成作用降至最小限度 .这些实验说明GD3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 ,GD3作为肿瘤的一种相关抗原 ,它与血管生成因子的协同效应将在未来的联合基因疗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芪皂苷Ⅳ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测定细胞活力判断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TNF-α,IL-1β,IL-6,IL-10的释放以及NF-кB蛋白、Akt和磷酸化Akt表达用以研究作用机制.结果:黄芪皂苷Ⅳ对LPS引起的RAW264.7细胞损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3和10μM黄芪皂苷Ⅳ可显著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TNF-α,IL-1β和IL-6的生成,促进IL-10的释放.黄芪皂苷Ⅳ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由LPS刺激而引起的RAW264.7细胞NF-kB蛋白的表达,抑制了LPS所致的p-Akt蛋白表达的升高.结论:黄芪皂苷Ⅳ可通过Akt-NF-kB途径调控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的失衡,有效发挥对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雌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抗炎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L  Liu JT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2):155-158
大量研究表明,虽然多种因素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雌激素作为心脑血管保护剂,不仅具有调节血脂,扩张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而且还具有确切的抗炎效应,但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本文就雌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雌激素的替代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硫化氢(H2S)是一种新型内源性气体信使分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尤其在神经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既是神经调节剂, 也是神经保护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2S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它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及抗细胞凋亡等多个途径,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简介脑内H2S生成途径,综述H2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对脑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内皮抑素在新生血管形成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血管形成是许多生理、病理过程的关键步骤,受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调节。内皮抑素是最重要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之一,可在体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化,在动物模型中抑制新血管形成,对新生血管形成相关疾病,特别是肿瘤有治疗作用。关于内皮抑素抑制新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尚无定论,已有线索表明,它可通过与VEGF、MMP-2、整合素以及VEGF受体KDR等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或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内皮细胞凋亡。本就内皮抑素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作用于新血管形成相关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血管生成素是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成员之一,具有较弱的核糖核酸酶活性.最新研究发现,血管生成素参与细胞内多种RNA的代谢过程.在生长条件下,血管生成素可以发生核转位聚集于细胞核中,促进rRNA转录,并可参与其剪切加工,同时它也调控一系列mRNA基因的转录,最终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在应激条件下,血管生成素能降解tRNA形成tiRNA,抑制细胞内整体蛋白质的翻译水平,并促进应激小体的形成,激活细胞内应激保护机制,从而促进细胞存活.此外,血管生成素还可参与非编码小RNA等RNA代谢过程.本文概述了血管生成素在RNA代谢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等方面的进展,并探讨了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以期开拓血管生成素的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建立黄芪中黄芪甲苷的柱前衍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并用该法对不同产地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进行比较,方法:以吡啶-苯甲酰氯(2.5:1)为衍生化试剂,对黄芪甲苷分子中的羟基进行苯甲酰化,以甲醇-四氢呋喃-水(90:4:6,0.2%三乙胺)为流动相,VD3为内标物,在230nm波长处检测。结果黄芪甲苷在0.004-0.080mg.mL^-1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4.7  相似文献   

19.
新生血管生成包括血管发生和微血管生成。微血管生成也称血管新生,在胚胎发育、正常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新生血管生成有关,而抑制血管生成已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策略。建立新生血管生成模型对研究该类疾病的分子机制和研发相关的治疗药物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此,我们简要综述近年来新生血管生成模型及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形成血管和淋巴管内层的内皮细胞是脉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血管和淋巴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内皮细胞上的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具有免疫球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同源性结构域的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with immunoglobulin and EGF homology domains,Tie)轴是除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途径外胚胎心血管和淋巴发育所必需的第二种内皮细胞特异性配体-受体信号传导系统。Ang-Tie轴参与调节产后血管生成与重塑、血管通透性和炎症,以维持血管平衡,因此,该系统在许多血管和淋巴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近年来Ang-Tie轴在血管和淋巴系统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系统论述了Ang-Tie轴在炎症诱导的血管通透性、血管重塑、眼部新生脉管、剪切应力反应、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中的作用,并总结了涉及Ang-Tie轴的相关治疗性抗体、重组蛋白和小分子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