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话语、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诗学话语与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三峰并立,进而探讨作为个体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过程与现代性早期萌发状态的时代语境关系。本文区分“现代概念”建构的三大维度,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以现代学构成的三大基本问题意识“社会的公义”、“自由的秩序”、“欲望的个体”为核心,追问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方案的危机症候;并由此凸显歌德、席勒所开辟的“古典图镜观”的重要思想史意义。突出“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即“歌德-席勒 VS.康德-黑格尔”,尤其通过作为代表人物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这一个案分析,提出“现代性的文学话语”概念,揭示他们对“现代人”建构的重要理念,从而彰显作为非主流现代性形态的“古典思脉”的思想史意义,为解决“启蒙——一项未完成的计划”提供另类进路线索。  相似文献   

2.
歌德(1749—1832)作为一个伟大诗人、剧作家跻于十九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家的行列,占有特殊的一席地位。在康德到黑格尔那一长列思辩的美学家中间,歌德则以注重实际号称。他没有写过系统的美学专著,却在不少著作中表露了颇具特色的美学见解。本文仅就所及,对他谈美的问题做一个粗略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研究康德美学,最好是从方法论着手。而胡塞尔现象学对于理解康德美学具有特殊意义。在现象学视野下,可以发现,反思判断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反思判断不同于规定判断,不是以“普遍归摄特殊”,而是“从特殊寻求普遍”,暗含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路。康德的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一开始就立足于情感(特殊),而把对象的存在加以悬搁,超越了认识论(客观主义)美学。康德从先验主义立场出发,努力纯化审美判断,确立起情感的普遍本质结构,从而超越心理学(心理主义)美学,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思想萌芽。康德美学正是依靠这样一套“准现象学方法”实现对前康德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革命,为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论的“现代”内核,应是教学论思维方式的现代性转型。现代教学论比照传统教学论的范式转型,主要体现在世界观、认识论等思维规范的变更上。传统教学论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和二元论思维虽然便利了人们的认识活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现代教学论应坚持生活世界观与生成性思维,使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成为现代教学论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5.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德国古典美学建构了表现论美学的体系框架。康德关于“审美判断力”的分析,揭示了对象与心灵、形式与表现的对立联系;费希特、谢林则以“理智的直观”来限制理性的作用,让“自我”设定主观与客观世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虽与康德等人有别,但他仍认为艺术是对“绝对精神”的感性观照形式,最终还是要以心灵的表现为其旨归。此后,在以叔本华、狄尔泰、弗洛依德和柏格森等为代表的非理性哲学的深刻影响下,表现论美学进一步走向了反理性的纯主观内向的轨道。克罗齐把艺术审美归结为一种心灵的直觉表现活动,科林伍德也论证了艺术与表现、想象的内在联系,最后完成了表现论美学体系的建构,使其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主导潮流  相似文献   

7.
康德美学的意义在于以一套"隹现象学方法”,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颠覆.而这一颠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康德美学从三个层面反叛了传统美学的认识论倾向.这就是既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与真相等同的美学立场,又反叛了传统美学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相等同的美学立场,进而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学与科学相等同的美学立场.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康德美学作出的这一最新解读,把近代的康德美学置于了一个广阔的现代文化背景,从而凸现了康德美学的现代意义,突破了康德美学研究的现有格局和传统理解,为我们与康德美学开展新的学术对话提供了希望和入口.  相似文献   

8.
《浮士德》的文本内容给人的直接印象是,浮士德是一个不信教、不敬神的狂人,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能感受到浮士德永不停止的勃勃雄心和进取步武,仿佛是来自一种崇高的、充满神性的动力。这样看来,浮士德又不能被简单地划定为无神论人士,更何况他还在死后得到了救赎,灵魂升入了天国。如何看待浮士德人格,理解他的种种作为和目标取向,我们必须回到启蒙深入地影响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了解近代思想史格局下所产生的独特的“内在性”世界观给人们造成的困境,以及为突破这一困境歌德提出了“断念”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在康德传统和前康德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传统之外,德国启蒙还有温克尔曼开启的审美启蒙传统。德国启蒙的审美路线因为多涉及艺术史和文学史而常被狭义上的哲学史忽视。可审美启蒙或“美育”在当下实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温克尔曼的“模仿古人”和卢梭的“返回自然”一样,是对英法启蒙传统的反思。温克尔曼不但在启蒙时代强调文化意识,还通过美化希腊塑造了现代德国的文化认同。真正继承温克尔曼的不是持实证主义立场的维拉莫维茨,而是通过重提希腊问题再次发动审美启蒙的尼采。温克尔曼的阿波罗美学以古典理性主义及其德性理想为内核,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深刻批判。尼采则从完全不同的哲学视野出发去谈论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  相似文献   

10.
总体上看 ,中国当代的康德美学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 ,政治介入学术。这突出表现为 :面对康德美学 ,研究者用一套政治术语对其进行定位和解析 ,结果回避了对康德美学的学术探讨。本来把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区别开来 ,是康德超越传统认识论美学进行的主要工作 ,但有人却认为 :“康德把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划分为意识的两个不同的领域 ,因而阉割了艺术的认识功用和艺术的思想性 ,而替现代反动美学奠下了基础”。本来关于审美判断的普遍性的命题 ,是康德超越传统心理学美学得出的重要结论 ,但被研究者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加以曲解。政治对学…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观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历史过程中,与中国原有的宇宙观概念之间存在理论误解,应该合理建构世界观与宇宙观关系,促成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合流",打通世界观与中国传统宇宙观之间长期隔阂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吸纳中国传统哲学有价值的成分,构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世界观与宇宙观体系。两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是立足实际,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优秀传统,达到两种哲学精神、两种文化传统和不同民族灵魂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日趋成熟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定时期,可塑性极强。同时,客观形势、社会大环境也向高校提出了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3.
当前形势下,由于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各种方式凸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反腐倡廉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主要的是一种变革世界的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在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腐倡廉全面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指出,《遗书》是18世纪法国在反宗教和反封建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的一本著作,作者梅叶的唯物论、无神论的思想反应了当时农民阶级的革命思想。本文将分三个部分阐述梅叶的主要哲学思想:梅叶的唯物论世界观,梅叶对宗教的抨击,梅叶对封建专制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下观”是举世唯一的社会观,为中国社会发展规约了方向。古代中国天下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心文明与外围蛮夷的区分。中国的“天下观”实际上包涵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空间地理上的概念,即中国人如何确立着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位置;二是社会寓意方面的,即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独特的文明与传统。也即自然的天下观和人文的天下观的含义,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源自一个社会基础,即中国的乡土习性。“天下”视域下的中国社会既是充满僵化与超稳定因素的社会,又是弥布活力与变革的社会,在这里,“自然”的天下观变化是主导中国总体性社会变革的直接根源,而扎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天下观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经验”形成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世界观是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理解人的新观点,近代世界观的前提是把所有的存在都理解为相互分离、对立的东西。从这一角度看,人是跟自己之外的所有事物完全分离地、对立地、独立地、孤立地存在着。因为具有这样的存在论特性,所以人被看成是追求自身欲望和最大程度地满足自身欲望的存在者,决定人个体命运和社会价值的第一大要素便是自身的生理年龄阶段,欲望强的阶段社会价值大,欲望弱的阶段社会价值便小。年轻人既是欲望的主要生产者,也是欲望的主要消费者,他们构成了社会价值的主体、主流,消费的流变决定着社会价值的流变;而老年人随着欲望减弱、消费下降的“变老”,变成了“最无用的阶层”,“无用”即意味着“多余”,老年人沦落为劣等的社会存在,他们因此也突然失去了在社会中的话语权,人类自古以来崇老尊老的历史被颠倒了,人的老年时期沦落到了卑微痛苦的时期。近代世界观和由此而产生的价值观,是老年人命运失落的总根源。现代社会人的老年期越来越长,而这实际上意味着痛苦的、羞辱的人生越来越长,“幸福地变老”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幸福地拥有整个人生变成了人类的幻想。只有改变分离的世界观,建立统一体的世界观,才能够开创和建立包括人的一生在内的人类幸福生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世界观揭示了语言和思维的密不可分性,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表达方式背后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他们的学习。文章对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它们在汉英句法层面的关照对应关系及其对英语句法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要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也要注意哲学本身的特征。在哲学教学中,要强调对学生世界观的培养,培养学生以天下观天下的视野;突出哲学的超常识性、批判性、反思性。  相似文献   

19.
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学术层面着重探讨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认为“人”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和人民两层含义;“本”主要是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主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化学来源于语言哲学奠基人洪堡特的思想。洪堡特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19-20世纪语言学思想的发展方向,决定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语言文化学研究的进程。在语言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论,经过众多学者的探索,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日趋成熟。自20世纪90年代语言文化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在俄罗斯学界形成了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几个不同学派,探索不同语言单位中凝结的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