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阐述润滑油加氢工艺的原理后分析了该工艺在国内的现状,并重点介绍了高桥分公司正在建设中的引进Chevron技术的300kt/a润滑油加氢全加氢装置,同时在润滑油加氢流程选择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氢能被认为具有清洁、高效、可储存以及热值高等特点,是理想的清洁替代能源。介绍了以天然气、煤为原料不同规模制氢工艺技术经济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天然气制氢侧重于小规模,煤制氢侧重于大规模。 相似文献
4.
王德松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22,(5):31-33
根据在黔希化工实际工作中的研究与具体应用,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煤制乙二醇加氢催化剂装填方式,提高了催化剂更换的效率和减少固体工业废物,直接增加企业的生产产值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6.
煤基合成气法制乙二醇工艺反应过程中,生成多种副产物,其中的不饱和物质对乙二醇产品紫外透光率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技术改造增设液相加氢装置,对脱重塔顶及产品精馏塔顶采出的乙二醇进行加氢处理。根据实际运行数据,液相加氢前后乙二醇220 nm紫外透光率平均提升了1.77倍, 275 nm紫外透光率平均提升了2.47倍,液相加氢装置运行效果明显。介绍了煤制乙二醇液相加氢技术改造工艺流程,对液相加氢催化剂装填、装置开、停车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工厂运行经验及各种注意事项,可为国内乙二醇生产厂家产品提质增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内外不同类型首套柴油加氢工程化技术的特点及后续的技术改进(其中AXENS公司将中压加氢裂化与直馏柴油加氢脱硫集成,生产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的柴油调合组分),阐述了待工程化的柴油加氢技术现状(例如SINOPEC以柴油为原料,采用特定馏分油循环方式,开发了多产重整料的加氢改质技术,该技术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生产硫和氮总质量分数小于0.5μg/g的重整原料及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十六烷值大于51、满足欧Ⅴ排放标准的柴油).分析了我国柴油加氢技术工程化与国外的差距,探讨充分利用我国已工程化的柴油加氢装置进行技术开发的途径,指出我国柴油加氢技术工程化发展方向:①开发混合床型的柴油加氢工程技术,满足日益严格的柴油产品质量要求;②开发新型柴油加氢工程技术,降低装置投资和能耗;③开发柴油加氢专用反应器内构件,提高催化剂效能;④开发零泄漏的高压换热技术,生产高清洁柴油产品. 相似文献
8.
9.
全加氢型润滑油装置通常由加氢处理、加氢脱蜡、补充精制3部分组成。由于加氢脱蜡、补充精制多采用贵金属催化剂,为防止贵金属催化剂中毒,对循环氢及反应进料中的硫、氮含量要求高。因此在流程设置上,多数情况下将加氢脱蜡、补充精制作为一段串联布置在加氢处理单元的下游。常规全加氢型润滑油装置需要两套独立的高压反应系统及相关高压设备,即采用两段技术,流程相对较长,且设备较多。通过在全加氢型润滑油生产装置中引入高压氢气汽提技术,将传统的一段加氢处理和二段加氢脱蜡-补充精制两个反应系统整合为一段串联系统,既能缩短原有的加工流程、减少装置占地,又能节省装置投资8%左右,同时使全装置能耗减少12%左右。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渣油加氢装置第三周期运行初期第一反应器(一反)底部径向温差大的问题,第四周期对催化剂级配方案和操作模式进行了调整。第四周期在保持一反催化剂脱金属活性的同时,降低其脱硫及残炭转化活性,提高后部反应器催化剂的脱硫及残炭转化活性,在催化剂整体活性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反应器的温升分布更加合理。第四周期运行初期快速提高反应温度,使反应温度和掺渣比相匹配,改善了一反内物流分配效果。通过上述调整,有效解决了运行初期一反径向温差大的问题,为实现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转提供了条件。第四周期已累计运转666 d,以高硫、高残炭、高金属劣质渣油为原料,生产的加氢常压渣油能够满足催化裂化装置进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煤制天然气碳排放全生命周期分析及横向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旺盛、供需缺口快速扩大的大背景下,煤制天然气(SNG)迎来了大规模的投资与发展热潮。然而,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预期,SNG又面临着“低碳”与否的争议。为此,采用全生命周期(LCA)评价方法对SNG项目从原煤开采到转化为煤制天然气、直至进入终端消费全过程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及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清单分析。同时,对SNG与煤层气、液化天然气、管输天然气的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进行了横向比较,将相关产业链划分为国外和国内两个环节并进行分析,结果认为LNG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碳减排优势。结合美国大平原SNG工厂碳减排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中国发展SNG的“低碳”途径与选择,并呼吁应从多方面谨慎对待具体SNG项目的前期规划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格省师晓玉鲜楠莹丁文娟宋倩倩 《石化技术与应用》2023,(6):405-412
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煤制天然气的技术进展、产业化发展现状、生产成本和经济性,并对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煤制天然气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多、投产少,存在技术、环保、安全等风险和挑战,需要继续推进工业装置示范运行和技术进步;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性不强,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资源配置、管网接入、市场准入接受度较低,需要着力推进与传统天然气的协调发展;生产过程CO2排放量较大,需要加强CO2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应用及绿氢的引入,促进碳循环和“零碳”排放,推动煤制天然气产业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百万吨级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加氢稳定单元进料为加氢原料,在处理量300 mL加氢实验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温度对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性质的影响,并采用0.5 L搅拌式高压釜研究了煤在不同加氢深度循环溶剂中的液化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溶剂加氢反应温度的升高,循环溶剂的硫、氮含量逐渐降低,氢/碳原子比增加;加氢反应温度由340℃升至380℃时,循环溶剂的芳碳率(fa)不断减小,供氢指数(PDQI)逐渐增大,供氢能力增强。采用380℃加氢反应的循环溶剂进行煤液化时,煤的转化率和油收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8.64%和57.63%。当溶剂加氢反应温度达到390℃时,循环溶剂的供氢指数出现降低,芳碳率增加,供氢能力减弱,煤在此溶剂中加氢液化的转化率和油收率均有所降低,分别为88.22%和55.17%。 相似文献
16.
国际煤制合成天然气技术的专利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对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全球煤制合成天然气专利数据的检索,分析研究了煤制合成天然气专利申请趋势、各国煤制合成气专利发展的历程、当前煤制合成天然气专利的国际保护格局以及主要专利申请人的专利现状等情况,分析认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煤制合成天然气研发的高潮期,90年代除珥本外其他国家基本搁置了该技术的研发,近些年该技术再次成为研发热点,主要研发国家是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各国的专利申请人都较为重视专利的国际布局,尤其是在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以及煤炭进口量较多的国家进行专利布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南沿海发展煤制天然气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煤制天然气(SNG)技术的发展,国内呈现出积极开发SNG项目的热潮,但输送距离成为坑口建厂模式与天然气市场之间的巨大沟壑。通过在西部煤矿坑口建厂与在东南沿海地区建设SNG工厂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分析,认为沿海SNG工厂在价格和风险承受等方面更富竞争力,同时对于东南沿海地区掌握自主气源的意义重大。尤其对于国内石油公司而言,SNG相比在沿海建设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一种更为可靠的资源和价格对冲工具,而且沿海SNG项目在获取煤炭资源方式上有更多的灵活性。在提高经济性方面,资源与运输费用的长期锁定、褐煤的坑口提质处理都是必要的,但在污染物排放、废水处理及废渣利用方面,应进行审慎的风险评估和措施论证,确保其成为受欢迎的新型能源项目。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