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法治疗相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相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冯氏手法复位后的治疗结果:方法:选择1993-11/2005-04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正骨科就诊,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例,按腰椎间盘突出方向与下肢症状的关系分为2组,即相反型组20例,普通型组55例,两组患者均知情同意。相反型组患者下肢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方向相反,普通型组患者下肢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方向相同。①用手法触诊检查确定腰椎棘突偏歪方向。②X射线腰椎正侧位片及CT或MRI检查。⑧应用冯氏手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复位治疗,手法复位每3~5d进行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即可进行疗效评定,这期间可配合腰部理疗。手法复位后3d内禁止患者作腰部的旋转动作,以保证复位椎体周围软组织的修复。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超过70&;#176;,可恢复原工作。②好转: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可担任较轻工作。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结果:7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相反型组患者的腰椎影像学变化:棘突偏歪和腰椎间盘突出方向相反。②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疗效比较:相反型组有效率为95%,普通型组有效率为98.2%,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冯氏手法是治疗相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同侧腰椎间盘突出导致下肢症状患者经冯氏手法治疗的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机制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①用手法触诊检查确定腰椎棘突偏歪方向。②X射线腰椎正侧位片及CT或MRI检查。③应用冯氏手法治疗老年性患者108例和中青年患者116例,进行二者疗效对比。结果:老年患者共发现238个节段突出,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个数最多(169个,71%),多间隙突出86例(54.6%),变窄和未变窄的椎间隙发生椎间盘突出个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老年和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愈例数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有效例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椎骨小关节的错位,压迫和牵拉了相应的组织。非手术治疗的关键是纠正小关节的错位和恢复脊柱的内外平衡因素。确诊靠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3.
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征:108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机制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①用手法触诊检查确定腰椎棘突偏歪方向。②X射线腰椎正侧位片及CT或MRI检查。③应用冯氏手法治疗老年性患者108例和中青年患者116例,进行二者疗效对比。结果:老年患者共发现238个节段突出,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个数最多(169个,71%),多间隙突出86例(54.6%),变窄和未变窄的椎间隙发生椎间盘突出个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老年和青壮年腰椎问盘突出症的手法治愈例数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31(P&;lt;0.01),有效例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椎骨小关节的错位,压迫和牵拉了相应的组织。非手术治疗的关键是纠正小关节的错位和恢复脊柱的内外平衡因素。确诊靠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合理疗配合冯氏脊柱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可比的2组各604例。对照组给予冯氏脊柱旋转复位法,常规消炎镇痛、祛风湿类药物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芍药甘草汤合理疗,疗程均为14d,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愈率为96.19%,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69.37%、87.91%。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合理疗配合冯氏脊柱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提高疗效,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单用冯氏脊柱旋转复位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评价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3-09/2006-08山东济南电力医院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干预:①两组患者在卧硬板床休息的基础上,均给予牵引治疗,观察组另给予针灸治疗。②腰椎牵引方法: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行胸部与骨盆固定对抗牵引法,力量为体质量的1/4~1/2,时间为30min,1次/d,6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d,共治疗4个疗程。③针灸治疗方法:取穴:主穴取腰椎椎旁阿是穴,配穴取患侧环跳、委中、承山。针刺方法:取健侧向下、患侧向上的健侧侧卧位,如为双侧发病的中央型则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直刺进针破皮后,调整针刺方向,使针体与皮肤呈70°~80°角斜向脊柱中轴方向缓慢进针,当达到一定深度(随患者胖瘦不同而不同,一般为两三寸)后,至患者局部有麻胀、触电感,并向同侧下肢远端放射引起下肢肌肉跳动,如未能达到上述针感(即所谓的“得气”),此时可稍继续进针,当针下多有触及硬物(骨膜)的阻力感,提示针尖可能触及横突或椎弓根,即应稍退针,于上下左右调整针尖方向,以探求上下椎体之椎间隙近椎弓根部的脊神经根处直至“得气”。“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手法,或用大拇指在近脊柱侧针刺处按压,使“针感”向下肢放射,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刺环跳时要求针感达下肢并过踝关节。委中与承山穴刺法:患者仰卧位,医者抬起患肢,直刺进针后行提插法,令麻电感窜至足。30min/次,中途行针3次,6次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d,共治疗4个疗程。实验评估:①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②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制定疗效标准。结果:两组患者共90例均完成病例观察,其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疼痛评分: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1.91±0.93,3.58±1.52),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临床疗效: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86.67%,57.78%,P<0.01)。结论:针刺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牵引疗效好,针刺腰椎椎旁阿是穴、针感向患侧下肢放射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取穴少、疗效确切之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在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48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复位治疗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3d、1周及出院前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应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腰椎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定,并比较治疗前后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手法复位可迅速缓解疼痛,疗效显著,治疗优良率为79.1%,平均改善指数及改善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48例患者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79.2%,主要表现为马尾电位潜伏期延长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均有改善。结论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及疗效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作者近年来采用旋转手法与腰椎间孔穿刺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60例 ,男 1 0 9例 ,女 5 1例 ;年龄 1 7~62岁 ,病程 2d~ 1 3年。腰 4~ 5椎间盘突出 89例 ,腰 5 -骶 1椎间盘突出 46例 ,腰 4~ 5和腰 5-骶 1合并突出 2 5例 ,其中棘突偏歪 1 0 8例 ,小关节半脱位 62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腰椎正侧位片和CT或MRI检查确诊。治疗组 :首先进行旋转手法 ,使偏歪棘突得到纠正 ,使关节突关节面对位 ;如遇个别患者腰肌板硬、剧痛不能配合者 ,可于旋转手法前肌注度冷丁5 0mg ,待手法结束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膜外注射配合手术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在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46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注射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疗程3-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d、1周及疗程结束 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对症状、体征进行临床评定,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复查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结果:硬膜外注射即对止痛效果明显,可缩短疗程,配合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显著,优良率占82.6%。两组患者患侧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均有改善。结论:硬膜外注射配合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及疗效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护理措施及特点.方法 108例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2组均采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进行手法治疗.综合护理组除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外,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 传统护理组治愈率为56%,好转率为24%,未愈率为20%;综合护理组治愈率为72%,好转率为19%,未愈率为9%.综合护理组的患者治愈率较传统护理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配合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疗效,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手法复位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在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将48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随机分为手法复位治疗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3d,1周及出院前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应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对腰椎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定,并比较治疗前后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 手法复位可迅速缓解疼痛,疗效显,治疗优良率为79.1%,平均改善指数及改善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48例患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79.2%,主要表现为马尾电位潜伏期延长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均有改善。结论 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及疗效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