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AMI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行IABP辅助支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住院期间存活14例,死亡5例;无一例出现IABP相关并发症。[结论]加强AMI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行IABP辅助支持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n=46)与心源性休克死亡(n=62)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脏破裂组平均年龄高于心源性休克组(78.9 vs 75.3,P<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显著多于心源性休克组(69.6% vs 48.4%,P<0.05).而有糖尿病病史及既往心梗病史,心源性休克组比心脏破裂组多见(分别为63% vs 28.3%,16.1% vs 2.2%,P<0.05).心源性休克组行急诊冠脉造影率更高(40.3% vs 21.7%,P<0.05),但PCI术后恢复TIMI3级血流的比例更低(40% vs 100%,P<0.05).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就诊时间延迟、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及陈旧心梗史、大面积梗死、无心肌再灌注可能为并发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乌司他丁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中青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均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联合使用乌司他丁治疗,而对照组则仅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BNP、CtnI、左室射血分数、新发心脏瓣膜病变。结果:观察组首次查血BNP、CtnI、左室射血分数对照组无差别(P0.05);术后7d的血BNP、Ctn 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30 d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新发心脏瓣膜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急诊PCI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有利于减轻心肌损害,保护心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中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4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6例溶栓治疗均成功.7例死亡,其中3例发生泵衰竭而死亡,4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存活率为76.7%.结论 IABP对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明显改善,减少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为PCI治疗赢得时间,有益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正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是一种以左心室辅助功能为主的机械性循环装置[1],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舒张期的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目前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室间隔穿孔等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中并发症的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靠药物治疗死亡率高达80%以上[2],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降低其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死亡原因。方法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3例,死亡27例,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及临床特征。结果死亡27例,病死率4.3%,年龄51~91岁,(69±18)岁。三支病变16例.二支病变10例.单支病变1例。合并陈旧心肌梗死10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9例,肾功能损害4例,陈旧性脑梗死6例。死亡原因:心源性休克9例,无复流6例,心脏破裂2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颅内出血2例,穿刺处出血致休克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死亡原因有多种,心源性休克、无复流为主要死亡原因。高龄、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可能为死亡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冯军鹏  梁梅芳 《临床荟萃》2013,28(7):758-759,768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6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行急诊PCI,31例给予药物溶栓再灌注及一般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住院时间,随访期间病死率,随访期间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2.1%(35/38)vs 61.3%(19/31)(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9±5.8)天vs(20.9±6.8)天(P<0.01);急诊PCI组为13.2%(5/38)vs 41.9%(13/31),住院期间病死率(P<0.01);两组起病后1个月LVEF分别为(48.9±6.3)%vs(40.2±6.5)%(P<0.01)。结论对于AMI伴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急诊PCI治疗较溶栓再灌注治疗开通血管成功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下降,近期心功能恢复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作为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2005年5月~2009年10月,我们应用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48~73岁,平均61岁.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4例,前间壁心肌梗死6例,下壁+右室心肌梗死5例,广泛前壁+右室+下壁心肌梗死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病例的治疗情况。结果心源性休克中相关治疗后25例抢救成功,有效率达83.3%,无效5例,病死率为16.7%。结论早期溶栓治疗及PC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指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治疗中,对46例AMI和/或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进行常规冠脉造影的同时紧急植入IABP装置,观察介入治疗过程中IABP装置植入前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即刻死亡率等指标变化。结果45例患者植入IABP成功,1例失败;40例患者(86.96%)能够耐受急诊PCI治疗全过程,总死亡率10.87%;具有明显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66.67%能够耐受治疗,死亡率33.33%;未出现明显的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94.12%能够耐受治疗,死亡率2.94%;35例顺利完成PCI治疗,成功率85.36%。结论急诊PCI治疗中IABP的快速植入可预防大面积心梗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对已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减轻症状,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IABP治疗,并加强护理及监护.结果 所有患者18例有效,2例好转.结论 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高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高龄患者 ,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术 ,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10例急性心肌梗死高龄患者经急诊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 ,9例主动脉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 ,分别由术前 ( 32 6 7±2 35 )mmHg和 ( 4 6 11± 4 17)mmHg,上升至术后 ( 10 5 11± 10 8)mmHg,和 ( 86 11± 8 93)mmHg ,(P <0 0 0 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 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高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 ,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 ,降低病死率 ,减少血管再闭塞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PTCA+支架术)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再通效果和病死率及近期临床并发症等。方法对个旧市人民医院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给予PCI治疗,观察IRA再通率(TIMI血流)、病死率、近期临床并发症等。结果 IRA再通率(TIMI 3级血流)为100%(心源性休克4例全部成功)。无一例死亡,1例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经治疗后好转。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是一种及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重症患者,其是首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郝艳  李永宁 《临床医学》2016,(10):125-126
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源性休克是一种突发致命性的心脏急症,其病死率高达40.9%[1],在第一时间给予补充有效血容量并开通闭塞冠状动脉,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现报道1例老年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伴有反复室颤,高级心肺复苏后急诊PCI治疗抢救成功的病例,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尽管早期血运重建的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仍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往往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其最佳血运重建策略尚无定论。本文就心源性休克定义及病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早期血运重建的重要性及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探讨破格救心汤加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51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破格救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16%较对照组73.81%高(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水平较对照组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破格救心汤加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后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急诊PCI治疗AMI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急诊PCI治疗的AMI死亡患者16例,对其临床特点、PCI策略、死亡原因等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急诊PCI围术期病死率为5.97%.急诊PCI术中死亡2例;术后<24h死亡8例;术后24 ~72 h死亡2例;>72 h死亡4例,最长死亡时间为术后第14天.多数患者在24h内死亡.术中死亡患者主要死于血管再通后无复流及顽固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术后72 h内死亡主要原因为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及室性心律失常等AMI并发症.超过72 h死因多为造影剂肾病致急性肾损伤、致命性内脏出血、急性肺栓塞、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结论 急诊PCI治疗AMI的主要死亡危险因素为老龄、心源性休克、基础疾病尤其糖尿病、再发AMI、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致命性出血并发症等.为减少AMI病死率,应进一步提高PCI操作技术,重视合并症及综合治疗,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比较36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前后的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和每小时尿量变化。结果接受IABP联合PCI治疗后,患者的CVP、PCW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4.1±4.3)mmHgVS(10.4±6.8)mmHg,(10.5±7.1)mmHgVS(23.6±8.3)mmHg(P〈O.05),而CI、MAP和每小时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分别为(2.2±1.3)L·min-1·m-2 VS(1.3±0.9)L·min-1·m-2,(83.4±13.6)mm HgVS(56.8±15.2)mmHg,(44.5±14.9)ml/hVS(12.6±5.4)ml/h(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疗效确切。这对不能开展急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医院,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出血的相关因素,为护士制订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6年行PCI及IABP治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51例病人资料,出血35例,运用CHISS统计软件,分析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其中穿刺点渗血与年龄有关,消化道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结论]护士应加强对老年病人的术后观察和预防重视凝血指标的监测.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以利随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青年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立即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并按制定的护理措施精心护理患者。结果:经积极治疗及护理,患者心功能得到满意改善(P〈0.05),治疗成功率为93.88%,发生出血、局部感染分别为6.12%、4.09%,未发生下肢缺血及气囊破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青年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疗效确切,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治疗成功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