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外刊拾萃     
合肥坳陷构造形成机制分析毛德民,《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2):33~36合肥坳陷位于华北板块,杨子板块和秦岭褶皱带的结合部。坳陷在印支斯挤压强烈,形成前陆冲断体系,造成古生界推覆叠置;燕山中期挤压运动较弱,先期断裂复活中断;燕山晚期—喜山期在拉张应力场的作用下,中、新生界沿先期逆断反转正断,形成箕状断陷.合肥拗陷的主要生烃层系有3套:石炭一二叠系煤系地层,下侏罗统防虎山组煤系地层和下白垩统朱巷组暗色泥岩。坳陷内主要构造带形成于燕山晚期,与主力烃源岩生油气高峰期配置较有利,主要勘探方向应为合肥—六…  相似文献   

2.
潮水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潮水盆地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和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坳盆地;盆地主要受燕山运动拉张作用和喜山运动挤压反转作用的控制,发育侏罗纪、白垩纪正断裂以及第三纪逆冲、反转断裂;构造演化研究认为,盆地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燕山期断坳盆地发育阶段以及喜山期山前坳陷盆地发育阶段;综合盆地构造及其演化特征认为金昌坳陷是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中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黄骅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分布特征,并与穿越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内中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卷入地层集中、发育规模小,总体呈"薄皮"构造的特点。黄骅坳陷内部的这种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与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所显示的坳陷两侧强烈相互对冲的构造格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沧东断裂、盐山—大洼断裂大规模的走滑作用调节有关。在逆冲推覆构造类型的分布上,西部以逆冲堆叠背形构造和逆冲叠瓦扇构造为主,而东部以高角度板状逆冲叠瓦构造为主。形成这种构造类型分布的主要动力来源可能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间碰撞挤压作用所形成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4.
周口坳陷构造特征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这是一个横跨在华北地块与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上的中新生代断坳型坳陷。中生代坳陷的形成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陆-陆碰撞引起的陆内火山活动及A型俯冲作用有关。新生代张剪性弧形断陷的形成是郯庐断裂系右行剪切平移运动和该区北西西向断裂左行剪切平移运动联合作用的结果。中部凹陷带是当前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对南部凹陷带的中生界和北部凹陷带的下古生界应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受晚中生代—古近纪中国东部大规模裂陷成盆期伴随的走滑作用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济阳坳陷应力场具有多期性、多向性和复杂性,其内中、新生代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裂组合形态复杂、多样,最常见的“Y”与反“Y”字复合型断层组合形成的背斜或断鼻构造是主要的油气赋存聚集场所,不同级别断裂对坳陷构造、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各不相同,同沉积断裂对坳陷(盆地)的形成及油气运聚、成藏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4个不同的阶段,即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早第三纪(路乐河期)-上新世晚期(上油砂山期)区域挤压坳陷与局部走滑、逃逸阶段;上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裂陷阶段,在柴北缘形成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挤压坳陷阶段,伴随盆地西部整体坳陷,在盆地西部形成第三系烃源岩层;挤压、推覆阶段,随着盆地西部的隆升,东部地区的强烈沉降,在盆地东部第四纪坳陷中沉积了第四系烃源岩。柴达木盆地断裂、褶皱构造十分发育,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其中背斜、断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茫崖凹陷,而与断层有关的断鼻、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柴北缘断陷区。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气储层中沸腾包裹体的发现,表明柴达木盆地的油气有过脉动式运移。  相似文献   

7.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和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中小型叠合复合含油气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古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第三纪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第四纪走滑隆升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活动控制了坳陷、隆起的形态和规模。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走滑为特点,并伴生大量局部构造。构造演化对油气系统的形成、油气藏保存条件和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江盆地西大林子地区构造特征与圈闭样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江盆地前进坳陷西大林子地区受弧后扩张与走滑应力场环境的影响,中、新生代经历了燕山早、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等多期构造运动;对该区有重要影响的断裂有依兰-伊通断裂、敦密断裂、西大林子断裂和大和1号断裂等;该区主要经历了晚侏罗世裂陷期、早白垩世断坳-局部挤压期和晚白垩世坳陷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中生界以发育断背斜、断鼻、断块和复合型圈闭为主,并依附于断裂、地层剥蚀线、超覆线或者火山岩体;圈闭类型可分为4大类、9个小类;主要发育拉张、扭动(走滑)和压扭性3种构造样式;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的五分场次凹和六分场断鼻构造带上发育的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9.
构造运动对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别什肯特坳陷及其邻区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过去对该区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与区域平衡剖面分析,结合钻井与油气藏特征,研究了该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构造变形具有东强西弱的分带性和盐膏岩层上下构造的分层性特征,二叠纪-三叠纪的伸展构造运动发育了基底断块和古隆起,古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运动形成了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和别什肯特前陆坳陷,挤压应力场自基萨尔山向前陆坳陷方向逐渐减弱,并具有右旋压扭特征。挤压构造运动使别什肯特坳陷和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发育了以挤压背斜、逆冲断裂背斜和断鼻为主的构造圈闭,形成的大量构造裂缝改造了碳酸盐岩储层,使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北部盖层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该区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在别什肯特坳陷与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应以寻找断背斜构造圈闭为主,被改造的古隆起区及两期断裂相交部位则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断隆带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传会 《石油物探》1997,36(1):90-94
枪辽盆地南部自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两个大的构造发展阶段,即侏罗纪-早白垩世营城期的断陷活动期和早白垩切登娄库期至晚白垩世明水期的大型坳陷盆地发育期。中央断隆带作为断陷期分割东西断陷区的构造高速;在坳陷期又被坳陷层所覆盖,并且仍然表现为构造高带,具有较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是今后油气的勘探的主要前景区。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特征   总被引:59,自引:8,他引:5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发育煤系气源岩和海相碳酸盐岩气源岩,在晚三叠世进入生气门限,早中侏罗世进入排气门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达到生排气高峰期。上古生界最大埋深时古异常超压对天然气的运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是微裂缝排气的主要动力。由于排气较晚,天然气的初次运移主要为扩散排气和微裂缝排气。二次运移期间,在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出现较大面积的异常高压,形成了阻止天然气向上穿层运移扩散的压力封闭;而部分地区上古生界内部的异常高压为上古天然气向下穿层运移进入奥陶系提供了动力。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和古流体势分布对天然气运移的综合控制作用后认为,地史期紧邻生气中心、处于构造高部位上的相对低势区及低压区为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最有利地区,这一认识已被勘探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的深盆气气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整体抬升,形成了稳定的大型区域斜坡,为深盆气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构造条件;其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具有良好的生气条件,为深盆气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的砂体厚度大、分布广,且岩性致密,为深盆气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深盆气藏在伊陕斜坡及天环凹陷一带以产气为主;晋西断褶带至西缘断褶带气水同产;在伊 12井至哈 2井一带则以产水为主。伊陕斜坡及天环凹陷的主体均处于深盆气藏的含气带内,储量丰度高,是最具远景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3.
该盆地保罗纪沉降、沉积中心在北部凹陷、托克逊-鄯善南凹陷和五堡凹陷。其中北部凹陷是主要的生油凹陷,其下侏罗统源岩于晚侏罗世开始生油,老第三纪进入生油高峰;其余两凹陷演化程度较低。火焰山背斜带和柯柯垭背斜带的油气前景最好,雁木西背斜带次之。  相似文献   

14.
�������ǰ����ϵ������̽ǰ��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江汉盆地南部荆州—沔阳区地处中扬子区晚印支—中燕山期“南北对冲”的前缘干涉带,前白垩系经受中燕山期挤压冲断构造改造相对较弱, 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构造反转形成江汉断陷盆地。巨厚的白垩系—新近系区域盖层既构筑了盆地南部断陷区晚期沉积重建型整体封存体系,又使区域展布的前白垩系源岩具有晚期深埋生烃和运聚成藏的有利条件,是江汉盆地前白垩系勘探的首选区带。鉴于已发现了前白垩系烃源岩晚期生烃形成古生中储、古生新储型油气藏的重要苗头,建议加强勘探沔阳、江陵、潜江断陷中燕山期构造不整合面及其上下附近的局部构造带,以尽早突破前白垩系烃源的潜在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合肥盆地侏罗纪构造沉积特征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是一个以中生界为主体的沉积盆地,受燕山运动Ⅰ幕不同期次挤压逆冲造山的影响,依次形成一系列平行分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前渊盆地。不同时期的前渊盆地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从南向北,构造幅度逐渐减小,从而形成合肥盆地侏罗系南厚北薄以磨拉石建造为主体的地质体,仅在不同期次盆地的边缘斜坡带上发育河流—平原沼泽相的杂色砂泥岩夹灰黑色炭质泥岩、薄煤层沉积。扬子地质体向北大规模的推覆和挤压导致的区域性高地温,以及侏罗纪的快速堆积,使盆地深坳处古生界烃源岩在侏罗纪时期即达到过成熟演化阶段,其生烃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16.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口凹陷是南华北盆地的油气远景区之一。平衡剖面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复合叠加盆地结构 ,太古界—早元古界结晶基底和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沉积构成盆地的双层基底 ,中、新生界是盆地的主要沉积盖层。凹陷的形成与演化大致经历了 6个时期 :挤压拗陷期(J—K11)、剪切拉张初始裂陷期 (K21)、抬升剥蚀期 (K2 —E1)、剪切拉张裂陷扩张期 (E2 —E13)、裂陷消亡期 (E23)和区域坳陷期 (Q N)。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BASIMIS盆地模拟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凹陷的含油气系统 ,认为成熟烃源岩主要是石炭 二叠系煤系泥岩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湖相泥岩 ,下古生界 (寒武系—中奥陶统 )海相碳酸盐岩也是潜在的烃源岩 ;青山组和下第三系砂岩是主要储集层 ;盖层条件较好。油气生运聚期与圈闭形成期匹配良好 ,有利于原生油气藏的形成。由于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 ,油气藏的后期保存条件是决定油气能否富集的至关重要因素。预测凹陷中西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坳陷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吐哈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几乎都分布在吐鲁番坳陷。该坳陷有两套主要烃源岩,有3 种类型原油和3种类型天然气。油气源对比证实,台北型原油和煤型气来自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伊拉湖型原油和油型气来自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湖相泥岩,火焰山型原油和过渡型气为混合来源,分布于两套烃源岩叠置区域。据此,吐鲁番坳陷存在两个含油气系统:J1 + 2 - J2( !) 和T+ P( !) 。J1 + 2 -J2( !) 含油气系统是主要含油气系统,有效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以流水沼泽相为主的煤系泥岩和煤岩,主要分布在北部凹陷带,其上覆岩层厚逾3000m ;主要储集层为中侏罗统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三间房组、西山窑组和七克台组发育5 套含油气层系。该含油气系统的区域性盖层为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和上侏罗统齐古组泥岩( 厚700 ~1000m) ;煤系烃源岩有两个大规模生、排烃期( 前期为晚侏罗世末期,后期为第三纪末期) ,以连接烃源层和储集层的断裂为运移通道;第一个关键时刻是晚侏罗世末期( 中燕山运动期) ,已具一定规模的古构造捕获前期生成、运移的油气成藏,第二个关键时刻是第三纪末期( 喜山运动期),古构造加强并定型,继续捕获后期生成、运移的油气,新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是准噶尔盆地南缘主力烃源岩,为进一步加深对其生烃特征与分布的认识,梳理了准噶尔盆地南缘9口井和9条露头剖面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开展了泥岩、碳质泥岩和煤3类岩性的生烃热模拟实验,并结合油源对比,开展3种岩性生烃演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发育中等—好烃源岩,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发育中等烃源岩,煤是重要的气源岩。侏罗系来源的原油主要来自暗色泥岩的贡献,而八道湾组泥岩在3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最优,规模最大,是主力生油层。侏罗系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达到0.9%~1.8%时,进入快速生气和排气阶段,是形成大规模天然气藏的关键时期,霍玛吐背斜带位于南缘侏罗系烃源岩生烃中心,镜质体反射率普遍大于2.0%,是寻找大型天然气田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地质特征与天然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松辽盆地深层包括上侏罗统火石岭组、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营城组断陷地层和下白垩统登娄库组、泉头组一+ 二段坳陷地层。断陷地层分布于一系列分割断陷中,控陷断裂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陷沿嫩江断裂带、孙吴—双辽断裂带和哈尔滨—四平断裂带分布。火石岭—沙河子组沉积时期为断陷大规模伸展期,沙河子组沉积末发生了大规模的反转,奠定了断陷期地层的改造格局。断陷期湖相泥岩和煤层是最重要的生烃层系,以登二段、泉一+ 二段和青一段三套区域盖层分开了四套天然气生储盖组合。临近生烃凹陷的古隆起、控陷断裂带和断陷内的古构造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0.
合肥盆地是中国东部较大的含油气远景沉积盆地,但油气勘探一直未有突破。下白垩统朱巷组被认为是合肥盆地主要的烃源岩层之一,但对其沉积相和古地理的认识尚存在分歧,研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根据野外剖面测量、沉积层序、沉积构造鉴别,以及岩石薄片显微观察和粒度分析,认为下白垩统朱巷组沉积物来自盆地东侧的张八岭隆起,主要为冲积沉积,冲积扇、河流、洪泛平原、滨湖—浅湖等沉积相带自东向西依次展布。大桥凹陷一带的朱巷组不发育深湖相沉积,不具备生烃条件,这不同于前人的认识;大桥凹陷古城地区钻孔揭示的原“朱巷组”暗色泥岩烃源岩层累计厚度在600m以上,是否属于下白垩统朱巷组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可能仅形成于郯庐断裂带内部的小型断陷盆地。郯庐断裂带中的小型断陷盆地可能是研究区油气勘探具有潜力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