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加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对我科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9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加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平均肺复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皮下气肿、复张性肺水肿、穿刺部位感染)。结果肺复张时间及治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平均住院天数治疗组比对照组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加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方法简单、易操作、创伤小、效果好、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并真空负压引流对胸腔积液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胸腔积液患者156例。根据穿刺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8例,观察组78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对照组行常规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比较2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引流有效率及平均引流时间等。 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8.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46%(χ2=6.84,P=0.01);观察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6.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95%(χ2=4.85,P=0.03)。观察组的引流总有效率为84.42%,高于对照组的69.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3)。观察组平均引流时间为(3.40±1.11)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3±1.12)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0)。 结论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入并真空负压引流应用于胸腔积液治疗,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提高引流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进后膝关节腔穿刺(玻璃酸钠或其他药物注射、关节腔积液抽吸)技术的优越性。方法将100例需要进行膝关节腔穿刺的患者按穿刺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组和改进组,每组50例。改进组采用推注药液阻力突然明显减低从而判断针尖已人关节腔的方法来进行膝关节腔穿刺:传统组采用穿刺针刺破滑膜的突破感来判断针尖已进入关节腔的方法来进行膝关:帝腔穿刺。对2组患者的膝关节腔穿刺术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关节穿刺损伤出血、药物注入软组织内、穿刺失败)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改进组穿刺术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0.0%及10.0%,传统组穿刺术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及3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进后的膝关节腔穿刺技术是一种适宜在临床推广的好方法,尤其适用于无关节积液患者的穿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时提高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100例需行颈外静脉穿刺的急诊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观察2组静脉穿刺成功情况.结果 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结论 改良后的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能提高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张华  陈瑛 《临床荟萃》2003,18(21):F003-F003
我科自 2 0 0 0年 2月开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 ,末端接负压引流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较常规胸膜腔穿刺术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均为确诊的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前均做胸部X线及B超检查 ,B超提示未形成包裹性积液者入选 ,入选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穿刺组。治疗组 30例 ,男 2 4例 ,女 6例 ,年龄 18~ 79岁 ,平均年龄 35岁 ,X胸片发现中等量积液 19例 ,大量胸腔积液 11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持续引流。穿刺组 32例 ,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 2 0~76岁 ,平均年龄 4 5岁 ,X线胸片发现中等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入路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改良入路法用于临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各种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A组用改良入路法以右第2肋与锁骨中线相交处作为穿刺点,B组用传统入路法以右锁骨中点下方1cm处作为穿刺点。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A组比B组明显增高,并发症A组比B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入路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定位准确容易、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与传统入路法比较,改良入路法更为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7.
临床工作中胸膜腔穿刺术是常用的诊治手段,但传统的胸膜腔穿刺法因穿刺针头硬且锋利,当胸腔积液或积气减少到一定程度后穿刺针头易损伤肺^[1]。笔者自2005年6月-2009年6月使用静脉留置针行胸膜腔穿刺共61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负压吸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1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实验组各57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方法引流,实验组采用双负压吸引引流,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应用双负压吸引能有效地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使患者能早期进行上肢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下和体表标志下作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CVC)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2月,对158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其中88例采用超声下引导法,70例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法。对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包括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采用超声引导法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法对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100%(88/88)和92.9%(6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88)和7.1%(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结论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法,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CVC)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2月,对115例肥胖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其中66例采用超声引导法,49例采用传统盲穿法.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包括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结果经显著性检验比较.结果 采用超声引导法与传统盲穿方法对肥胖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100%(66/66)和 91.8%(45/49,χ^2=5.58,P〈0.02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66)和 6.1%(3/49,χ^2=4.14,P〈0.05).结论 对于肥胖患者,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法,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血液净化血管通路选择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观察血液净化患者不同血管通路的效果,总结血管通路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486例血液净化患者分别采取直接动静脉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及内瘘穿刺术,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发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情况。结果 中心静脉置管术与直接动静脉穿刺比较,前者疼痛轻、并发症出现几率低,一次穿刺成功率高(P〈0.01);临时性血管通路(包括直接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和永久性内瘘穿刺术比较,后者疼痛轻、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P〈0.01)。结论 临时血液净化患者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疼痛轻,而长期血液净化患者首选内瘘穿刺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单纯胸壁低负压持续双管引流能否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并发症(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方法实验组4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采用单纯胸壁低负压持续双管引流,即胸骨旁和腋窝各放置一枚乳胶引流管,内径3mm,通过“Y”形管连接到中心负压持续吸引,1周左右拔除。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胸带加压包扎+腋窝单管引流。结果实验组患者单纯胸壁低负压持续双管引流的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发生率为2.2%和2.2%,对照组分别为20%和2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单纯胸壁低负压持续双管引流可以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顽固性和复发性气胸的介入治疗方法 . 方法 应用持续胸腔负压吸引联合肺大疱和(或)胸膜腔固化治疗15例顽固性和复发性气胸,其中不明原因自发性气胸6例、气胸合并肺大疱9例. 结果 治疗后7~15天,所有患者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结论 持续胸腔负压吸引联合肺大疱和(或)胸膜腔固化治疗顽固性和复发性气胸疗效显著,安全简洁,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366-5367
将156例临床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按照方法的不同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各78例。改良组采用锁骨下静脉锁骨上路改良法穿刺置管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锁骨下静脉锁骨上路改良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可行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且是一种便捷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作改良型一次性可视喉镜片并探讨其在急诊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传统一次性可视喉镜片的基础上,沿镜片左缘增加1个吸引管道,前端顶部有吸孔,侧面有侧孔,尾端接口与吸引管配套,其正前方有负压控制孔,便于单手操作。将改良后的一次性可视喉镜片应用于临床,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5月行急诊气管插管的37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2017年2月-9月行急诊气管插管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使用改良型一次性可视喉镜片行气管插管,对照组使用传统型一次性可视喉镜片行气管插管。结果 试验组声门暴露时间为(13.62±3.84) s,插管总时间为(19.76±4.16) s,对照组声门暴露时间为(20.21±3.29) s,插管总时间为(25.74±3.08) 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78.37%,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独立插管率为86.49%,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56.41%,并发症发生率为30.77%,独立插管率为10.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紧急气管插管中应用改良型一次性可视喉镜片,可缩短声门暴露时间和气管插管总时间,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减少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可单人操作,节约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对比分析,探讨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改良根治术治疗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三组:试验A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即刻外接壁负压持续吸引,24h后改为每2 h一次(q2 h)间断壁负压吸引;试验B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24h后外接壁负压q2h间断吸引;对照C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外接普通负压鼓引流,比较三组对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影响.结果 三种不同术后引流方式对皮下积液发生率(x2=12.834,P<0.05)、置管天数(x2=14.064,P<0.05)及皮下积液累及范围(x2=12.468,P<0.05)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组(A组)与对照组(C组)比较,积液发生率降低(x2=12.624,P<0.05),置管天数缩短(x2=11.665,P<0.05),积液累及范围减小(x2=11.25,P<0.05);与间断壁负压吸引组(B组)比较,积液发生率降低(x2 =4.114,P<0.05),置管天数(x2=1.127,P>0.05)及积液累及范围(x2=2.222,P>0.05)统计学差异不明显.结论 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较间断壁负压吸引及传统吸引方式更好的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临床统计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中心负压、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吸引、单纯引流管引流三种引流方式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临床效果,寻求最佳的引流方式。方法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4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中心负压吸引)与对照1组(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引流)、对照2组(单纯引流管引流),每组各48例,比较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1例、对照1组4例、对照2组8例并发皮下积液,对照1组2例、对照2组5例并发皮瓣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负压吸引能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桡动脉负压穿刺法在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急危重症(各类休克及心肺复苏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取桡动脉负压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动脉留置针直接穿刺法,比较2组患者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及脱针、轻度出血、血肿情况。结果实验组成功率高,出血、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桡动脉负压穿刺法在休克患者动脉穿刺中应用,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穿刺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过挤压输液管产生负压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效果。方法将400例需静脉输液的6个月~6岁的急诊患儿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试验组采用改进方法进行穿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对比2组穿刺效果。结果试验组回血时间短于对照组(u=25.33,p〈0.01),回血量少于对照组(u=10.0,p〈0.01),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负压技术能明显提高穿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