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江口门近期整治工程是指“疏通西海水道至磨刀门水道、李家沙到洪奇沥水道,对天河、南华节点适度控导”工程。整治的目的是满足口门泄洪、纳潮及航运的要求,缓解当前珠江三角洲腹部排洪不畅的问题。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和八大口门是承泄东、西、北江洪水的最后通道和入海口,又是  相似文献   

2.
以1999年珠三角口门现状情况为基础,针对鸡啼门、磨刀门和横门三大口门部分区域的自然延伸情况,采用网河一维——河口二维水流整体数学模型,选取"98. 6"、"99. 7"、"01. 2"三种典型水文组合,研究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洪潮水位与口门延伸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一方面,口门延伸有明显阻滞洪水自三角洲网河区域下泄口门的作用;另一方面,口门延伸可使潮汐通道更为顺畅,有助于枯水期外海潮水上溯三角洲网河区域,入侵网河区河道。  相似文献   

3.
珠江水系的几条干流,西江、北江、东江以及潭江、流溪河,到了下游,相互沟通而又各自保持独立,形成了河汊纵横的复合三角洲,最后分为八个口门流入南海。这八个口门成半月形排列,从东到西,有虎门、焦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横跨广东省南部的六个县市。  相似文献   

4.
珠江河口泄洪整治工程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珠江河口泄洪存在的新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的泄洪整治规划基本思路是全面提高口门的泄洪能力.适度调整网河分流比,降低泄洪水位,减轻网河区腹部高风险区的防洪压力,不断改善河道生态与环境和主要内涝区的排水条件。珠江河口泄洪整治总体布局是巩固磨刀门在分泄流域洪水中的主导地位,维持鸡啼门、虎跳门的排洪能力,适度加强洪奇门的排洪作用,适当调整横门、蕉门口主支汉的分流比,维持东、西潮汐通道的现状承泄洪水功能。  相似文献   

5.
方升豹 《人民珠江》1990,(2):28-31,48
本文根据东江三角洲1981年以前的历年潮汐特征统计和东江口门潮量推算成果,初步分析了东江三角洲网河区的潮汐、潮流特性。主要结论有:1.潮差的沿程变化自网河区下游向上游递减,递减  相似文献   

6.
西江和北江洪水在思贤滘交汇后进入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西江马口站与北江三水站分流比的改变将引起下游各河道潮位的变化。该文通过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马口站、三水站分流比的变化,北江洪水汇入三角洲的网河区潮位的变化值远大于西江洪水汇入三角洲的网河区的潮位变化值,据此可提出防洪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洪水期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质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概况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是指西北江思贤窖以下,东江石龙以下,连同注入三角洲的其他诸河如增江、流溪河、潭江等,至珠江八大出海口门范围,总面积26820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多,河流流量大,网河区的水道纵横,河网交错,河口受潮汐影响。   珠江三角洲区是由西江、北江、东江河口沉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和人口迅猛增长(1997年三角洲人口已超3000万人),给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尤其突出的是水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8.
珠江出海口门泄洪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1.1珠江出海口门概况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总面积45.37万km2,西江是珠江的主流,在广东省三水思贤与北江连通后,汇入西北江三角洲,东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注入东江三角洲。洪水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等八  相似文献   

9.
磨刀门潮汐河口的水流泥沙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是我国第三大河,迳流量仅次于长江而居全国第二位。珠江水系由西、北江、流溪河和东江组成,其下游的冲积平原,统称珠江三角洲。珠江下泄迳流,在三角洲地区分八大口门迳流出海。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水道纵横,相互影响,进行着频繁的水量和泥沙交换,就河口区水流条件的复杂性而言,珠江三角洲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及河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各口门及网河区近期实施方案的设计成果,并评估了工程实施后的作用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拟建的港珠澳大桥横跨珠江口外伶仃洋水域,是珠江河口的一项特大型涉水工程,初选线位方案的工程阻水比为10.95%~19.15%,可见大桥工程的阻水影响不能忽视。工程实施后将使工程上游海区、口门及网河区水道高潮位普遍降低,低潮位有所抬高,潮差减小,潮汐动力有所减弱,潮波变形,潮汐通道的输沙能力降低,口门地区拦门沙抬高。为了减少大桥工程对珠江河口防洪及水环境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优化大桥工程设计方案,在研究维护潮汐通道的同时.应对西滩治理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笔者认为。开辟伶仃洋西滩泄洪排沙通道势在必行.这是西滩治理的关键补救措施。为此特建议港珠澳大桥建设应为开辟伶仃洋西滩泄洪排沙通道留有余地。有关桥段的桥孔布置和桥墩设计应符合泄洪排沙通道的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及河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各口门及网河区近期实施方案的设计成果 ,并总结了工程实施后的作用和效益。  相似文献   

13.
1 区域概况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其干、支水系分布于滇、黔、桂、粤、湘、赣等6省(自治区)和越南东北部,流域总面积453 690 km2,我国境内面积为442 100 km2.西江、北江于广东省三水思贤滘相汇后注入西北江三角洲,东江于东莞市石龙镇汇入东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由西、北江思贤滘以下,东江石龙以下河网水系和入注三角洲诸河组成,集水面积26 820 km2,其中河网区面积9 750 km2.西、北、东江水沙流入三角洲后经八大口门汇入南海.  相似文献   

14.
一、伶仃洋上下边界水沙概况 (一) 上边界来水来沙概况珠江水系各江河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的集水面积为44.3263万平方公里(计年径流总量3124亿米~3,悬移质输沙总量8 872万吨),而网河区面  相似文献   

15.
天河水文站位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断面控制珠江入海西部四大口门的水量,属感潮河段。为探索感潮区流量自动测记技术,在该处建立了测量平台,选用 DRCM—2型超声无转子海流计。根据测验要求,研制配套了流量自动测记系统,可实现流速、流向、水温、盐度等项目的自动采集、存储和打印等功能,并能取得全年连续潮量资  相似文献   

16.
据近几十年来珠江河口水文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四口门的径流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四口门径流动力呈阶段性变化,1999年前,流域来水加大,同时,受高强度采砂影响,网河区河床形态发生异变,河相关系随之变化,网河区顶端的思贤滘及主要汊道分流比发生重大调整,令东四口门下泄径流增大。1999年以后,流域来水量减小,受大规模的水库建设等因素影响,东四口门承接的入海水量显著减少,径流动力减弱,但因网河汊道河相关系的改变引起网河内径流分配调整,虎门、蕉门径流动力减弱,而洪奇沥、横门径流动力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水文特性变异及原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珠江三角洲口门及网河区水文情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异,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水文特性近几十年的变化.包括对西北江主要分汉口;八大口门分流分沙比近20年的变化;90年代腹部洪水位壅高、潮汐特性剧变等现象。造成变异的原因很多,有人类活动(包括联围筑闸工程、河道采沙、大量的河障、口门围垦开发滩涂等);河道自然演变;海平面上升。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建议应逐步规范人类活动,并分步实施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河道取砂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实测资料,建立珠江口潮流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从潮位、潮波传播速度、潮区界与潮流界位置、潮量与历时等方面,分析了近年珠三角潮流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网河区潮位总体下降明显而口门区潮位变幅较小,潮波传播速度变快,潮区界、潮流界往上游移动,潮流动力增强、径流动力相对减弱,涨潮通量增加、历时延长。成果供航道整治与港口建设等参考。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分水分沙变化及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作者根据西、北江干流高要、石角及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马口、三水共4个水文站的流量、输沙率的月均序列进行统计,探讨近几十年来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分水分沙的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网河区顶点的分水分沙格局以1993年为转折点,自1993年后,水沙分配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水站的分流比和分沙比突然增大,分流比约增大了一倍,保持在20%以上,分沙比在16%以上。应用非线性神经网络模型对马口、三水两水文站的分流比和分沙比进行建模,并对网河区顶点的分水分沙变化趋势作多步预测,结果表明,1998~2000年三水站的分流比均在 25%以上;1998年的分沙比较小,预测值为 12%,1999年和 2000年的预测值分别是15%、16%。  相似文献   

20.
《人民珠江》2005,(6):F0004-F0004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相比之下,珠江河口及三角洲网河区的整治和管理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