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了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住院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324例进行研究,按患者年龄分为三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检出有心肌缺血者189例占58.3%,有症状心肌缺血84例占27.36%,无症状心肌缺血105例占32.4%;61岁以上年龄组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无症状心肌缺血出现的阵次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68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86.27%,特别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达94.64%,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平均心率为91.38±17.90BPM,与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的平均心率108.75±16.62BPM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监测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多分布于6:00~10:00时,占其总数的45.9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Hoher)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检出情况和发生规律。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及住院32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olter和临床资料。结果:常规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101例(30.79%),Holter检出心肌缺血211例(64.33%);SMI发生率为67.77%,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29.6%;SMI发作有明显的生物节律,多以清晨5~12时发作频率最高,且发作时心率减慢的比例明显低于有症状心肌缺血(P〈0.005);SMI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7.84%。结论:Hoher可早期发现老年人的无症状心肌缺血,这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生的可能机理及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60例冠心病患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资料。结果 发生缺血性ST段改变193次,SMI有43例,占72%。SMI发作有昼夜规律,受检中81%有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占56%。结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颇高,因它无症状易被忽略,预后不乐观,应定期监测,以免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与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对906例住院及门诊病人的动态心电图分析,从中检出具有心肌缺血的95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共检出808次心肌缺血,其中72.6%为无症状心肌缺血,10.5%为典型心绞痛,57.8%为快频率依赖者,8.4%为慢频率依赖者。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临床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玄军  朱日军 《泰山医学院学报》1989,10(2):204-208,219
分析了我院400例动态心电图,其中男性297例,女性103例,平均年龄54岁,分症状和无症状两组。症状组心律失常占52.1%,无症状组为12.19%。在心悸、脚痛、晕厥三组中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294.4%、34.9%、27.5%,以室性早搏,短阵房速、室上性早搏发生率分别占第一、二、三位。ST-T改变分别占16.8%、24.5%、17.5%,说明心悸时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而胸痛时ST—T改变仅占1/4,故心绞痛时,ST-T改变并不是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5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ST段变化情况。结果:记录到缺血性ST段改变265阵,其中无症状者236阵(89.06%);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时心率两者的均值在有症状和无症状者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植物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高,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痛性冠心病ST段下移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26例冠心病患者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监测到992次缺血性ST段下移,分析结果表明:缺血性ST段下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798次(80.4%)发生次数是有症状的4倍,平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缺血性ST段下移中835次(84.2%)与活动有关,说明日常活动是冠心病的诱发因素,心肌缺血不引起疼痛,推测与多种因素有关,从而了解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的隐匿怀,提进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Hoher对135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结果有缺血型sT段改变122例(91%),其中有症状者40例(30%),无症状者95例(70%)。ST段压低共589阵次,有症状178阵(31%),无症状411阵(69%)。结论Holter能明确心律失常的种类、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演变规律,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无症状心律失常发生的昼夜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ullerJE等[1]报导了急性心肌梗塞、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及心性猝死发病的昼夜规律。而老年人常因心肌退行性变及潜在的心肌缺血等多种原因发生心律失常,往往常规心电图难以检出。我们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常规心电图不能发现的心律失常者,以探讨老年人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及其昼夜规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从1993年1月至1995年6月间住院病历及Holier资料中剔除有临床症状、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者,收集无心律失常症状、常规心电图未发现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查无电解质紊乱的病例110例(男sl例,女29例,平均年龄68士8岁),其中有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和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特点.方法 经动态心电图检查,选择126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分析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活动时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和出现的阵次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活动时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出现的阵次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组.结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重要表现,且多合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无症状性缺血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对 70例冠心病患者用动态心电图进行 2 4h监测。 62例 ( 88 6% )有心肌缺血发作 ,总计发作 2 0 2阵次 ,其中 150阵次 ( 74 3% )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 ,陈旧性心梗组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组比较。结果 两组发生率无显著性 (P值 >0 5) ,无症状与有症状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程度及持续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值 >0 5)。结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有昼夜规律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陈旧性心梗组比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组明显增高 (P <0 0 1)。  相似文献   

13.
梁树群 《中外医疗》2014,33(2):172-17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12月在该院诊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主要记录ST段压低阵数及心绞痛情况。结果98例冠心病患者中,24h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87例(88.78%),其中13例(14.94%)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74侧(85.06%)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高峰时间段是上午的6~12点间,最低为O~6点间,2个时段的sM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缺血型的ST段压低为240阵次,有症状的心肌缺血47阵次占19.33%,SMI的193阵次占80.67%。经统计学比较,有症状与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在ST段压低变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降低幅度是1~3mm,SMI发作时心率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比例大,实施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可有效检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病例。且能够明确发病时间段,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DCG对31例AMI后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监测。6例出现主室性心律失常,其中4例非Q波性心梗出现的心律失常程度比Q波性心梗更重。17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有12例(70%)是四周及四击以上恢复期患者,其中有6例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三通道动态心电图(DCG)对30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24h监测,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1273次,分析结果表明:①SMI是老年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300例中有244例发生SMI,占总例数的81.3%;SMI1273次占发生心肌缺血总次数的78.5%;②SMI的发生82.1%与日常活动有关,并且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以上午6~12时为发生高峰;③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亦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绞痛是急性心肌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依据。但心肌缺血发作时也可无胸痛或其他症状。现就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的概念、危险因素、预后加以综述。概念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如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并无心绞痛或其他有关症状的临床现象。无症状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中发生率高,远远超过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是指患者无明显的心绞痛及心绞痛等同症状,而经检查发现有客观心肌缺血的证据。Cohn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分为3大类型:…  相似文献   

17.
方红 《海南医学》2006,17(3):5-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动态心电图(AECG)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特点,对其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CHD患者的AECG,与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心律失常、ST段变化的心电学特点,并对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发生Lown>3级的室性心律失常和ST段阳性改变者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CHD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远高于有症状者.结论AECG是一项有效、无创的检查手段,对发现冠心病心律失常和诊断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高血压心律失常与房室肥大的关系,对54例高血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及复杂房性心律失常发一率(79.6%,48.1%)均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57.4%,18.5%)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分析表明,复杂房性心律失常与左房增大有关,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肥厚及心肌缺血有关。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中无症状缺血性ST-T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和分析了326例老年人24h动态心电图。结果:326例老年人中SMI102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ST—T改变发生时段为:工作阶段发生率最高,60.8%,休息阶段占7.8%,工作及休息阶段占12.7%,睡眠阶段占9.8%,各段均有占8.9%。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是老年人SMI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108例心绞痛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监测636次缺血性ST段下移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在心绞痛患者缺血性ST段下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75%,发生次数是有症状性的3倍;(2)心肌缺血的发生77.2%与活动有关;(3)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以上午6-10时为发作高峰,占全天发作总次数的32.2%,提示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重视包括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内的总缺血负荷,并应结合缺血发生的昼夜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