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凌草甲素、乙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尤其是抗癌活性.本文通过分析近年国内外发表的文献,综述冬凌草甲素、乙素的提取、分离、药理,制剂、药动学等.冬凌草甲素、乙素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应更深层次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冬凌草甲素工艺并探索冬凌草甲素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的参数范围,经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体外培养肿瘤细胞HepG2,经过对HepG2细胞存活率和凋亡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的研究,探讨冬凌草甲素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4):119-123
该文为开发新型可降解抗菌包装材料,以冬凌草甲素和壳聚糖为原料制备复合膜,研究了冬凌草甲素对复合膜理化特性和抑菌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了复合膜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冬凌草甲素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透光率、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水蒸气透过系数显著降低(P<0.05);对复合膜的微观结构研究显示,冬凌草甲素与壳聚糖的功能基团形成了氢键,有较好的相容性;冬凌草甲素质量浓度为50μg/mL的复合膜的各项性能指标良好,热稳定性最好,其复合膜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分别提高了28.13%和12.57%,该研究为其应用于食品保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冬凌草甲素诱导小鼠肝癌细胞醌还原酶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鉴定出溪黄草中抗癌活性组分,本研究以溪黄草为材料得到乙酸乙酯提取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半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利用小鼠肝癌细胞Hepa1c1c7体外模型测定分离产物对细胞存活率和醌还原酶(quinone reductase,QR/NAD(P)H:reductase 1,NQO1)诱导活性。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分析鉴定组分结构;采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p38、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和c-Jun N-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5种蛋白激酶的特异性抑制剂,确定冬凌草甲素诱导QR活性的信号转导通路,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NQO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从溪黄草中筛选鉴定出一较强诱导QR活性组分为冬凌草甲素;2)冬凌草甲素质量浓度为0.94μg/m L时,即可诱导QR活性倍增;3)PI3K抑制剂处理显著抑制冬凌草甲素诱导的QR活性,而ERK抑制剂处理显著促进冬凌草甲素诱导的QR活性,但PKC、p38和JNK抑制剂处理对冬凌草甲素诱导的QR活性无明显影响;4)冬凌草甲素显著提高细胞内NQO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溪黄草中的冬凌草甲素具有抗癌活性,其抗癌活性通过提高Hepa1c1c7细胞中NQO1基因的转录及翻译水平以增加QR活性实现,并且其抗癌功能主要通过激活PI3K通路、抑制ERK通路进行信号传导。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溪黄草和冬凌草甲素的癌症化学预防研究奠定前期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确定冬凌草甲素是否具有抑制MG-63细胞转移的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作用于MG-63细胞,用体外驱化运动试验检测MG-63细胞运动驱化能力的变化;用RT-PCR检测MG-63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 mRNA表达的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MG-63细胞上清VEGF和MMP-9浓度的变化.结果 (1)体外驱化运动试验证明冬凌草甲素能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MG-63细胞转移; (2)冬凌草甲素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MG-63细胞及其上清中VEGF和MMP-9的表达.结论 冬凌草甲素具有抑制MG-63细胞转移的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药物下调VEGF和MMP-9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HPLC研究并建立了测定冬凌草中冬凌草甲素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ZorBax-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水与甲醇的混合溶液(水与甲醇体积比为45:55),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3.15K,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38 nm。实验结果:冬凌草甲素在0.168%(wt)至0.507%(wt)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4),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28%,相对标准偏差(RSD)=0.92%。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冬凌草中冬凌草甲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南、北五味子提取物中四种主要木脂素含量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乙醇、超临界CO2提取南、北五味子中的木脂素,采用GF254板,展开剂为正己烷-醋酸乙酯(8:3),双波长薄层扫描(λS=220nm,λR=340nm)测定南、北五味子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酯甲、甲素和乙素的含量。结果:五味子醇甲点样量于0.44~1.54μg,酯甲点样量于0.60~2.10μg,甲素点样量于0.52~1.82μg,乙素点样量于0.48~1.6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6、0.9960、0.9997和0.996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5%、95.0%、96.1%和102.1%,5次测定的RSD分别为4.0%、2.8%、2.6%和1.9%。超萃提取物中四种木脂素含量均高于醇提物。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精密度较好,可用于同时测定五味子提取物中四种主要木脂素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香叶醇(geraniol,GOH)联合冬凌草甲素(oridonin,ORI)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细胞分为对照组、GOH组(102.81 μg/mL)、ORI组(4.32 μg/m...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冬凌草甲素纳米脂质体对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该研究首先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冬凌草甲素纳米脂质体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之后采用结晶紫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3-(4,5-dimethylthiazol-2-yl)-...  相似文献   

10.
以五味子干果为原料,采用酶解法辅助超声波技术提取其中的五味子乙素。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以及酶用量对乙素得率的影响较大。通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酶解辅助超声波提取乙素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2.89℃、提取时间4.04h、酶用量0.96%。在此最优条件下,五味子乙素的得率为0.262%。  相似文献   

11.
以五味子干果为原料,采用酶解法辅助超声波技术提取其中的五味子乙素。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以及酶用量对乙素得率的影响较大。通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酶解辅助超声波提取乙素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2.89℃、提取时间4.04h、酶用量0.96%。在此最优条件下,五味子乙素的得率为0.262%。  相似文献   

12.
史敏  林超  秦华 《食品与药品》2014,(6):433-435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养肝片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以甲醇-水(72:28)为流动相,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均在0.02~1 m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97.8%,98.2%,RSD分别为1.1%,0.9%,1.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养肝片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索了五味子中总木脂素、总黄酮、总三萜及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模型,以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阿卡波糖(ACAR)为阳性对照,测定了五味子中总木脂素、总黄酮、总三萜及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体外抑制作用。五味子中总木脂素、总黄酮、总三萜浓度为1.0 mg/m L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96.15±1.52%、60.33±1.84%和48.62±2.15%,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酯甲浓度为0.33 mg/m L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96.53±1.62%、68.48±1.83%、15.57±2.37%和6.24±2.49%。五味子中总木脂素及五味子醇乙均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五味子浆果果汁和种子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确定其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选择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还原力法测定抗氧化活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3种木脂素成分,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酚的含量。结果表明五味子果汁和种子提取物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果汁抗氧化活性低于种子提取物。五味子果汁和种子提取物中总酚含量分别为0.21%和1.74%,五味子果汁中未检出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含量为0.20%;种子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分别为2.79%、0.45%和3.09%。证明五味子种子提取物中的主要抗氧化成分是木脂素,果汁中的主要抗氧化成分是酚类成分。  相似文献   

15.
冬凌草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凌草汁和鲜牛奶为主要原料,先将冬凌草汁发酵制成发酵冬凌草汁,再与鲜牛奶混合,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发酵剂。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获得了制作冬凌草保健酸奶的最佳工艺参数:即发酵温度为41℃,发酵冬凌草汁体积分数为12%,蔗糖质量浓度为7g/100mL,接种发酵剂体积分数为3.5%,发酵时间为4.5h。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冬凌草甲素/壳聚糖(OR-CS)复合膜,考察了其对冰鲜鸡胸肉的保鲜效果。将复合膜覆盖于鸡胸肉表面,复合膜外再包被一层保鲜膜,4℃贮藏,检测贮藏过程中鸡胸肉的pH、色度、保水性、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菌落总数、感官质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OR-CS复合膜处理的冰鲜鸡胸肉能显著延缓贮藏期间的pH值、菌落总数、TVB-N含量和汁液损失率的上升。OR-CS复合膜包装组使冰鲜鸡胸肉的货架期由4 d(对照组)延长至9 d;此外,通过色差测定和感官评定,OR-CS包装组可以更好地保持冰鲜鸡胸肉的品质和色泽,在贮藏期间能有效延缓肉表面亮度的减弱,显著改善了肉的颜色、气味、黏度和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17种不同产地的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含量。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250mm×4.6mm,5μm)柱,甲醇-水(73:27,V/V)作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nm。结果: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为0.01~0.08mg/mL,相关系数R2>0.9990;RSD分别为0.86%、0.37%、0.19%和0.15%。结论:该方法精密度、重现性和分离效果好,分析快速准确,适合于该药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含量的测定;不同产地的4种木脂素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别,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稍高,而五味子甲素含量却稍低,南五味子恰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东北特产平贝母的生物碱进行分离纯化研究。方法:用硅胶柱层析法对平贝总碱进行分离纯化,固定相为薄层层析硅胶G,流动相为乙酸乙酯- 甲醇- 氨水(17:2:1)。用HPLC-ELSD 法对分离出的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纯度进行测定。结果:分离出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贝母素甲纯度为93.19%、贝母素乙纯度为92.09%。结论:采用的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可得到纯度较高的分离组分。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进行了微波辅助萃取五味子乙素的研究.重点考察了微波功率、液料比以及微波处理时间等因素对乙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借助高效液相色谱作为五味子乙素检测手段,得到了最佳微波辅助萃取条件,即微波功率为500W,液料比为10:1,微波处理时间为8min.此条件下,测得五味子乙素含量为1.691mg/g.与回流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能有效缩短萃取时间,降低提取剂用量,并能提高五味子乙素的提取效率.  相似文献   

20.
菊苣酸、绿原酸、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山莴苣素和山莴苣苦素是菊苣中6种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质,也是菊苣保健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测定菊苣及其相关产品中6种功能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70%的甲醇水溶液超声提取样品中的功能成分,以0.1%的磷酸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在HPLC法中使用SB-C18(4.6 mm ×250 mm,5 μm)色谱柱,UPLC 法中采用填料粒径小的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5 μm),流速分别为1.0 mL/min和0.4 mL/min,山莴苣素和山莴苣苦素的检测波长为258 nm,菊苣酸、绿原酸、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检测波长为330 nm。该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平均回收率在97.0%~103.6%。6种功能成分在HPLC法中的检出限为0.49 mg/kg~2.14 mg/kg,定量限为1.65 mg/kg~7.14 mg/kg,在UPLC法中检出限为1.11 mg/kg~5.24 mg/kg,定量限为 3.72 mg/kg~17.5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