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论《环境保护法》法律责任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评论》2008,26(2):90-94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设计存在下述缺陷:责任主体单一,只注重行政相对人的责任,忽视了对地方政府和环境资源监管部门的约束;责任形式单一,过于依赖行政处罚,缺乏配套的民事、刑事责任;部分行政处罚的设计不合理;"限批"措施虽行之有效,但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在责任追究方面,缺乏公共环境损害的追偿机制和公众的诉讼监督机制。因此需要在修订时增设地方政府、环境资源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改进行政处罚的设计,将相对人的行政处罚与民事、刑事责任追究连接起来,同时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赋予环境资源监管部门、公民和环保组织公益诉讼权。  相似文献   

2.
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与《环境保护法》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 《行政与法》2008,(6):31-34
近年来,《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该法中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的原则性规定,已明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应通过确立政府各部门的内部协调机制和司法机构的监督机制,吸借鉴实践中已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以全面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  相似文献   

3.
吴梅 《法制与社会》2014,(26):58+61
新《环境保护法》内含许多制度、理念的创新,承载着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厚望。然而,新环保法的法律位阶不凸显,涉及环保的法律呈分散、扁平状,难以通过修改全部单行法来承接新环保法的使命。新环保法所构建的公益诉讼制度中,诉讼主体要件不明晰,诉讼范围未包括行政机关的不作为。鉴于此,建议制定司法解释以对环保法进行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现有法律依据谈起 ,介绍了国际上主要国家通行做法 ,从而说明在我国实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实施该制度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弊端,亟待做出修改。本文在参考日本、俄罗斯、瑞典等国家的环境基本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对与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基本权利义务、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式军 《河北法学》2004,22(11):36-40
公众有权就环境问题提起诉讼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形式 ,也是环境法实施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仅对公众的环境诉权作了原则性规定 ,公众环境诉权缺乏程序性保障而难以实现。纵观国外在保障公众环境诉权方面 ,是不断放宽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过程。修订我国环境法有关环境诉讼的程序性规定 ,建立环境公众诉讼制度 ,是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到实有权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叶勇飞 《中国法学》2004,(5):105-111
环境权是一项公益性与私益性相结合的权利。因此,既可私益诉讼,也应允许公益诉讼。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许多国家,对涉及公益的诉讼都建立了相应的诉讼机制,其中环境公益诉讼在这些规定中往往占重要地位。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里,并无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立足之地。相反,实践却在急迫的呼唤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出现。因此,我国可借鉴外国立法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比较典型的是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世界各国先后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自此以后,环境安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纷纷建立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更是突破了传统诉讼法中,只重视保护环境私益的局限,将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纳入到了法律视野之下,有力的推动了环境保护全面性的发展。并且,在之后的环境侵权诉讼中,能够运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以应对。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诉讼制度,也越来越显示出这一制度在环境保护和法制方面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新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卫先 《行政与法》2008,(9):113-117
我国环境法学者时<环境保护法>第6条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是从权利的视角做出的,与环境法的本质相悖.环境权的各种书面规定都是为了确定人们的环境保护义务,只有从义务的角度对<环境保护法>第6条进行解释才是正确的,这也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范纯 《北方法学》2011,5(2):80-89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创造了经济奇迹,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为应对环境问题,巴西确立了体系完整、规范细密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由于受历史因素和旧制度惯性以及官员腐败的影响,由环境行政和环境司法构成的法律实施机制未取得较好成效。为此,巴西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环境政策。但其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经常受到经济发展政策的干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今后,巴西环境诉讼有待完善,环境行政执法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法律实施机制的基础性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次修改民事诉讼法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随着环境污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呼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而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对原告主体资格限定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存在法律障碍;二是部分实体法对原告主体资格作出扩张性规定,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海洋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起损害赔偿诉讼,但程序法规定的缺失,导致诉讼救济渠道不畅、法律保护不力,且存在着法律之间不够协调等问题。但是,基于我国国情,目前立法不宜走得过急,而应先集中解决制约公益诉讼开展的起诉条件问题,即设定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和确定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至于公益诉讼的其他问题,留待以后总结经验后再逐步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2.
论环境权的行政法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严重的环境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破坏生态平衡等行为的反思,政府和民众呼吁法律体系要适应新时代需求,提供必要的强制性手段来保护已饱受摧残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权主张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理论,环境权是公民应当获得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一切相关权利。行政法作为国家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具有平衡行政权和公民权的功能,在环境权实现上承担着重要的法律使命。  相似文献   

13.
日本环境权理论和实践的新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环境权已成为现代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环境立法逐步贯彻环境权理念的进程中,我国应借鉴在环境权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取得成功的日本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加强环境权理论研究,为我国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环境权,并确立完善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制度和程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民法与环境法的理念碰撞与融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珂  张璐 《政法论丛》2008,4(1):45-51
民法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法。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乃至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法律保证。民法与环境法存在理念的差异,民法与环境法互动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最重要的时代特征,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把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政策观念贯穿于民事立法的整个过程,推动民法理论的自身发展与完善,进而实现民法典制定与环境法制建设同步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论农村环保中法的缺失及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恶化、环境保护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话题的背景下,农村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然欲寻求农村环境保护的依据,却难觅国家法和民间法的踪迹。建立和推进农村环保自治制度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国家法与民间法缺位所致环境监管疲软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崔冬  胡敏 《行政与法》2010,(3):25-28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环境政策,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的并存是客观实际的需要。环境政策和环境法律是我国保护环境的两种有效手段,二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二者并不矛盾,应当协调配合,共同发挥环境保护的合力作用。本文分析了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在现阶段环境政策和环境法律应当并存,进而提出正确处理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的协调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事公益诉讼的类型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民事诉讼实现公共利益已经突破了传统民事诉讼以保护私益为本旨的目的追求,由此带来了民事诉讼制度和理论的新发展。除了承认纯粹的私益诉讼对实现公共利益的作用外,各国相继发展出了不同类型的民事公益诉讼形态:保护扩散性利益和集合性利益的私人公益诉讼、实验性诉讼、民众诉讼、团体诉讼、检察院的民事公诉以及政府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等。  相似文献   

18.
环境纠纷有多种解决手段.行政协调、民事协商和法律诉讼。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环境诉讼即绿色诉讼则是保护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环境诉讼制度是为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国家、社会环境的公共利益和人类环境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司法救济措施,其在国外已被广泛接受并形成较为成熟的诉讼制度。然而.环境诉讼在我国却很难走上正轨,因为起诉难,审理难.判决难,搜集证据难,执行难,胜诉难等许多问题的存在,出现了无人起诉、无人去追究责任的问题,致使环境污染者逃脱了应有的法律制裁.国家和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可以说环境诉讼在我国立法和司法领域还是一片盲区.本文对我国环境诉讼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如何发展我国环境诉讼制度进行了探讨.以求有效维护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锋 《政法论丛》2010,(3):63-71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实现对自然权利维护的有效途径。实现对自然权利的司法救济,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原告起诉资格的适当放宽,允许公众为了自然的权利而向法院提起诉讼。鉴于我国环境诉讼中原告资格的立法现状,我国环境诉讼中对原告资格立法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