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运动平板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运动平板试验评价运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符合运动平板试验适应症的临床可疑冠心病100例,行12导联平静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及冠脉造影,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运动平板试验阳性者36例(36%),冠脉造影有改变者26例(71.4%);运动平板试验阴性者64例(64%),冠脉造影有改变者21例(32.7%)。运动平板试验与冠脉造影对比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分别为27.7%和32.8o/.(2)平静心电图可疑心肌缺血80例(80%),冠脉造影有改变者40例(50%);平静心电图正常者20例(20%)冠脉造影有改变者7例(35%)。(3)运动平板试验终止后即刻~2min心电图异常出现阳性者19例(52.8%),冠脉有狭窄者13例(73.7%);即刻~6min阳性者6例(16.7%),冠脉造影有改变者4例;即刻~8min阳性者2例(5.6%),均为单支病变。各组病变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平板试验与冠脉造影对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不能只凭运动平板试验肯定与否定冠心病;运动平板试验结束后其阳性出现时间愈早,冠脉病变愈重而且双支及3支病变较多;无创性检查中运动平板试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对冠心痛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552例冠脉造影病例,依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分成5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率最高见于有心绞痛伴ECG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组(Ⅰ);依次为心绞痛伴ECG正常而运动试验阳性组(Ⅱ)、心绞痛伴ECG运动试验正常组(Ⅲ)、无心绞痛伴ECG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组(Ⅳ)、无心绞痛伴ECG正常而运动试验阳性组(Ⅴ)。结论:临床上有心绞痛、ECG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在诊断冠心病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心电图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MT)及心电图(ECG)动诊冠心病的价值。方法从1993年5月~1996年12月做冠脉造影(CAG)、TMT和ECG的可疑冠心病者中随机抽取35例,以CAG为标准计算TMT和ECG的敏感性等指标,分析TMT和ECG的助诊效果。结果可疑患者最小23岁,随年龄而增加,40岁后尤明显,CAG显示40岁前实际患者很少,其后明显增加。冠脉狭窄累及前降支者最多。TMT的敏感性、阴性结果预测值均较ECG高。冠脉狭窄大于75%者TMT及ECG均呈阳性,在4O%~75%者TMT多呈阳性而ECG均呈阴性。结论TMT助诊冠心病较ECG更敏感,但需排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4.
常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静息心电图(ECG)慢性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方法对215例需接受冠脉造影的疑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均行标准12导联静息ECG检查,并将其慢性ST-T改变情况与冠脉造影结果进比较。结果以冠脉造影结果阳性判定为冠心病,分析ECG的ST-T改变情况,心电图阳性组90例,其中真阳性34例,占37.8%,假阳性56例,占62.2%;心电图阴性125例,其中假阴性72例,占57.6%,真阴性53例,占42.4%。结论静息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并不高,临床依据持续性ST段压低诊断冠心病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冠脉造影及平板运动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同步进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冠脉造影,其中69例同时行平板运动心电图,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依次为:核素心肌灌注显像(85.7%)>冠脉造影(79.6%)>运动平板心电图(70.7%);特异性依次为冠脉造影(87.1%)>核素心肌灌注显像(66.7%)>运动心电图(60.7%)。结论核素心肌显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检出率相符,二者对冠心病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平板运动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如冠脉造影和核素心肌显像。  相似文献   

6.
108例动态心电图检查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动态心电图 (Holter)检查对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性 ,将 10 8例Holter检查与选择性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 :10 8例冠脉造影中冠脉狭窄≥ 5 0 %者 6 6例 ,冠脉正常者 42例。Holter监测检出缺血性ST段下移 ,前者 (冠脉狭窄者 ) 2 4例 ,后者 (冠脉正常者 ) 7例。Holter监测检出ST段无异常变化者 42例 ,后者 35例。Holter监测检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性 36 .4% ,特异性 83.3% ,预测准确性 77.8%。提示敏感性与冠脉病变及监测导联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QTc间期改变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有症状或伴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96例,根据冠脉造影(CAG)检查结果 分造影阳性组59例和造影阴性组37例,所含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2组的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和动态心电图指标差异情况,分析动态图心电图ST段和QTc改变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造影阳性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心肌缺血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造影阴性者;男患者构成比、年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造影阴性患者(P<0.05).造影阳性组QT、QTc明显长于造影阴性组(P<0.05).两者联合检查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高,均达100%,动态心电图ST段降低灵敏度最高,QTc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高于心电图ST段降低(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表现为ST段改变,同时伴有QTc延长.联合ST段和QTc改变检测可有效提高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宋艳 《辽宁医学杂志》2009,23(5):233-234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可疑冠心病患者88例,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和冠脉造影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运动平板试验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均比常规心电图高,但特异性较差,假阳性较高(女性高于男性)。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是诊断冠心病费用较低,操作简单,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动心电图试验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亚萍  唐晓明 《河北医学》2005,11(6):512-515
目的:探讨运动心电图试验中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4例患者根据冠状运动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观察在运动心电图试验时最大ST/HR斜率值及ST·215·段压低值。结果: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91.43%)和特异性(89.47%)均优于普通运动心电图试验(分别为82.86%、63.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最大ST/HR斜率法对单支冠脉病变血管的检出敏感性高于ST段压低法(分别为80.95%、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对双支及三支冠脉病变血管的检出敏感性二者相同(均为100%)。结论:最大ST/HR斜率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价值,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ST段压低法,并对预示冠状血管病变数目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运动平板试验对诊断有心血管紊乱症状更年期女性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价值,比较其优劣。方法选择400例45-55岁临床有胸闷、胸痛、心悸症状临床拟诊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动态心电图阳性且心肌缺血总负荷≥60mm.min及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患者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其阳性率。结果 400例拟诊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中,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共51例,其中冠脉造影阳性者13例,阴性者38例,阳性率25.4%。动态心电图阳性且心肌缺血总负荷≥60mm.min112例,其中冠脉造影阳性28例,阴性84例,阳性率25.0%,与平板运动试验比较,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与动态心电图阳性且心肌缺血总负荷≥60mm.min43例,其中冠脉造影阳性者29例,阴性者14例,阳性率67.4%,与单项阳性率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平板试验阳性与动态心电图阳性联合心肌缺血总负荷≥60mm.min筛选更年期女性合并冠心病者,其阳性率较单项检查高,可作为无创检查诊断更年期女性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1.
Che L  Gong Z  Jiang JF  Xu WJ  Deng B  Xu JH  Yan WW  Zhang QP  Wang LM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4):1659-1662
目的 探讨无氧阈强度运动治疗对血管重建后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43例完全血管重建后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3例冠脉搭桥,2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及1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实施了心肺运动负荷试验(CPET)和3个月的无氧阈强度的运动治疗,其中32例患者完成了运动治疗; 3个月后复查CPET,比较患者运动耐力的前后变化.结果 无氧阈运动强度心率[(97±9)次/min]显著小于传统运动康复的最小运动强度心率[(112±7)次/min],小于运动试验的最初缺血强度心率[(115±11)次/min];3个月后运动处方执行组无氧阈氧耗量从(10.7±2.4 ) ml·min-1·kg-1到(12.6±2.9) ml·min-1·kg-1(P=0.04),有氧运动负荷能力从(37±18) J/s到(47±13) J/s(P=0.04),峰值氧耗量从(15.3±3.1) ml·min-1·kg-1到(20.6±4.2) ml·min-1·kg-1(P=0.02)及峰值运动负荷能力(68±12) J/s到(87±14) J/s(P=0.01),均明显增加;运动处方未执行组的无氧阈氧耗量从(11.0±2.7) ml·min-1·kg-1到(11.3±2.8) ml·min-1·kg-1,有氧运动负荷能力从(38±11) J/s到(37±9) J/s,峰值氧耗量从(15.3±2.9) ml·min-1·kg-1到(16.2±3.1) ml·min-1·kg-1] 和峰值运动负荷能力从(65±13) J/s到(73±16) J/s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氧阈强度显著小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运动最初出现缺血时的强度;无氧阈强度运动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氧代谢水平和运动耐受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therapy at the intensity of anaerobic threshold (AT) for exerci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hods Forty-thre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3 patients after coronary arterial bypass graft (CABG) surgery, 22 patients with 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18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ndergoing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inished twice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 (CPET) and followed their rehabilitation program for 3 months. Thirty-two patients finished their aerobic exercise therapy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 anaerobic thresholds while 11 patients had no exercise therapy. Results The heart rate at AT intensity (97±9 /min) was lower than their traditional minimal target heart rate (112±7 /min) and lower than heart rate (115±11 /min) at ischemic threshold post-CPET. The O2 consumption (10.7±2.4 to 12.6±2.9 ml·min-1·kg-1) (P=0.04) and workload (37±18 to 47±13 J/s) (P=0.04)at AT level and the O2 consumption (15.3±3.1 to 20.6±4.2 ml·min-1·kg-1,P=0.02) and workload(68±12 and 87±14 J/s, P=0.01)at peak levelmarkedly increased after 3 months in the exercise group. And the O2 consumption(15.3±2.9 to 16.2±3.1 ml·min-1·kg-1)and workload(65±13 to 73±16 J/s)at peak level mild increased after 3 months in the non-exercise group, but their O2 consumption (11.0±2.7 to 11.3±2.8 ml·min-1·kg-1)and workload (38±11 to 37±9 J/s)at AT level had no obvious change. Conclusion AT exercise intensity was lower than ischemic threshold post-CPET. Exercise therapy at the intensity of anaerobic threshold can improve oxygen capacity and exercise tolerance.  相似文献   

12.
对68例疑诊为冠心病患者行心肺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心肺功能指标、心电图运动试验的结果分阳性组与阴性组,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评估心肺运动试验中心肺功能指标、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1.28%,特异性为68.97%,阳性预测值为68.97%,阴性预测值为51.28%。心肺功能指标中以最大氧脉率比值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一种预测指标,敏感性为51.28%,特异性为75.86%,阳性预测值为74.07%。提示心肺功能指标对冠心病诊断的预测价值与运动试验相当。  相似文献   

13.
邵晓林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06+1379
目的:对具有强迫症状者采用体育运动干预研究,为人们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CL-90量表、艾森克EPQ量表进行评定,以我院2010年3月至6月门诊有强迫症状者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30人,以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方式干预,对照组不干预。结果:运动干预6周后,研究组强迫症状(t=3.43,P<0.01)、情绪稳定性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x2=12.4,P<0.001)。强迫症状与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有相关性。结论:强迫症状的改善效果与运动处方相关;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运动活动有利于改善强迫症状,并能够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稳定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联合运动疗法对哮喘稳定期患者运动耐力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哮喘稳定期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予沙美特罗替卡松(50/250μg,2次/d,1吸/次)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呼吸训练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两组均干预3...  相似文献   

15.
健康男性青年运动负荷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杰  刘志  宋玉  刘刚  于润江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9):1184-1186
目的明确健康人运动时呼吸循环反应及运动前后血钾改变,寻找定量评价呼吸困难和求取无氧阈(AT)的方法.方法对43名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了运动负荷试验,测定了气体代谢指标和动脉血钾,判定了勃氏分级指数(BS)和每分钟氧摄取量(VO2)的相关性,评价了5种气体代谢交换法求取的AT.结果死腔通气率静息时为0.28±0.05,最大运动时为0.19±0.05,两者比较P<0.01,运动前后动脉血钾分别3.76mmol/L±0.29mmol/L,4.10mmol/L±0.38mmol/L,两者比较P<0.01;BS与Vo2直线相关,得到BS斜率(BSS)等定量评价呼吸困难指标.不同方法求取的AT,ATvCo为1208ml/min±233ml/min,和与其比较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健康青年男性运208ml/min233ml/min.ATVE和ATvzo与其比较具有一致性(P>0.05动中通气效率改善;运动后动脉血钾增高;运动中呼吸困难能够定量评价;应用每分钟二氧化碳呼出量(Vco2)、每分钟通气量(VE)、氧通气当量(VEO2)锐利增加形成拐点求取AT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对92例60岁以上肺叶切除手术患者术前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并追踪观察,其中14例术中或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低于没有发生并发症的78例患者,且心肺运动试验ECG阳性率明显高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心肺运动试验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对患者通气有效性及其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确诊为IPF的28例患者(IPF组)和2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和心肺运动试验,并测定相关参数.结果 两组间年龄[(58±10)比(59 ±5)岁]、性别、BMI[(23.8 ±2.7)比(25.0 ±2.8)kg/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IPF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分钟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CO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4.8±14.6)%比(101.8±10.8)%、(73.8±14.6)%比(97.0±10.1)%、(77.5±14.9)%比(95.4 ±24.5)%、(75.6±12.4)%比(99.8±5.4)%、(80.7±15.4)%比(95.8±11.3)%、(66.3±13.7)%比(103.2±17.3)%,均P< 0.01.IPF组PaO2、SaO2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2.7 ±7.3)mmHg(1 mmHg =0.133 kPa)比(92.6±3.8)mmHg、(94.3±2.1)%比(98.3±0.7)%,均P<0.01,而IPF组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3.3±5.7)mmHg比(17.8±1.9) mmHg,P<0.01].心肺运动试验结果显示,IPF组每分钟通气量与CO2排出量(VE/VCO2)的线性斜率、VE/VCO2最小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7.4±5.3比25.7±2.5、39.2±6.7比30.6±2.7,均P<0.01;IPF组4个时期的VE/VCO2和死腔气量与潮气量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1);IPF组峰值运动负荷占预计值百分比、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0.4±29.9)%比(104.8±29.7)%、(68.7±29.8)%比(98.7±36.4)%,均P<0.01.IPF患者无氧阈时的每分钟通气量与C02排出量比值(VF/VCO2@AT)、VE/VCO2线性斜率及VE//VCO2最小值与静息时的肺CO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分别为r=-0.589,P<0.01;r=-0.481,P<0.05;r=-0.527,P<0.05),其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VE/VCO2@AT、VE/VCO2线性斜率、VE/VCO2最小值呈负相关(分别为r=-0.548,P<0.05;r=-0.539,P<0.05;r=-0.564,P<0.05).结论 特发性肺纤维化使患者的通气有效性明显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8.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运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毅  李益明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0):758-761
目的研究运动对链脲佐菌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内葡萄糖运载体4(glucosetrans-porter,GLUT4)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3组:(1)糖尿病非运动组;(2)糖尿病运动组;(3)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大鼠。糖尿病运动组大鼠进行6周游泳训练。用斑点杂交法检测3组大鼠骨骼肌细胞内GLUT4mRNA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内GLUT4基因表达明显降低,GLUT4mRN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减少54.9%。糖尿病运动组大鼠经过6周运动训练,血糖由18.5±1.9mmol/L降至14.0±3.3mmol/L(t=4.64,P<0.01),骨骼肌细胞内GLUT4mRNA含量与糖尿病大鼠相比增加56%(t=15.56,P<0.01)。结论在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大鼠骨骼肌细胞内的GLUT4基因表达受到抑制,这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受体后缺陷的重要原因。运动训练能够促进糖尿病大鼠受抑的GLUT4基因表达的部分恢复,这可能是运动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Shen YQ  Jiang JF  Wang LM  Che L  Qi XQ  Xu WJ  Deng B  Song HM  Ma WL  Yan WW  Zhang XY  Zhang QP  Li G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8):2678-2682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49%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分为运动组25例及非运动组25例,并实施心肺运动试验(CPET).运动组执行以无氧代谢阈值(AT)前10 J/s为运动强度而制定的有氧运动处方,非运动组要求日常活动.先进行6次医院监护下的有氧运动训练,之后采用家庭有氧运动训练.3个月后复查CPET.结果 两组患者无氧代谢阈值氧耗量(VO2AT)、峰值氧耗量、AT负荷、峰值负荷、峰值每搏摄氧量(峰值VO2/HR)、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斜率)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经过3个月有氧运动康复后,运动组VO2 AT、峰值氧耗量、AT负荷、峰值负荷、峰值VOJHR较基线增加,VE/VCO2斜率较基线减小,3个月前后,VO2 AT、峰值氧耗量、AT负荷、峰值负荷、峰值VO2/HR、VE/VCO2斜率变化值分别以ΔVO2AT、Δ峰值氧耗量、ΔAT负荷、Δ峰值负荷、Δ峰值VO2/HR、ΔVE/VCO2斜率表示,两组患者ΔVO2 AT、Δ峰值氧耗量、ΔAT负荷、Δ峰值负荷、Δ峰值VO2/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组与非运动组分别为,ΔVO2AT:2.8(1.2 ~ 3.5) ml·kg-1·min -1,-0.3(-2.8~0.1)ml· kg-1·min-1,P<0.01;Δ峰值氧耗量:3.4(1.8~4.6)ml·kg-1·min -1,-0.5(-1.4~0.3)ml·kg-1·min-1,P<0.01;ΔAT负荷:15.0(2.5~22.5) J/s,0.5(-4.2~3.8)J/s,P<0.01;Δ峰值负荷:15.0(1.3~25.0) J/s,0.0(~8.8~15.0)J/s,P<0.05;Δ峰值VO2/HR:2.3(0.0~4.0)ml·kg-1·beat-1,-0.1(-0.7 ~1.2)ml·kg-1·beat -1,P<0.01],ΔVE/VCO2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组与非运动组:-2.3(-12.2 ~1.8),1.0(-0.4 ~2.6),P>0.05].结论 3个月的有氧运动康复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摄氧效率特点,并分析摄氧效率与OSAHS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0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就诊的OSAHS患者30例作为OSAHS组,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2 ~ 75岁;同年龄段的健康志愿者2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常规肺功能、心脏超声、多导睡眠图和斜坡式功率递增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测定,采用实时呼吸法对呼吸交换参数进行收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标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OSAHS组峰值摄氧量(peak VO2)及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 VO2% pred)分别为(18±4)L/min和(68±14)%,显著低于对照组[(28±6)L/min和(8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13和4.23,P值均<0.01).OSAHS组摄氧效率斜率(OUES)、摄氧效率平台(OUEP)和无氧域时的摄氧效率(OUE@AT)分别为(1.8±0.4)L·min-1·lg-1、(31±5) ml/L和(30±5) ml/L,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3 ±0.5)L·min-1·lg-1、(36±4) ml/L和(36±4) m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78 ~ 4.49,均P<0.01).OSAHS组的OUES、OUEP和OUE@AT与peak VO2%pred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53 ~0.67,均P<0.01).OSAHS组的OUES、OUEP和OUE@AT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67~-0.54,均P<0.01).结论 OSAHS患者的摄氧效率显著低于健康人,且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