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梗死病变特点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②方法对VCIND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依据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最终将患者分为仍为VCIND组和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前临床确诊为VCIND时在梗死数量及梗死部位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以探讨促使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影响因素。③结果进展为VD组患者总梗死数量多于仍处于VCIND组,在进展为VD组中,额区、丘脑、基底节区梗死数量均高于仍处于VCIND组。额区、丘脑、基底节区的梗死和脑白质稀疏均可加重VCIND患者进展为VD。④结论研究梗死数量和梗死部位的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风险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血管性痴呆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各30 例,对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血管性痴呆(VD)组患者与阿尔茨海默(AD)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状态进行分析对比.结果:VD 组患者的语言、记忆力及注意力明显高于AD 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VD 组患者行为紊乱、攻击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AD 组患者,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AD 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临床特点各有不同,为临床诊断率,及早开展临床治疗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脑MRI显示的脑梗死的病变部位、数量及脑白质疏松的部位和程度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分析VCIND影像诊断的特点.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对照研究,VCIND组40例,认知功能正常脑梗死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入组者均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颅脑MR I等检查.结果 1.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MRI 所示的梗死灶,以基底节及额叶多见(P<0.05),梗死灶的数目多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脑梗死组(P<0.01).2.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MRI表现除梗死灶外,还多合并脑白质疏松,白质疏松程度重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脑梗死组.结论 1.VCIND患者其梗死的部位以基底节、额叶多见,梗死灶的数量与认知功能有关,多发梗死灶可能是VCIND的一个特征.2.VCIND患者多伴有白质疏松,白质疏松是引起VCIND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VD患者,30例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人,应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简易痴呆筛查量表(BSSD)评定认知功能,通过颅脑CT、TCD检查了解梗死病灶和脑血流情况。结果:1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以注意力、短程记忆、计算力、言语理解、言语表达、阅读理解、时间定向和视觉空间认知功能的减退为突出表现。2VD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病例数显著多于脑梗死对照组。VD组患者普遍存在脑萎缩,尤以额叶萎缩明显。3VD组患者多存在广泛的脑血管弹性减退。结论:VD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障碍、视觉空间认知功能障碍和注意障碍为突出表现。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额叶萎缩和脑动脉硬化是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脑小血管疾病( CSV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制定脑小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CSVCI )预测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及分析入院颅脑MRI诊断筛选出的CSVD患者163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MoCA )量表评分<26分为认知功能障碍(CI),将163例CSVD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CI组,n=82)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nCI组,n=81)。整理分析患者MRI表现和各项相关危险因素与VCI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有无吸烟史、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2型糖尿病与VCI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有无高胆固醇血症与VCI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21);CI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计数多于n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CI组白质病变评分高于nC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09)。结论高胆固醇血症与CSVCI关系密切;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计数可作为CSVCI的预测指标,通过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CSVC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抽烟、饮酒情况及是否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通过CT或者MRI明确其病灶部位、病灶多少及大小。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oCA和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相应标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和VCI组,探讨脑梗死后VCI发生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①通过MoCA量表筛查,脑梗死后3个月VCI的发生率为51.05%;②VCI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明显多于N—VCI组(P〈0.01);③高龄、低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多次梗死、多发病灶、大病灶、左侧梗死、腑萎缩及白质病变者VCI组明显多于N—VCI组(P〈0.05或P〈0.01);④高血压、多次梗死、多梗死灶、左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889、3.604、4.693、2.974、3.765和2.828。结论脑梗死后VCI的发生率高;额叶、颞叶、丘脑及基底节区梗死易引起VCI的发生;高龄、低教育水平、左侧梗死、梗死次数、多发病灶、大病灶、高血压、糖尿病、脑萎缩及白质病变是脑梗死后VCI发生的危险冈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无认知损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脑部病变的现状,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其脑部病变与认知功能及抑郁的关系。方法:选取无认知损害MH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各30例,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比较2组被试大脑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差异。收集MHD组人口学数据、实验室数据,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ent,MoCA)、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估其认知功能和抑郁现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脑部病变的影响因素,Mann-Whitney检验比较有无脑部病变MHD患者认知功能和抑郁状况的差异。结果:30位无认知损害MHD患者检出脑部病变的有16例,检出率为53.33%。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1例(36.67%),脑白质脱髓鞘改变6例(20.00%),多发性缺血灶7例(23.3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例(χ2=15.556,P=0.000)。血磷(OR=12.297,95%CI=1.106~136.737,P<0.05)是无认知损害MHD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磷(OR=77.492,95%CI=1.571~3 822.433,P<0.05)是其多发性缺血灶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脑小血管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和多发性缺血灶,Z=-2.10,P=0.036)、脑白质脱髓鞘改变患者(Z=-2.13,P=0.038)MoCA评分较无病变组均明显降低,BDI评分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认知损害的MHD患者广泛存在着脑部病变,以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和多发性缺血灶为代表。血磷是其脑小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变和脑白质脱髓鞘改变与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各脑区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同时探讨局部脑缺血程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对不同程度VCI患者的各脑叶及基底节区的局部脑血流量进行定量分析,其中血管性认知障碍而无痴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a,VCIND)组即中度组18例,重度VCI(vascular dementia,VD)组24例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实验组相匹配的22例正常对照组.结果 SPECT显示:VCIND组,重度VCI(VD)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认知相关部位的脑血流灌注减低.重度VCI组与VCIND组相比额叶、颞叶、基底节和顶叶局部脑血流灌注均减少(P<0.05),并且均以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少最为显著(P<0.01),重度VCI(VD)组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低与MMSE评分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额<0.01及P颞<0.05).结论 SPECT对VCI患者有早期辅助诊断价值,即使对VCIND组SPECT也同样敏感.其对于VCI的预测、早期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中医证型、神经心理学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意义。方法将107例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VD组)及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组(VCIND组),对三组患者分别进行证候学类型研究,研究神经心理学测试和颅脑CT检查。结果中医证候积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精亏虚、热毒内盛、肝阳上亢三个证候与VCI显著相关。VCI认知功能各分测验成绩的标准化Z值显示,VD组和VCIND组相对于对照组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连线测验,变化幅度最小的是四个词的记忆测验。颅脑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质疏松积分和双额纵裂宽度与VCI显著相关。结论肾精亏虚证和热毒内盛证是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VCI以额叶功能和注意力损害较突出,记忆损害较轻,具有不均质性的特点。脑白质疏松与VCI的发病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期轻型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筛查发病时间在7 d内的轻型脑梗死(NIHSS评分≤ 5)及TIA患者,共纳入123例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入院后1 d内进行首次评估,14 d后进行二次评估。根据两次认知功能评估评分变化分为改善组(评分增加值≥ 2)及未改善组,分析影响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改善的因素。结果 首次评估认知功能正常35例(28.5%),认知功能障碍88例(71.5%),14 d后认知功能正常45例(36.6%),认知功能障碍78例(63.4%);认知功能改善62例(50.4%)(改善组),认知功能未改善61例(49.6%)(未改善组);与首次评估相比,患者14 d后MoCA评分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以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抽象、延迟回忆及记忆改善最为明显(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认知功能改善组与未改善组在年龄、静息性腔梗构成比、脑萎缩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示既往静息性腔梗是认知功能无改善的危险因素[R=2.785(95% CI:1.248,6.212),P =0.012]。结论 多数轻型脑梗死与TIA患者发病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半数患者急性期内认知功能即有所改善,静息性腔梗是急性期轻型脑梗死及TIA患者认知功能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神经影像学在血管性痴呆(VD)认知障碍评价中的意义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采用临床痴呆量表选择4组实验对象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CT、检测脑萎缩相关指标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与认知正常组相比,脑卒中组存在某些方面的认知障碍,痴呆组则有广泛的认知损害,且随着痴呆程度加重而加重.VD存在明显的脑萎缩和白质疏松,且与认知障碍程度相关.中医证候诊断中,脑卒中组的肾精亏虚证候比认知正常组明显,轻度VD组的痰浊阻窍证候比脑卒中组和认知正常组明显,中度VD组的瘀血阻络证候比其它3组明显.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均与各认知量表得分、痴呆程度、白质密度、脑萎缩相关.尤以瘀血阻络证候明显.说明神经影像学指标与VD认知障碍相关,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与认知损害关系密切,与脑萎缩指标也相关,而标实的影响可能比本虚更大.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霞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132-133,135
目的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连续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49例,通过CT或MRI明确其病灶部位,并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OCA、CDR和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MoCA和CDR标准将其分为无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无痴呆(CIND)组、血管性痴呆(VD)组。结果①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低;(DVD组与CIND组、N—VCI组比较,视空间与执行、记忆、注意、语言及定向力有明显差异,CIND组与N—VCI组比较,视空间与执行、语言有明显差异;③VCI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明显多于N—VCI组(P〈0.01)。结论脑梗死后VCI的发生率高,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短时记忆和语言能力受损为其主要表现;额叶、颞叶、丘脑和基底节区的梗死易引起V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是血管性认知障碍最常见亚型,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神经影像为VCIND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但传统结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不能较好阐明结构改变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本项目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探讨VCIND患者脑白质结构改变及其和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利用DTI对31名VCIND患者和22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全脑246个脑区的白质连接完整性检测,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评估。然后分析患者各脑区DTI各向异性程度值(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并与认知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中介分析。结果 VCIND患者全脑246个脑区中的部分关键区域发生了显著的白质连接改变,尤其额叶脑区显著。FA值与总体认知评估及记忆、执行功能评分正相关,MD值与总体认知评估及记忆、执行功能评分负相关。中介分析发现VCIND患者白质结构连接的改变介导了神经心理量表评分的改变。结论 本研究显示DTI可以为VCIND的早期诊断及认知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客观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0.01),而吸烟和饮酒则是再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0.01)。结论影响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主要有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饮酒、吸烟、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等。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 CT 分析(附 50 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病机、临床及CT特点。方法: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本(DSM-Ⅲ-R)的痴呆诊断标准。结合Hachinski缺血性指数(HIS)确诊由缺血性血管病所致的VD虱50例,并对其智能、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VD虱百分之百伴有脑动脉硬化,78%伴有高血压,62%伴有高血脂;96%有记忆力障碍,88%有定向和计算力障碍;50例VD患者行CT检查。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 MRI 检查是否伴有无症状脑梗死将患者分为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组与非无症状性脑梗死(非 SCI)组,其中 SCI 组62例,非 SCI 组73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别对两组患者发生脑卒中2周及3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对两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3年内复发率、死亡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SCI 组与非 SCI 组两周及3个月 VCIND、VD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卒中3个月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所占比例仍较高。虽然非 SCI 组两周及三个月 VCIND 发生率较 SCI 组高,但 SCI 组两周及三个月显示出更高的 VD 趋势。与卒中后2周比较,非SCI 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显著改善,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显著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 SCI 组与两周时比较,卒中后3个月 SCI 组总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无显著改善,无统计学意义。SCI 组不能抬起上肢、不能独立行走及3年内脑梗死复发率、3年内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 SC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显示出更高的 VD 趋势,会进一步加重脑卒中患者认知的损害,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脑梗死复发率及死亡率。在临床上应重视对 SCI 的诊断,并使患者对 SCI的危害得到充分的认识,积极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卒中后不同程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I)的影响及康复效益。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按病因分为血管性痴呆(VD)患者(n=53例)和非痴呆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n=70例),然后VD和VCIND患者再随机分为治疗组(VD_1组、VCIND_1组)和对照组(VD_2组、VCIND_2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运动功能及ADL训练。VD_1组、VCIND_1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服用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连服12周。在治疗和训练前后用神经行为认知状况评估量表(NCSE)、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Barthel指数(BI)进行相应的评价,采用ADL能力的改善值与住院天数比值进行康复效益评定。结果 (1)NC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VCIND_1组多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升高(P<0.05),且优于VCIND_2组(P<0.05),VD_1组仅定向力评分增加。(2)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VCIND_1组升高(P<0.05),且优于VCIND_2组(P<0.05),VD_1组仅Fugl-Meyer评分升高(P<0.05)。(3)康复效益:VCIND_1组优于VD_1组(P<0.05)。结论 VCIND和VD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通心络胶囊口服,可促进不同程度血管性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ADL能力障碍的改善,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且VCIND患者优于VD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