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在1903年创作的文学作品。国内外文学评论者大多将其归类为自然主义作品,但也有少数评论家指出,这部作品既反映了自然主义的决定论思想,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伦敦在作品中以其粗犷又不乏细腻的笔触生动地诠释了这种兼有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特色的创作风格,即:严肃地反映现实生活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浪漫主义手法,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与严酷冷峻的自然主义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对岩彩画《云来云去》系列创作所作的理论性思考。分析了从自然形态到意象形态,从客观色彩到主观色彩,从工艺制作到气韵生动,从生活写生到艺术创作的转变;梳理了创作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思考了从偏重于自然主义的写生状态转变为主体个性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文化意义、审美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大多数评论家给《红色英勇勋章》贴上的都是"战争小说"、"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标签,而较少关注小说家在其中所体现的对英雄主义内涵的真正感悟。通过文本细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克莱恩巧妙地将主人公亨利的成长嵌入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总结的统一的英雄神话模式,即召唤启程—历险—归返的旅程。因而可以将亨利的成长过程与坎贝尔的英雄神话模式结合起来探讨,从而尝试在一个新的层面对该小说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4.
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心师造化"是对前人美学思想的提炼和升华,也是对中国画创作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心师造化"既体现了重"神似"不轻"形似"的绘画宗旨,又揭示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强调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思想和意识的升华,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方向和审美价值取向,并对后世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师造化"乃承前启后之妙论也。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作为美学理论,不仅涵盖了丰富的文学美学思想,而且包容了儒道玄佛各家的思想精义。依据现代文艺理论,在文艺学的整体观念架构上,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艺术体验、构思和传达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的创作论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作者"道法自然"、"以情为本"、"雕镂龙文"和"为文之用心"的创作观,从艺术创作的维度以新的视角探讨这部经典著作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充本着"疾虚妄"的叙事目的和"求真实"的叙事态度创作《论衡》,叙事形式富于逻辑性,三者共同构成了《论衡》"是而直"的叙事空间,体现了王充理性思维模式。在其作用下,王充重新构建了物理空间和伦理空间。王充的理性思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1927年后,涌向上海的作家不只为谋求生计,也为顺应时代而谋求创作话语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蒋光慈尽管掀起过"革命+恋爱"的小说热潮,却被视为"小资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也被当作"技术粗糙"、"浪漫虚无主义"的宣传品。实际上,蒋光慈一边极力提倡"革命文学",一边又因当时租界的商业化、文坛激烈论争的影响而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不经意间背离了自己的革命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歌妓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对柳永的人生及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大多数学者只注重歌妓对柳永的积极影响,而忽视其负面影响。歌妓对柳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人生和创作方面:在人生方面,柳永养成了浪漫而放荡不羁的个性,形成了男女之情重于功名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与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成为他坎坷人生的根源之一;在创作方面,柳永"填词和曲"比较随意,词作内容色情化,审美趣味呈现出病态。  相似文献   

9.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源于西方。"70后"作家冯唐著的"万物生长三部曲",主要描写的是普通男孩子15年间的生理、心理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程,符合成长小说特点。通过与相关创作的比较,发现冯唐所阐释的成长主题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的颠覆;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颠覆。冯唐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抒写了还原生活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0.
"寻找"作为现代主义重要的文学母题之一,卡夫卡和余华均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叙事。笔者就以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与卡夫卡的《城堡》为例,从寻找主体、寻找原因、寻找过程、寻找结果等方面,分析这两位作家在相同主题下创作的异同,深入挖掘其"寻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颓废"倾向和"色情"描写是郁达夫早期作品的主题,自1923年创作《茑萝行》以来,郁达夫小说开始涉及"生的苦闷"的描写,在其小说中出现了"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的"零余者"的哀叹,于是"哭穷"成为他笔下另一类主题。而郁达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本人的个性因素则是造成他"哭穷"之根源。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以他出色的文学才华和对上海生活的熟悉,创作了具有浓郁"新感觉味"的现代都市小说。他在小说中毫不掩饰地传达出对都市物质文化、都市女子的迷恋,并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总是让小说中的女性披着一层黑色"面纱"。他透过人们的"黑色眼眸",在"黑白世界"的对照中去审视和书写都市男女的生活,表现都市带给人们的快感、刺激、矛盾、压抑、扭曲、痛苦和孤独。  相似文献   

13.
森鸥外是近代日本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他是浪漫文学的代表,尤其是他的处女作《舞姬》,更是代表了当时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这篇小说的特点在于其创作的匠心独运,能够通过独特的视角向将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示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反映了日本在那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即当时的知识分子面对那样的现实社会时能够做出的反映。小说从当时的社会风貌出发,分析了《舞姬》中的爱情故事最终成为悲剧的根本原因,准确地将作者的想法寄托在其中,反映出其高唱浪漫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异乡记》中,张爱玲以"文化他者"身份进入异域视域,以上海人视角、文学审美视角记录她对异乡风景的感知,发现了局内人无视或无法感知的"真正的风景"。"他者"心态贯穿张氏的整个创作,也是她给自己设定的一种文学定位。作品渲染都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互相对峙,言说主体的孤独、酸楚,同时也显现出对中国人人性和内地农村的思考。《异乡记》呈现出一个罕见的受"隐身人"的绝对情感控制、千里寻夫的小女人张爱玲,隐身人牢牢掌控着"我"的心境、视角与述说的节奏,并直接导致了《异乡记》纠结、复杂的心理情感和极端失衡、扭曲、指向自我的文本。  相似文献   

15.
现代畅销文学作品的汉译对汉语话语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达.芬奇密码》就是很好的例子。该小说的译介引发了密码类作品的引进热潮以及我国悬疑小说的创作阅读热潮,形成"文化悬疑"小说,丰富了类型小说样态,有助于提高悬疑小说在汉语文学系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对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比自然的声音更有表现力,用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内心活动;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够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内心活动,只有经过人为选择、艺术组合的声音,才能成为音乐,才能具备这样的表现力;恰当的表现方式和精神内容是音乐成为真正艺术的必要条件,音乐作为经过人为选择和艺术组合而具有表现力的声音,既能符合声音艺术表现的要求,又能满足情感的需要,表现自由、抽象的内心生活,进而将"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表现出来,实现它的表现功能;宇宙万物都是"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的派生物,这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对同一音乐作品能够达成共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桢在文学理论上的重气之旨曾得到刘勰的重视。刘桢文气说不仅早于曹丕,而且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原创性,并深刻影响到其创作"文最有气"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对于残雪那晦涩难懂的小说文本,评论界历来褒贬不一。她虽有着"东方卡夫卡"之称,但其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不能与卡夫卡的小说比美。残雪的小说不仅以其对异化世界的个人化书写,更以无逻辑、碎片化、模式化的文本形式忽略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心理,以致于其小说创作走上了个人化写作的歧途。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创作、发表于"五四"时期的白话诗现存7首,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学者认为这些诗"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在80多年后的今天,参考我国初期白话诗坛的情况,重读这些诗作,令人不禁双目为之一亮.这些诗作,在我国新诗的创作史上,因其具有先行性和独特价值,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新馆设计方案——"根包石"方案是基于自然形态的创作,该创作抽取和提炼了自然界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元素——树根和岩石,其建筑本身及周边设计都从地球和生命演化方面进行了抽象和比喻,同时巧妙地把博物馆建筑有机而又恰当地融入到了自然界当中,而且从材料选择、自然循环、屋顶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了实用性,既充满了回归自然的美感,又反映了人文精神,是一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