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李柱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26-127
辩病是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临床运用柔肝熄风法从肝辨病治疗面肌痉挛60余例均取得满意疗效。在目前辨证论治为主流治疗手段的情况下,治疗面肌痉孪用一病一法、一法一方进行辨病治疗更具有实用性,该疗法丰富了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并根据目前临床实际,提出以“面肌痉孪”作为中西医共用的病名。  相似文献   

2.
张天华  李颖 《中医研究》2012,25(9):35-36
目的:观察柔肝熄风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脑病科三叉神经痛患者36例,采用以柔肝熄风法为治法的三叉立止汤[白芍30 g,生牡蛎30g(先煎),丹参15 g,甘草10 g]加减治疗,28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3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痊愈20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3例,显效率占91.67%.结论:三叉神经痛病因、病机明确,采用柔肝熄风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既符合中医理论,又简便有效,且便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柔肝熄风通络汤治疗三叉神经痛8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肝熄风通络汤治疗三叉神经痛86例牛永琴,张永江河南省浚县中医院(456250)主题词三叉神经痛/中医药疗法,%柔肝熄风通络汤/治疗应用,病例报告自1987年以来,我们采用自拟柔肝熄风通络汤治疗三叉神经痛86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中医药疗法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中西医治疗概况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方剂学专家闫润红教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治法和用药特点。闫润红认为该病属于中医"风病"的范畴,且以内风为主。其病机演变有化热、入络、挟痰等几种类型,治法上以柔肝潜阳、熄风止痛为主,根据伴随症状不同联合疏风、清热、活血、祛痰等治法,闫教授临床上常用"八味熄风止痛汤"辨证加减,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探讨符为民教授运用健脾柔肝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收集符为民教授的相关医案,对运用健脾柔肝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用药规律和诊疗思路进行总结,并对临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符教授擅长以“精准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治疗本病,认为病因,以风、痰、血瘀、虚为病理基础,正气虚为本,风、痰、瘀为标,而病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益气健脾,柔肝熄风,舒筋活络,为治疗准则,采用健脾柔肝法对HFS患者进行治疗。所举案例具体展示了上述治疗经验和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6.
肝阳上亢证中医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阳上亢证以及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辨治规律,启发肝阳上亢证和高血压病的治疗思路,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立足中医文献研究的基本方法,从中医古籍入手,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寻找其学术脉络和规律。结果:古代医家对本证的治疗以补益为主,而现代医家则以镇肝熄风为主,多种方法并存。结论:因虚致病仍然是肝阳上亢的主要病机,而在论治中,古人重视补益虚损,今人重视熄风清热。  相似文献   

7.
张崇泉教授擅长从肝辨治脑病,将阴阳气血辨证、脏腑辨证与治肝之法有机结合,常用清肝泻火、滋阴平肝、益气养肝、柔肝熄风、温补肝肾等法,临床辨治各种脑血管病患者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柔肝养血熄风汤治疗震颤麻痹1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柔肝养血熄风汤治疗震颤麻痹12例莱州市中医院(261400)柳玉美,姜崇智关键词震颤麻痹;柔肝养血熄风汤;疗效观察震颤麻痹临床以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徐缓为特征,目前尚无特效药。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的柔肝养血熄风汤治之,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病...  相似文献   

9.
张璇  曲华  柴华  张莹 《北京中医药》2017,36(7):618-619
史大卓教授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研究进展,认为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病机为气血失调、血脉不和、脉气不相顺接。肝风内动、上扰心神,是引起脉气不相顺接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以调和血脉、宁心安神为主,燮理阴阳、柔肝熄风为辅,治疗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辨治原则。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镇肝熄风 ,育阴潜阳 ;平肝熄风 ,化痰通络 ;清热豁痰 ,救阴固脱 ;辟秽豁痰 ,回阳固脱为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取得了良好疗效。西医辨病 ,中医辨证 ,病证结合论治 ,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杨志松  姚欣艳 《河南中医》2021,41(4):558-561
姚欣艳教授认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机为瘀血阻络,肝风内动。湖南地区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以肝胆湿热、经络瘀阻证,风痰瘀阻、经络不通证和肝阳化风、瘀血内阻证等3个证型为主,其共同病机为瘀血阻滞经络,应治以活血化瘀法,采用活络效灵丹为主方加减。肝胆湿热、瘀血内阻证合龙胆泻肝汤加减;风痰瘀阻、经络不通证合天麻止痉散加减;肝阳化风、瘀血内阻证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相似文献   

12.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脉气之所发,功善宣散太阳经之风火,疏风清热,以攒竹为主穴,辨证施治,治疗面瘫、眼睑不闭、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过敏性鼻炎、呃逆、急性腰扭伤等,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吴本鄂认为头痛首当责之于风,提出从风论治,"祛外风、熄内风",必用防风;必用川芎,且须重用,无论是外伤、内伤。风有内外之别,肝有虚实之分;外风宜祛,内风宜熄。肝为风木之脏,肾水亏虚,肝阳上亢,易致内风,调肝为首要,治宜平肝熄风,兼以化痰、祛瘀、通络,天麻钩藤饮加减;内伤头痛必用天麻,息风定惊、镇静安眠。外风头痛以病浅而近发,其痛猝然而至,解散外邪而速安为其特点,治宜祛风为主,或散寒、利湿、化痰等,川穹茶调散加减。  相似文献   

14.
蒋胜利  王志英 《吉林中医药》2013,(12):1214-1216
风邪有内外之分,内风始生于肝,外风始受于肺。祛风法用于感受风邪而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者。临床诊疗中治疗外风要考虑到内风的存在,同时注意配合疏肝熄风法;治疗内风亦要考虑到外风在发病中的影响和作用,注意祛除外风。外邪束肺者宣肺化痰祛风,风邪阻络者通窍清肺祛风,肝肺升降失调者调理肝肺祛风,肺肾两虚者养阴补虚祛风。祛风中药如蝉蜕、僵蚕、地龙、防风、钩藤、蛇蜕等均具有显著的祛风效果。  相似文献   

15.
健脾补肾熄风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干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补健脾肾熄风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干预作用。方法:对40例ALS患者进行年龄与发病率的关系分布、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血清肌酸磷酸敝酶比较;应用ALS功能等级评分量表比较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结果:40-50岁年龄段人群最易患本病,其次为50-60岁人群;40例中15例补体C3低于正常值.占37.5%;肌酶增高者有18例,占45%。经过治疗可使CK值降低,还可改善患者的肌肉跳动、吞咽困难、舌肌颤动症状。使肌肉萎缩、构音障碍、肌力等症状保持稳定。结论:健脾补肾熄风法治疗ALS可减轻合并的肌肉损伤,还可改善患者的症状,稳定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21,(4):406-410
介绍高树中教授针药结合辨治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经验。高教授认为此三疾虽皆位于面部,但临证亦有诸多不同之处。面神经炎病位在经筋,可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两种,颅外型面神经炎病因以外感为主、风邪为患,颅内型则外感内伤相兼为病,治疗上以祛风通络、调整脏腑功能、疏调经筋为原则,针药结合;三叉神经痛病位在深部的三叉神经,病因多责之风邪、实火为患,治疗以祛风泻火、通经活络止痛为原则,针药结合配合放血疗法;面肌痉挛病位在分肉间,多因风邪致病,或外风侵袭,或虚风内动,治疗以舒筋活络、息风止搐为原则,法用吊针疗法结合中药内服配合足三趾点刺放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为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临床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针刺董氏奇穴为主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方法。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明显缩短疗程。结论针刺董氏奇穴为主治疗三叉神经痛较常规针刺疗法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30例依面部经络循行为基础,以局部近取和循经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用针刺治疗,并加用刺络拔罐,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14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结论: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显著的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三叉神经痛多因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阻于阳明经络,形成气滞血瘀。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其目的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指出:穴位注射疗效取决于进针方向,深度要准确,要有触电样感传至疼痛部位,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夏以琳主任认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的因素除外感风邪外,亦有内风致病之说,两者同气相求,内外相引,影响肝升肺降之功,导致气机失衡则咳嗽发生。同时夏主任认为,患儿的内风与小儿体质有关,敏感体质小儿,易形成内风,又易与寒、热、痰、瘀等邪夹杂为患。治疗主张祛风通络为法,遣方用药时当兼顾内风,外祛风邪,内通肺络,注重治风止咳、治肝止咳。于祛风通络解痉的虫类药之中加入宣肺理气之品,强调风邪去、气机调、肺络通则咳嗽自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