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吉林省集安市儿童乙肝抗体水平现状及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的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2~9岁儿童,采集其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ELISA)法进行抗-HBs检测。结果:共调查2~9岁儿童3380人,抗-HBs阳性者2140人,阳性率为63.3%。其中男性儿童的阳性率为63.0%(1189/1886),女性儿童阳性率为64.8%(968/149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的抗-HBs阳性率在58.8~67.6%之间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林省集安市2~9岁儿童抗-HBs阳性率高于其他地区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熊瑛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117-118
目的探讨黄冈龙感湖管理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监测。方法 2010年6至2011年7月在我疾控中心收集了我区467例1~12岁儿童乙型肝炎三系定量检测资料,对这些儿童的乙型肝炎接种率、HBsAg、抗-HBs和抗-HBc等HBV血清标志物进行调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HBsAg阳性率为0.86%,抗-HBs阳性率为78.6%,城区儿童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各农村儿童,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且出生当天和第2天接种的儿童的HBsAg明显低于出生第3天及以后的儿童,抗-HBs明显低于出生第3天及以后的儿童,P<0.05;抗-HB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讨论对新生儿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能提高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出生后及时接种取得的免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剂量重组(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对787例18~55岁健康人群接种10μg/mL和20μg/mL两种重组(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HBs。在全程免疫1个月后检测抗-HBs阳转率。结果两种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后检测抗体阳性率P=0.0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后青年组、男、女组两种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后抗体阳性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年组P=0.0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人可接种10μg重组CHO乙型肝炎疫苗,而中年人接种20μg重组CHO乙型肝炎疫苗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技术,跟踪检测3~11岁儿童抗-HBs阳性率、浓度值,为计划免疫规划提供科学、客观、动态数据,更好的为儿童提供健康服务.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2003~2010年出生的儿童为检测对象,对其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3~11年后抗-HBs阳性率、浓度值的消长情况的动态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3~5岁、6~8岁、9~11岁三个年龄组共检测1248人,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3.38%、78.00%和62.34%,浓度值分别为878.04 mIU/ml、732.4 mIU/ml和704.36 mIU/ml.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6,P<0.01.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3~11岁儿童抗-HBs阳性率、浓度值呈双项下降趋势,有感染HBV的风险,宜选择适当时机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周口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的感染状况和抗体水平,为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调整防控策略和评价乙型肝炎控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周口市10个县(市、区)1~18岁人群2449人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周口市1~18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2.29%,较1999年下降79.95%;抗-HBs阳性率为81.18%,较1999年提高37.40%;其中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到0.96%,抗-HBs阳性率达到90.22%。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是加速控制乙型肝炎的切实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邓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98-199
目的:了解东莞市东城区托幼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东莞市东城区13间幼儿园中,每间幼儿园随机抽取大1、中1、小1各1个班,被抽中班级儿童均为调查对象,对各调查对象进行乙肝免疫状况调查,并对抗-HBs阴性者进行5μg疫苗加强免疫1~3针,免疫后1~3个月进行抗-HBs检测。结果:1362名儿童抗-HBs阳性率为67.47%。接种4、5、6针次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8.93%、90.16%和92.86%)与接种3针次以下者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1、2、3针次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8.51%、87.21%和91.80%。加强免疫3针组的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加强免疫1针组(P〈0.05)。结论:东莞市东城区托幼儿童抗-HBs阳性率与其他全国地区相似,对抗-HBs阴性儿童应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红谷滩新区儿童免疫规划四种疫苗免疫后抗体阳性率。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红谷滩新区10个月~1岁儿童为调查对象,用乳胶法检测抗-HBs;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脊灰IgG抗体。结果 3年共检测847例,4种疫苗6种疾病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抗-HBs85.05%、百日咳98.58%、白喉97.05%、破伤风98.23%、麻疹99.76%、脊灰99.65%。其逐年变化趋势抗-HBs、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1、19.95、37.05、25.02、P〈0.001);麻疹、脊灰抗体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1.42,P〉0.05)。结论红谷滩新区10个月至1岁儿童4种疫苗6种抗体阳性率除2007年抗-HBs阳性率66.04%较低外,其他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年龄组人员19639例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并对检测结果按年龄组和结果模式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HBsAg、HBeAg、抗-HBc三项同时阳性7 91例,占总检测人数的4.03%(791/19639),主要分布在10~29岁年龄段;HBsAg、抗-HBe、抗-HBc三项同时阳性1619例,占总检测人数的8.24%(1619/19639),15~64岁年龄段阳性率较高且各年龄组的阳性率较接近,并且明显高于0~9岁年龄段;HBeAg、抗-HBc二项同时阳性4 2例,其中0~4岁年龄组占36例,主要是母婴传播造成的婴幼儿HBV感染;有保护性抗体抗-HBs的占56.72%(11140/19639);HBV-M五项全部阴性占23.29%(4575/19639).结论 人群乙肝病毒携带者占12.93%(2540/19639);有保护性抗体抗-HBs占56.72%;未受乙肝病毒感染者占23.2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城阳区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采取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取城阳区3~12岁儿童2000例为研究对象,该组儿童均经过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其中对1500例儿童加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观察组),500例儿童未进行加强性接种(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儿童的测血清如HBsAg、抗-HBs和抗-HBc的水平,比较两组儿童的HBsAg、抗-HBs和抗-HBc的阳性率,并对经过预防接种后仍然HBsAg阳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HBsAg阳性率、抗-HBc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HBs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0例HBsAg阳性的儿童中有60.0%的母亲HBsAg阳性。结论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免疫人群效果理想,加强性接种有利于降低大规模接种中不可预知的因素对疫苗效果的影响,提高预防性接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省决定广泛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作者于1984年6~10月,对台北市1200名(647名男孩,553名女孩)15岁以下未接种乙型肝免疫苗的健康儿童采集了血样,用放射免疫试验测定HBsAg、抗-HBs和抗-HBc,并对HBsAg阳性者测定HBeAg和抗-HBe。结果表明,婴儿中HBsAg阳性率为5.1%;1~2岁儿童的阳性率增为10.7%,随后维持在10%左右。婴儿的抗-HBs、抗-HBc和血清阳性率(至少可测到一项乙型肝炎阳性指标)分别为39.0%、30.5%和52.5%,而1~2岁儿童则分别降至10.7%、14.3%和17.9%,以后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3~14岁儿童的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达41.7%和44.7%。上述结果提示,儿童中大多数HBsAg携带者是由3岁前感染所致,3岁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很少引起HBsAg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后所取得的保护效果。方法对2967例住院患儿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乙型肝炎五项指标检测为判断标准,分析其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后的免疫状态。结果患儿总体抗-HBs 阳性率55.05%,其中感染科抗-HBs 阳性率52.18%,儿科抗-HBs 阳性率55.92%;男性抗-HBs阳性率54.17%,女性抗-HBs阳性率56.6%;抗-HBs阳性率在科室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9、0.51,均P>0.05)。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为行之有效的控制乙型肝炎的手段,但抗-HBs阳性率偏低,需进行补种。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人群白喉免疫水平监测,考核预防接种效果,我们对监测点人群进行了白喉免疫水平测定。一、锡克氏试验结果:共调查311人,阳性18人,阳性率5.8%。男性阳性率3.8%(6/157);女性阳性率7.8%(12/154)。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除13~15岁组75人中未发现阳性外,2~4岁、6~8岁、25~39岁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1.3%、4.6%、17.6%、两小年龄组间无差异(p>0.05),但其与大年龄组间有极显著差异(x~2=7.12,p<0.01)。25~39岁育龄妇女52人,阳性10人,阳性率19.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健康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预防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两阶段抽样法,在马鞍山市三区一县抽取8个行政村1-59岁常住人口2038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为50.54%,城市高于农村,低年龄组(98.14%)到高年龄组(0.95%)逐渐降低,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和托幼儿童接种率最高(96.58%和98.77%),学生次之(87.17%),农民最低(4.26%).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从低年龄组到高年龄组逐渐增高(O%-10.48%),抗-HBs阳性率为14.58%-50.18%,15-岁组最低(14.58%).1990-2007年间乙肝报告发病率以1999年最高,为67.0660/10万,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2007年平均乙肝报告发病率在≤14岁的人群中低于4.6731/10万,在≥15岁的人群中高于32.0789/10万.乙肝血源疫苗接种后HBsAg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0.98%和39.54%,与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后阳性率(0.49%和43.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7,P=0.744;x2=1.004,P=0.316).结论 应继续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推广成年人接种,并将预防乙肝资源向农村倾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抗-HBs效价的测定方法。方法: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抗-HBs效价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并应用生物检定统计法中的量反应平行线法设计实验,检测实验可靠性,计算效价。结果:每次实验的可靠性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可信限率在10 %以内,专属性强,试剂盒和仪器因素检测结果经F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RSD为1.61%。当抗-HBs效价在0.0512 IU.mL-1~0.1 IU.mL-1范围内时,标准品和样品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批样品与厂家放射免疫法的结果经F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抗-HBs效价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量反应平行线法分析,测定结果稳定、可靠,操作安全、快速、无污染,可用于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抗-HBs效价检测。  相似文献   

15.
周忠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82-283
目的了解贵南县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为更好实施乙型肝炎疫苗补种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工作提出措施和意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学生进行乙型肝炎抗-HBs测定。结果 2350名在校学生抗-HBs总阳性率39.74%,男生为39.74%女生为39.75%。结论贵南县小学生乙型肝炎抗-HBs水平各年级间差别极大,应继续加强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6.
在新加坡,儿童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标准剂量为5μg,本文作者分别用0.6μg、1.25μg、2.5μg和5μg疫苗免疫儿童,对各剂量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象是122名1~12岁儿童。其HBsAg、抗-HBs和抗-HBc阴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正常,无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无过敏史。将这些儿童随机分成4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状况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效果。方法对1599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检测。结果 1599名学龄前儿童共有4例HBsAg阳性,占0.25%,抗-HBs阳性率为57.91%。结论学龄前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较低,但部分学龄前儿童需加强或及时给予乙肝疫苗的补种。  相似文献   

18.
黄育坤 《北方药学》2020,(3):191-192
目的:调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病原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培养肺炎支原体,统计不同季节、年龄及性别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并分析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对1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咽拭子标本培养,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28.75%,冬季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均低于春季、夏季及秋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夏季及秋季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0~1岁、2~3岁及4~6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1岁、2~3岁及4~6岁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女童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叶性支气管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肺炎支原体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21.88%,其次为螺旋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吉他霉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8.75%、17.50%、15.63%、1.88%及1.2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季节、年龄有一定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进行咽拭子培养和药敏检测,以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对144名处于HBV感染高危状态的医务人员(18~62岁,平均33岁)接种了血源乙型肝炎疫苗(20μg),免疫程序为第0、1和6个月接种疫苗,每次接种前及接种后第9个月采血检测抗-HBs。并对接种者随访2年。作者认为,抗-HBs水平≥5~10IU/1时,对HBV有防御作用,而在第9个月时,抗-HBs水平应达50IU/1以上。免疫后9个月,82.6%(119/144)的人抗-HBs水平≥50IU/1;9%(13/144)的人抗-HBs<50IU/1;8.3%(12/144)的人无应答。对8例低应答者在第9个月时给予第4针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3月在我县小学中调查500名7~14岁儿童,于2010年6月对我县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的7~14岁儿童620名进行调查,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血清标志物lgG抗体,分别统计阳性率和保护率。结果 2010年06月620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血清中IgG阳性率为95.5%,保护率为90.3%,2010年03月调查的500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前)麻疹基础免疫情况:IgG的阳性率92.2%,保护率为70.2%。两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次调查的620名麻疹强化接种儿童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一过性皮疹、腹泻等。除个别高热患者需要对症治疗外,其余1~2d均自愈。结论实施麻疹强化接种后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提高了人群保护率,但我们认为仍有相一部分人群处于低抗体水平,仍有被麻疹病毒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