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炎症型肺癌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对炎症型肺癌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总结经支气管镜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38例炎症型肺癌影像表现。结果本组38例炎症型肺癌影像诊断6例,符合率68.4%,12例首诊误为肺炎,经抗炎后短期复查,支气管镜检查等确诊为本病。结论炎症型肺癌类型特殊、影像学检查误诊率较高,CT薄层扫描、多方位重建等能提高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95/1997间的内镜检查资料.结果3a间共进行内镜检查10035例.检出早期食管癌29例.全部经内镜和病理诊断,其中25例经手术进一步证实.29例中,男16例,女13例,男女之比为1.23:1.年龄范围41岁~87岁.进食噎感2例;进食时胸骨后痛3例;吞咽不畅6例;上腹部不适17例;无任何症状要求作内镜检查1例.内镜诊断:①部位,上段3例,中段18例,下段8例.②镜下形态,隐伏型5例,糜烂型9例,斑块型11例,乳头型4例.③病理,均为鳞癌,其中0期16例,1期13例.④手术25例行食管癌手术,手术后病理诊断同术前,切除淋巴结无1例转移.结论早期食管癌不易发现,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脾结核在临床上并不罕见,但在超声诊断中报导尚少。现将我院从1987年至今在超声诊断中见到的脾结核表现报导如下:1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健康查体者10例,男6例,女4例。我院急症及住院病人5例,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20~48岁。仪器荷兰PieDataMedical-900型,线阵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美国Hp-100型扇扫彩超,探头频率3.5MHZ。2结果粟粒型:用实质内可见弥温性强光点反射,后方无声影,见于粟粒型多脏器结核病人,此型4例。临床表现高热39℃42℃,食欲差,乏力…  相似文献   

4.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内镜诊断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院1991的3月至1995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恶性淋巴瘤的内镜下特点。点镜所见以溃疡型多见,共8例。病灶多为不规则巨大溃疡,呈放射状或地图状,形态各异。息肉样型5例,表现为息肉或结节样隆起。浸润型3例,呈广泛性浅表溃疡。  相似文献   

5.
肿块型胰腺炎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肿块型胰腺炎的CT征象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肿块型胰腺炎的CT资料,采用PQ5000V螺旋CT,平扫及增强,层厚及层距均为10mm。结果:25例中23例肿块位于胰头部,2例位于胰体部。16例肿块密度均匀,增强一致。5例可见钙化;胰管扩张15例,14例轻度,10例不规则扩张,6例穿过肿块;12例合并胆总管炎,5例胆总管内可见结石;肝外胆管扩张18例,15例轻度,12例下端逐渐变细;肾前筋膜增厚10例;胰前脂肪层模糊6例。结论:肿块型胰腺炎具有较可靠的CT征象,CT能对大多数的肿块型胰腺炎作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早期食管癌、贲门癌检出率.方法内镜检出食管癌2148例,其中早期癌104例,占0.48%.镜下分为充血型7例,糜烂型38例,斑块型23例,乳头状型36例.检出贲门癌2197例,其中早期癌81例,占0.37%.镜下分为隐伏型8例,隆起型11例,糜烂型44例,凹陷型18例.早期食管癌镜下均为单癌灶.癌灶分布颈段2例,上段18例,中段58例,下段26例.早期贲门癌发生贲门前侧壁22例,小弯侧壁50例,胃底贲门9例,发病部位与进展期癌相近.早期食管癌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68例,鳞状细胞癌35例,早期贲门癌为腺癌28例,低分化腺癌22例,高分化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3例,管状细胞癌8例,粘液细胞癌13例,乳头状腺癌5例.病理类型与进展期癌相近.结果食管早期癌以青中年组检出率相对较高,镜下分型以乳头状型多见,早期贲门癌以中年级检出率相对提高.镜下分型以糜烂型多见.本组病例早期癌检出率低于文献报道水平与群众缺乏防癌治癌知识有关,症状轻微时不重视诊治,症状明显时已是进展期癌.为提高早期癌检出率,笔者认为:①必须向群众宣传防癌治疗癌知识,使提高对癌瘤的警惕性,及早诊治.②必须重视早期癌的症状,及时检查.③放宽内镜检查的适应证,吞咽时轻微梗阻,食管内疼痛或异物感,胸骨后疼痛、饱胀感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原发恶性淋巴瘤的内镜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胃肠道原发恶性淋巴瘤20例,对其中13例行内镜检查者作了较细致观察与记录。肿瘤形态呈隆起型4例,溃疡型5例,局部浸润型1例,弥漫型3例。内镜确诊率为15.4%,确诊加疑诊率为53.8%。文中重点讨论了本病胃镜、肠镜的表现特点及活检取材的方法,提出了早期诊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方法全部病例为我院近5年问所收治392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非老年(〈60岁)98例,老年(≥60岁)294例,老年临床表现典型者219例,非典型者75例,并着重对非典型患者的资料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老年非典型AMI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归纳为8个亚型,分别是:(1)无痛型26例(34.6%),(2)异位痛型22例(29.3%),(3)心衰型6例(8.0%),(4)心律失常型5例(6.6%),(5)中枢型5例(6.6%),(6)周围型4例(5.3%),(7)肺型4例(5.3%),(8)腹型3例(4.0%);本组病例误(漏)诊情况:非老年病例门(急)诊正确诊断率100%,老年典型病例,误(漏)诊9例(4.1%),老年非典型病例,误(漏)诊13例(17.3%);预后:非老年组全部临床治愈出院,老年典型组死亡16例(7.3%),老年非典型组死亡12例(16.0%)。结论充分认识老年AMI患者中的不典型表现,只有将临床表现、ECG演变、心肌酶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才能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弥漫浸润型胃癌的内镜诊断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弥漫浸润型胃癌的内镜诊断探讨郭进华张正坤本文总结了我院15年间共29675例胃镜检查资料,共检出各型胃癌2947例,其中弥漫浸润型胃癌149例。占检出胃癌的5.06%,现总结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149例中男68例,女81例,男女之比为0.84...  相似文献   

10.
早期高位胃癌容易漏诊误诊,延误治疗,作者报告26例早期高位胃癌的内镜资料,对其诊断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近5年经内镜、活组织检查、上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及手术病理确诊26例早期高位胃癌,男性23例,女性3例,男女之比为7:1.6。年龄25~76岁,平均56岁。2.内镜检查:病灶位于胃底小弯10例,占38.5%;前壁3例,占11.5%;后壁2例,占7.7%;底体交界处3例,占11.5%;贲门口8例,占30.8%。病灶类型:按日本内镜学会早期胃癌分型标准分型,Ⅰ型与Ⅱa型14例,占5…  相似文献   

11.
经内镜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美蓝染色对胃良恶性病变的定性及判定癌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将0.3%美蓝用喷洒管经内镜直接在病变处喷洒染色。结果:53例中Ⅰ型6例,Ⅱa型6例,Ⅲa+Ⅱc型4例,Ⅱc型4例,Ⅱc型6例,Ⅲ型19例,Ⅱc+Ⅲ型12例;粘膜内癌24例,粘膜下癌29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肾移植后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7例肾移植后结核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5例,女2例,年龄21-53岁,肾移植后距结核病的发病时间为6个月-7年。结核中毒症状6例。X线胸片改变:双肺上野云絮状阴影、密度不均4例,双肺粟粒状改变1例。腹部CT移植肾脓肿样改变1例。细菌学检查:痰抗酸杆菌阳性5例,胸腔积液离心沉淀直涂阳性1例,其中1例痰抗酸杆菌培养阳性,菌型为人型。PPD皮试阳性5例,抗结核抗体阳性4例。治疗包括继续抗排斥反应治疗及抗结核化疗。方案为3HRZ/6HR,对1例肾移植后失功能合并Ⅱ型肺结核及结脑患者,加大激素,加用链霉素,每周2次血液透析,6例患者治愈,1例切除移植肾后切口1年不愈合。结论只要肾功能正常,HRZ抗结核有效,即使发生移植后失功能,或切除移植肾并血液透析,可加用链霉素,疗效良好,为再次肾移植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3.
成人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74年~1993年间,我院手术治疗22例(男14例,女8例)成人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年龄11~62岁,其中纵隔支气管囊肿13例(59.1%),肺内支气管囊肿9例(40.9%)。20例(91%)囊肿症状包括:反复肺部感染、囊肿感染和食道压迫所致的吞咽困难。纵隔型以胸痛、胸闷为主要,而肺内型以肺部感染和胸痛为主。胸片示90.9%的囊肿为单房、圆形,偶有不规则形、多房、气液平和囊壁钙化。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最佳方法,纵隔型100%行囊肿摘除术,肺内型77.8%行肺叶切除术。我们认为手术可明确诊断,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检测65KD热休克蛋白抗体对Ⅰ型糖尿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卡介苗(BCG)65KD热休克蛋白作为抗原,ELISA法检测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64KD抗体。对30例Ⅰ型糖尿病、30例Ⅱ型糖尿病、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8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的患者及44例健康人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4KD抗体在Ⅰ型糖尿病中的检出率为83.3%,在Ⅱ型糖尿病中的检出率为13.3%,在SLE及甲亢中均为阴性,健康人仅1例阳性。此方法的批内变异系数为4.57%~8.62%,批间变异系数为5.57%~12.7%。诊断特异性为94.6%,诊断敏感性为83.3%,诊断指数为177.9%。  相似文献   

15.
骨髓结核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骨髓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1997年2410例行骨髓活组织检查(活检)病例中诊断为骨髓结核的11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高热、乏力、消瘦、贫血11例,腹胀、腹痛4例,腹水3例,肝脾肿大5例。11例均无骨关节的局部症状与体征。痰涂片抗酸杆菌均阴性,肝功能受损9例,检查的6例血沉均升高,为30~168mm/1h。胸片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4例,7例胸片未见结核病变。病理检查11例发现结核性肉芽肿,6例发现干酪样坏死,3例肉芽肿组织抗酸染色查到抗酸杆菌。10例除有骨髓结核外,尚伴有一种或多种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8例经联合抗结核化疗好转出院,3例死亡。结论骨髓结核是血行播散型结核在骨髓的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长期高热待诊的病例,应考虑血行播散型结核的可能,除了寻找常见的肺部病变外,必要时可考虑行骨髓活检。骨髓结核一经诊断,应立即行联合抗结核化疗  相似文献   

16.
BorrmannⅣ型胃癌超声内镜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对BorrmannⅣ型胃癌的诊断效果。材科与方法:138例胃癌病例术前均经内镜和病理活检检查。其中36例胃镜疑为BorrmannⅣ型胃癌的病例术前同时做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外科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胃镜检出的138例胃癌中,BorrmannI型、Ⅰ型、Ⅱ型和Ⅲ型胃癌内镜活检多能明确诊断,第1次活检确诊率达88.5%以上。再次内镜活检取材,97.4%以上的病例能确诊。36例内镜可疑为BorrmannⅣ型胃癌首次活检14例(38.9%)为粘膜炎症反应,未见癌瘤细胞。虽经再次活检,仍有12例(33.3%)未能获得明确诊断。该型胃癌在EUS下声像图常有特征性的变化.表现为大部分或全胃壁弥漫性全层增厚,粘膜下层尤明显.回声减弱。增厚的胃壁并无明显结构紊乱.其层次尚可辨认。根据这一特征.36例内镜疑诊为该型的胃癌病变均行EUS检查.均作出了正确的诊断.确诊率达100%.结论:EUS能显示BorrmannⅣ型胃癌特征性的变化.用于该型胃癌的诊断,优于内镜及活检检查。  相似文献   

17.
1985~1996年我院共收治永存动脉干患者26例。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4例,Ⅳ型10例。重点应用超声心动图胸骨左缘锁骨下主动脉纵切面、剑突下主动脉长轴、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及不规则切面显示动脉总干及与肺动脉之间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对诊断永存动脉干及分型有确切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37例早期周围型肺癌(f≤3.0cm)的CT资料,以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方法37例肺癌病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临床观察证实f≤3.0cm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完整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7例周围型肺癌的主要CT表现:全部为f≤3.0em的孤立性结节,29例有分叶征;23例有毛刺征;19例有胸膜凹陷征;14例有血管集束征;6例有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2例有砂粒样钙化。结论平扫基础上进行增强靶扫描及薄层增强扫描能更好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形态、边缘,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放大内镜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正常胃黏膜及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放大内镜表现,探讨放大内镜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66例患者接受电子放大胃镜检查,观察胃体黏膜毛细血管网、胃小凹及集合小静脉,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及进行Hp检测。结果:66例患者中Hp阳性者为36例,阴性者为30例。Hp阳性者中正常胃黏膜者2例,炎症者34例;Hp阴性者中,正常胃黏膜者28例,炎症者2例。Hp阳性者中,Z0型(见集合小静脉、网状真性毛细血管及针眼样的胃小凹)3例,Z1型(集合小静脉消失,毛细血管网正常或失去正常形态,胃小凹可见)8例,Z2型(集合小静脉及真性毛细血管网皆消失,扩张的胃小凹及沟回发白)15例,Z3型(扩张的胃小凹周围发红)10例;Hp阴性者中,Z0为27例,Z1为1例,Z2为2例,Z3为0例。结论:电子放大胃镜下观察到的胃体黏膜集合小静脉、毛细血管网、胃小凹是正常胃黏膜的特征,而它们的消失与变化是Hp相关性胃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结合免疫学检查诊断脑型血吸虫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治疗证实的24例脑型血吸虫病的资料,均经CT和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其中,18例有脑脊液IHA(CSF IHA)及脑脊液ELISA(CSF ELISA)资料。结果21例通过CT与免疫学检查获得明确诊断,1例不能完全排除脑肿瘤通过术后病理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2例高度怀疑脑型血吸虫病通过吡喹酮诊断性治疗证实。结论CT结合IHA、ELISA及脑脊液免疫学检查诊断脑型血吸虫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血清免疫学检查方法更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