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种三维折射初至静校正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折射初至静校正新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把观测面划分成许多CMP面元,在每一个面元内,根据折射旅行时方程求出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②通过对相邻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进行双线性插值,获得各个炮点和接收点处的低频延迟时间,并把这些低频延迟时间换算成长波长静校正量;③从初至旅行时中减去相应的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时间,获得高频剩余折射旅行时,再把剩余旅行时分解成炮点和接收点的短波长静校正量;④把求出的各炮点和接收点的长波长和短波长静校正量相加,就得到各炮点和接收点上的总静校正量。该方法在沙漠地区的三维静校正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共接收面元的三维折射旅行时反演方法。将工区划分成若干个接收面元,并设每个接收面元内高速层速度不变。先根据折射时距曲线瞬时斜率计算各个接收面元的高速层速度。对于一个接收面元,把各炮点与该接收面元有关的炮检距和折射旅行时数据按方位角划分成共方位角道集,分别将各共方位角道集数据转换成相对于均值的相对坐标数据,再对该接收面元的所有相对坐标数据进行直线拟合,将拟合直线斜率的倒数作为该接收面元内的高速层速度。求出各个接收面元的折射速度后,根据折射旅行时方程得到各对炮点和接收点的延迟时间之和,构成所有炮点和接收点延迟时间满足的线性方程组,在平滑约束下用最小平方QR分解(LSQR)算法解该方程,获得各炮点和接收点的延迟时间。用该方法对新疆A区山前带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长波长静校正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最短路径射线追踪为基础,受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的启发,本文推导了抛物旅行时插值射线追踪公式,提出了基于抛物旅行时插值的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方法。其关键在于对某一计算节点不但利用Dijkstra算法计算旅行时,而且利用已知旅行时的节点形成的插值段进行抛物旅行时插值(PTI),并将两部分得到的最小旅行时作为该计算节点的最终时间,射线路径追踪利用抛物旅行时插值从接收点到炮点反向追踪。模型试算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一种偏移共炮点道地震资料的方法,它利用程函方程的差分解法求出空间任一点到所有的炮点和接收点处的地震旅行时和射线路径,然后根据斯奈尔定律找出所有的满足反射规律的炮检对,根据其相应道上成像处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叠加来实现地震资料的叠前深度偏移。该方法适应于介质速度的纵向及横向变化。  相似文献   

5.
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相关统计可计算出适当的风化层静校正。由于风化层的变化,爆炸深度的改变,甚至反道而引起的个别道的时间跳动,在噪音、倾角和不正确的动校正下可以被确定出来而加以校正。四套独立的统计,其中共炮点者两个时窗的,共接收点者两个时窗的(时窗指相关分析时采用的波组长度,本文的两个时窗指的是浅层和深层两段相关--译者),用来确定炮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确定炮点静校正时,将同一接收点不同炮点的一对记录道互相关。相关同炮点不同接收点的一对记录道以确定接收点的静校正。统计观察这两套函数得到另两套函数,以供进一步分析。去除偏离平均值较大者,余下的函数按炮点和接收点次序分组相加,所得峰值产生两套静校正差值。求出这一差值的累计总和,减去总和中包含的低波数(地下倾角影响)部分,得到炮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的剩余值。  相似文献   

6.
《石油物探》1972,11(3):38-49
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相关统计可计算出适当的风化层静校正。由于风化层的变化,爆炸深度的改变,甚至反道而引起的个别道的时间跳动,在噪音、倾角和不正确的动校正下可以被确定出来而加以校正。四套独立的统计,其中共炮点者两个时窗的,共接收点者两个时窗的(时窗指相关分析时采用的波组长度,本文的两个时窗指的是浅层和深层两段相关—译者),用来确定炮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确定炮点静校正时,将同一接收点不同炮点的一对记录道互相关。相关同炮点不同接收点的一对记录道以确定接收点的静校正。统计观察这两套函数得到另两套函数,以供进一步分析。去除偏离乎均值较大者,余下的函数按炮和接收点次序分组相加,所得峰值产生两套静校正差值。求出这一差值的累计总和,减去总和中包含的低波数(地下倾角影响)部分,得到炮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的剩余值。  相似文献   

7.
P-SV转换波共接收点叠加道集相关算法在构造较复杂时不能正确计算静校量,专家学者根据纵波共接收点叠加道集构造对转换波静校正量进行了改正,但不能准确对比纵、横波叠加剖面.转换波多域迭代的方法可以不使用纵波资料解决构造量,具体做法是:①采用共接收点叠加道集相关算法计算检波点静校正量;②生成共炮点叠加剖面,并在叠加剖面上选择与共检波点叠加道集对应的层位;③利用共炮点叠加剖面上的层位对共接收点道集相关求取的静校正量进行构造改正;④重复②、③步骤到共炮点叠加能量不增加时为止.应用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实测井间反射高分辨率成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于井间地震资料波场的复杂性,现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利用初至波的旅行时数据来进行井间层析成像。本文将VSP资料处理技术应用于井间地震资料之中,对两个共炮点道集和两上共接收点道集的上下行反射波作了井间成像,获得了十分理想的高分辨率成像剖面。  相似文献   

9.
在城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时,如果设计的激发点离建筑物较近,无论采用炸药震源还是可控震源,都会对建筑物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观测系统中设计的部分激发点(炮点)位置和实际施工中采用的位置往往有偏差,从而给地震数据处理带来许多麻烦。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东部地区近地表速度相对较稳定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大炮初至时距曲线区域综合量板进行炮点偏移校正的方法,即把若干个正常炮检点(炮点和检波点坐标位置与施工作业班报记录相吻合)的初至波旅行时绘制成炮检距一初至波旅行时区域综合量板,利用量板中的初至波旅行时和炮检距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寻找炮点偏移的真实位置,从而达到炮点偏移校正的目的。实际地震数据处理效果证明,该方法能一次性且较准确地完成所有炮点偏移校正,对我国东部地区陆上地震勘探炮点偏移校正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简单地说,3D对称采样的标准是:1)炮点间隔位置=接收点间隔位置;2)炮线间隔=接收线间隔;3)最大纵测线炮检距=最大横测线炮检距;4)炮点和接收点的中心排列数据采集;5)所需的炮点组合和检波器组合相等。 把这些标准应用于正交观测系统中可得到(a)正方形形状的十字排列;(b)共接收点道集与共炮点道集相似;(c)横测线方向的地震特征与纵测线方向上的相同。  相似文献   

11.
约束加权克希霍夫法VSP资料反射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给出一种VSP资料共炮点道集地震资料反射成像的方法,它是由一种通过射线追踪求格林函数的方法,示出各成像点到各炮点和检波点的射线旅行时,射线振幅和射线路径,然后根据Snell定律找出满足反射定律的炮检对,利用约束加权克希霍夫法进行成像。本方法适应速度的纵向和横向变化,它优于简单的VSP-CDP资料转换成像方法,通过模型和实际资料的成像应用表明,此法不仅成像精度高,而且有利于改善剖面的频率特性。  相似文献   

12.
成像空间采样的不连续性会造成目的层偏移振幅的不-致,采样的不均匀性还导致偏移噪声。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的主要目的即是削弱这种振幅不-致和偏移噪声。基于塔里木盆地WN区块选用的12L4S320T观测系统,本文定量分析、对比了目的层埋深、目的层倾角、接收线数、线距、点距、观测方式及其他因素对偏移振幅和偏移噪声的影响:①地震道所处子区位置的不同其偏移成像效果存在较大差别;②较浅或大倾角目的层的振幅衰减和偏移噪声更明显;③宽方位采集仅在复杂构造区或存在各向异性时才具有成像优势;④减小炮线(点)距比减小接收线(点)距对成像效果改善显著;⑤正交、斜交、砖墙等三种观测方式在相同采集参数时成像效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是后续处理、解释的基础和保障,其影响因素较多,其中炮点位置偏移是重要一项。在地震数据现场采集过程中,由于地形及人员疏忽等原因,易导致炮点实际施工位置偏离当初设计,对后续动校正、同相叠加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连续产生废炮等现场施工事故。通过深入探讨最小炮检距道性质,提出一种实时检测炮点位置偏移及校正方法,通过对比由理论初至确定的与由实际初至、道集能量确定的最小炮检距道的一致性,快速检测、判定炮点位置是否偏移,并根据计算的偏移量,自动进行校正。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快速监控炮点偏移,完全满足现今高效地震采集条件下现场实时监控采集质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复杂地表区偏移基准面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作偏移处理时,一般要求偏移基准面是水平的,且偏移的零点应在激发和接收的地表。在高差较大的复杂地表区,很难同时满足这些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近地表斜面或圆滑曲面为偏移参考面的处理方法。然后在资料解释时再进行基准面转换,把以近地表斜面为参考面的资料转换为以某一水平面为基准面的资料。该方法简单方便,避免了地表与基准面的高差过大而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15.
Tau-P变换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层状介质的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经τ-p变换后,直达波变成了一个能量团,反射波变成了椭圆,其交会处既是折射波的能量团,也是下一层在无穷处的反射。这样τ-p变换后就把反射波、折射波有机地联系起来,原来作为干扰处理的噪音(折射波等)就变为有用的信息。由于p是水平视慢度,因此纵,横波在τ-p域上有明显的差异。文中按照精确的时距曲线公式建立了具有多个反射层的共炮点理论记录,包括直达波、浅层折射波,各层的反射波及折射波。文中给出了一些消除线性干扰的实例,并就消除变换中的混叠现象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刘世常,李闽"确定水驱气藏废弃压力与可采储量的简便方法"文献中将物质平衡方程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做出虚拟曲线确定废弃压力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根据物质平衡方程分别以废弃压力为自变量做出一元一次方程y1和以可采储量为自变量做出一元一次方程y2,在水驱气藏压降曲线上绘制出y1和y2,两条曲线y1,y2的交点即废弃压力点。废弃压力和可采储量是地面工程和气田开发设计的重要指标,废弃压力越低,可采储量越大,气藏最终的采收率越高,因此确定地层废弃压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A new method is presented here for predicting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from the compositional and tex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s. The method employs fuzzy modelling which is a linguistic paradigm based on fuzzy logic, rooted in the theory of fuzzy sets. The essentials of fuzzy modelling are explained using an example in whic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values of a sandstone are predicted from five compositional and textural attributes. Fuzzy modelling can be accomplished in five steps:
  • (i) 

    Identification of input and output variables. In this paper, the inputs are five compositional and textural parameters, namely: relative amounts of ductile grains, rigid grains and detrital matrix, to gether with grain size, and the Trask sorting coefficient. The output is either porosity or permeability.

  • (ii) 

    Fuzzy clustering of output values.

  • (iii) 

    Formation of membership grades of input data.

  • (iv) 

    Generation of fuzzy rules; and

  • (v) 

    Prediction via fuzzy inference.


Compared to statistical modelling (i. 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fuzzy modelling is not only assumption-free but is also tolerant of outliers. Fuzzy modelling is capable of making both linguistic and numeric predictions based on qualitative knowledge and/ or quantitative data. Thus, fuzzy modelling is not only appropriate for the problem discussed here, but is also desirable for many geological problems characterized by non-numerical knowledge and imprecise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8.
火成岩遮挡油藏特征及滚动勘探开发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火成岩在东部第三系地层中较为发育,对应的火成岩油藏具有“小而肥”的特征,已成为目前老区滚动勘探与开发挖潜的一种重要类型,尤其是火成岩遮挡类型油藏,但由于其空间分布与成藏特征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高效的滚动勘探开发技术是其成功的关键.以火成岩遮挡油藏模型及其对应的地震T0模型与地震解释模型的建立为基础,研究总结了火成岩遮挡类油藏的典型特征.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于高81块火成岩遮挡油藏的勘探与开发,取得了初期的勘探、1998年的滚动开发、2000年的油藏精细描述有突破,实现了该块原油生产能力的提高.高81块的勘探与开发程序及研究方法对东部老油区、尤其是“小而肥”的火成岩遮挡类型油藏的进一步提高滚动勘探开发水平具有现实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显微组分荧光机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并引入能带理论,从分子统计学角度,提出了显微组分的荧光机理。指出分子游离相内生荧团与生荧团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及生荧团与大分子网络相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决定了显微组分的荧光性质;显微组分荧光变异机理则受3个因素的制约,即温度效应,光氧化效应及“游离”效应。进而从显微组分荧光机理出发,对吐哈盆地煤成烃显微组分生油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基质镜质体、木栓质体和角质体是吐哈盆地煤成烃主要贡献组分  相似文献   

20.
聚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浊点 (Tp)是聚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综述了影响浊点的因素。添加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可溶性有机物可以提高浊点 ,添加电解质和不溶性有机物使浊点降低 ,两性表面活性剂对浊点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