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艾灸关元穴可以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局部效应、靶器官效应、全身性效应三方面。艾灸关元穴生物学效应,因不同施灸参数及施灸对象机体状态产生差异,且呈现穴位特异性。应加强艾灸关元穴生物学效应局部效应研究,明确艾灸关元穴穴位特异性,以及生物学效应与施灸参数及施灸对象机体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条温和灸的灸感与施灸距离的关系,为临床施灸时的适当灸距提供参考。方法:校园招募18~35岁健康志愿者16名,在手三里、足三里、肾俞、天枢穴分别施行艾条温和灸,记录施灸距离分别为5 cm、4 cm、3 cm和2 cm时的灸感出现情况及频数分布,运用温和灸量表统计灸感得分。结果:温和灸的灸感以温热感为主,灼痛感及酸胀感随距离减少而增加;随着施灸距离的减小,同一穴位温和灸评分相应增加;施灸距离为3 cm时的温热感评分为5.5~6.5分,人体感受最为舒适。结论:艾条温和灸施灸距离为3 cm时的灸感最舒适。  相似文献   

3.
方法:以医学院男生31名(足球运动员20名、田径4名、网球4名、橄榄球3名)为对象。施灸在训练前、中、后、就寝前等进行,根据需要配合手法或辅助疗法等,并指导运动员给自己施灸。主要施灸部位为颈肩部、手足以及小腿的反应点。步骤为:触诊及问诊;施灸(每个反应点1壮);根据状态选用施灸部位贴胶布、冰敷等;运动疗法。通过以上治疗调整神经肌肉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灸法种类繁多,其疗效受诸多因素影响,临床特定的艾灸操作常涉及施灸的先后顺序,提示灸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本文试从施灸方向与循经感传、施灸方向与迎随补泻及相关现代文献方面探讨和论述,提示施灸方向可能是影响艾灸临床疗效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以期能够使灸法更加完善,提高艾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巍  张洁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3):195-197
透灸法是指通过艾灸使灸感透达深部组织的施灸方法。灸感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随灸量的增加由线状逐渐加宽呈带状,从施灸的部位向机体深部或施灸的远端传导,当达到一定的灸量时,又从深部或远端逐渐退回施灸部位,施灸部位出现温热感:在施灸的过程中,局部出现肌肉的跳动、明动,或局部有舒适感、痛感、沉重感、痒感、红斑,甚至全身汗出等。最后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每次施灸一般需要50min。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神阙、关元等传统保健穴上施用药饼灸,观察在不同性别健康人群中红细胞数量及红细胞CD58表达的变化。方法:将以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为主方的药物制成药饼置于观察对象神阙、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施灸3壮,隔日1次,共灸10次。在施灸前、后分别进行红细胞检查,流式细胞仪测定红细胞表面CD58分子的阳性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结果:施灸前后男子组、女子组红细胞量出现相同变化,两组施灸前、后红细胞差值比较出现显著差异(P<0.05)。与施灸前相比,男子组、女子组红细胞CD58分子的阳性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施灸前(P<0.01),其中,红细胞CD58荧光强度的变化尤为突出;男子组与女子组间比较施灸前后均无差异。结论:隔药饼灸可明显促进红细胞CD58分子表达,在表达数量上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涌泉灸箱的设计制作及用它施灸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消肿作用。方法:设计并制作出专用于涌泉穴施灸的灸箱,选择下肢骨折患者284例,采用涌泉灸箱艾灸其涌泉穴位,对施灸后的消肿效果作出评价。结果:284例患者施灸前下肢肿胀发生率为99.3%、肿胀程度以Ⅱ度为主(占72.5%),施灸后下肢肿胀发生率为17.3%、无肿胀者达235例(占82.7%),施灸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通过涌泉灸箱艾灸涌泉穴位,能显著降低下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发生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起到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洪亚群  唐克乐 《光明中医》2016,(17):2470-2471
三伏灸,属于"天灸"的一种,是传统中医学中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临床上通过在三伏天对病人进行相应穴位的中药贴敷等手段使三伏灸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和防病保健的效果。现主要从三伏灸疗法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施灸时间、施灸部位、施灸药物、施灸范围)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希望对三伏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影响艾灸温度的因素众多,本文综述了不同施灸方法、不同灸量、不同灸材、不同灸距四个因素对艾灸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艾灸温度变化与灸效之间的关系。总结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艾灸温度变化影响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施灸方法、不同灸量对不同层次的皮肤组织温度均有不同影响,不同施灸方法的刺激形式差别较大;艾灸温度与疗效相关,但并非艾灸温度越高,产生的灸疗效应越显著。本次综述为临床艾灸选择最合适的施灸条件及艾灸起效机理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葛洪是东晋著名医学家,其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为中医学历史上急症治法及灸法的代表性著作,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急症灸法施灸原则、施灸部位、灸法操作等。在急症灸法原则上,其强调辨证施灸与因序施灸相结合,同时强调适度灸量。在急症施灸部位上,则是重视灸位、病位、奇穴与经穴的选择,繁简并举,只为增加灸法在急症中的实用性与传承性。在急症灸法操作上,葛洪在继承古代医家直接灸的衣钵上,创造性地运用隔物灸对急症进行治疗,扩大了中医急症的治疗范围及治疗手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类经图翼》的灸法特点作了浅述。书中总结了灸法的要则、罗列了禁灸腧穴、汇集了诸多灸法验方。其灸法内容丰富,就施灸方法而言,有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一般炷如麦粒,其包括化脓灸,或在病变局部直接施灸;间接灸包括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隔癞虾蟆灸等灸法,用于多种病证治疗。就施灸时机而言,临床宜根据疾病进程、时机而实施灸治。在灸治壮数上强调临证变通。另可根据灸后反应来识别患者病情深浅,判断灸治预后。《类经图翼》对明代以前艾灸疗法的整理、总结和运用,对于后世灸法的继承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灸法量学要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丽娜  孙曌 《光明中医》2009,24(8):1504-1506
国家级规范教材<针灸学>在刺灸法总论提出灸法的量学要素,笔者认为其阐述内容尚不能充分的反映目前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故根据笔者对其认识,进一步阐述了其包含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并且提出灸法的量学要素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针灸学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灸法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灸法作用机理研究已成为针灸医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该文在总结前期灸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灸法下一步深入研究进行了思考和展望,认为亟需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阐明灸法的内源性调节机制,揭示艾灸得气、灸温、灸材等因素的作用特点、规律和机制,明确艾灸热、光、烟与灸效的关系,并确证艾灸与针刺作用的异同,以推动灸法研究新一轮的发展和创新;并展望灸法在“治未病”及防治疾病中的作用与贡献。  相似文献   

14.
雀啄灸作为艾条悬起灸的一种临床操作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学术界展开了诸多雀啄灸方面的研究工作,探索了雀啄灸临床作用机制,扩展了雀啄灸的临床适应证。但是对于雀啄灸的源流发展,略显关注不足。文章通过文献的梳理,雀啄灸可能是于上世纪50年代由朱琏提出,分析当时前后学术背景,认为雀啄灸的出现其可能和温灸器灸、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雀啄术针法以及针灸补泻原理存在较为紧密联系。早年的雀啄灸被认定为艾灸的泻法,主要起兴奋的作用。早年的临床适应证主要是小儿疾病、晕厥、关节疼、腹痛、腹泻、胎位不正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临床适应证越来越广。结合雀啄灸本身的操作特点,开发类似的刺激仪器以代替临床人工操作,更有利于雀啄灸法在临床的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69-671
任脉灸疗法是指在腹部任脉段进行隔姜、隔药物灸的一种灸疗方法。该法集任脉、隔姜及隔药物灸作用于一体,通过任脉的疏通经络、隔姜灸的温通、药物的纠偏三重作用全面广泛地作用于人体,最终达到调和阴阳、未病先防、既病调体的目的。从任脉灸疗法的理论渊源、操作步骤、临床作用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针灸医学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宁  王丹琳  王成伟  吴滨 《中国针灸》2007,27(7):529-532
通过对目前针灸医学临床循证试验文献研究,在充分剖析目前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不足原因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临床研究实践体会,分析针灸医学临床试验的特色,提出未来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要积极寻找新的研究方法,既要强调坚持循证医学研究,又要注意保留针灸医学自身特色,积累经验,逐渐建立和完善符合针灸医学临床特色的研究方法评估体系,提高针灸医学地位,发展针灸医学。  相似文献   

17.
论述灸量的构成,提出有效灸量是一个阈值范围,认为有效灸量受到患者功能状态和不同艾灸方法的影响,指出在建立常规灸量的规范基础上,还需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施灸部位、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患者对灸法敏感程度等因素来变通灸量。临床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技巧来改变灸法的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以达到适宜的灸量。  相似文献   

18.
膝骨关节炎(KOA)是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为特征的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男女均可发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KOA的研究进入白热化,并取得较大进展,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和针灸推拿3大类为主。其中灸法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更成为现如今的研究热点之一。灸法有很多种,对于KOA的治疗研究较多的方法有化脓灸、悬灸、热敏灸、隔物灸、温针灸、灸法结合其他疗法等。对近年来灸法治疗KOA的现状进行简要的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针灸资生经》以灸法的载述独见其长。就该书的灸法特点作了浅述。书中言及用灸法治疗的病证较广;对腧穴宜针宜灸、宜灸不宜针、宜少灸及禁灸穴都作了记述;所列病证灸方用穴精简,大部分灸方只取一穴施灸;重视压痛穴的应用,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提倡"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施灸原则;重视灸感,对灸感现象有详尽的描述;灸疗法众多,灸药并用的论述也较多;临证时根据患者身体强弱、年龄、部位、病情选择艾炷大小和艾灸壮数,控制灸量;阴虚燥盛之证及孕妇、产后应当慎灸;该书作者认为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本,并注重预防。该书对灸法的收录和运用广博,而且实用,对后世针灸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Cui JM  Ma SX  Jin ZH  Dong LH 《中国针灸》2011,31(10):898-900
目的:观察艾灸三阴交穴对初产妇分娩时的作用效应.方法:60例初产妇分为艾灸三阴交组、艾灸非穴组和空白组,当产妇宫口直径开大至2~3 cm进入宫缩活跃期进入待产室后开始施灸,艾灸三阴交组患者在三阴交穴施灸,艾灸非穴组患者选孔最穴上2寸向桡侧旁开1寸处施灸,均灸30 min.空白组不做艾灸干预.分娩结束后比较3组产妇第1、第2、第3产程时间及产后2h出血量.结果:艾灸三阴交组第1产程活跃期持续时间与艾灸非穴组和空白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P<0.01);艾灸三阴交组第2产程持续时间与艾灸非穴组和空白组相比,亦明显缩短(均P<0.05);艾灸三阴交组的产后2h出血量低于其他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三阴交穴可以显著缩短第1产程活跃期及第2产程的持续时间,并能明显减少产后2h出血量,提高阴道分娩的安全性.艾灸非穴组的疗效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