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起,整个地球村的人们开始为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而如此担忧。也不知从何时起,低碳这一名词开始热门流行,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地球人共有的关键词。浪漫之都,时尚大连,作为中国环境友好城市  相似文献   

2.
《百年建筑》2005,(12):8-13
城市功能应该是混合的.居住、商业、购物以及公园等等功能都应该混合布置。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应该是从容而有效率的生活,清晨人们慵懒地从床上爬起,早餐之后可以从容地步行去上班;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可以轻松地穿过城市中的绿地和公园回家.或在附近的商场里购物,孩子们也可以在路边的公园里玩耍。  相似文献   

3.
《建筑》2015,(22)
<正>2015年10月22日"绿色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嘉宾对绿色建筑与城市发展都给出了各自的观点。绿色不仅仅是思潮和理念,可能以后会成为一项国策。中国建筑两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表示"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但是满足不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欲望。"赵元超认为"绿色理念的态度应该是动态的",可  相似文献   

4.
城市秀     
正当今世界,网络发达,貌似任何事情足不出户都能够在房间中通过网络解决。人们的生活在各自的房间里独自精彩。然而城市生活的精彩之处正是多元化的混合,实体商业在解决物质供给的基础上,更应该释放城市生活的精彩。它将是吸引人群、打破阻断,成为城市生活的展示场所,而每个人是消费者也是城市的演出者。针对传统商业仍然将人们活动吸纳到一个封闭实体的做法,本次方案概念提出了"城  相似文献   

5.
<正>正如鸟儿是飞的,人类就是要行走的。哥伦比亚波哥大的前任市长恩里克·佩纳罗萨曾表示:"上帝把我们造成了行走的动物——人。因为鱼要游泳、鸟要飞翔、鹿要跑,而我们需要行走,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开心。"如果说城市是为人们更好地生活而服务,那么经过规划设计的城市就应该更适宜人类的行走。在全球慢行交通复兴之际,大都市的步行及  相似文献   

6.
《中国建设信息》2007,(3):20-20
今年4月22日是第37个世界"地球日"。跟以前一样,世界各地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主要以宣传为主。一些人有组织地走进公共场所,利用标语、展板、签名等形式,希望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有些地方组织了演出活动,企图借此增强人们的保护自然的观念。许多人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看看他们打出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口号和标语,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像"善待地球"、"保护地球"这样的说法到处可见。这就给人一种感觉我们节约资源也好,保护环境也罢,都是为了地球。那是不是地球应该谢谢我们呢?显然不是。地球是个没有生命力的星球,它是个死的东西。无论它的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不管是肥沃还是贫瘠,不管是一片生机还是死气沉沉,它永远是地球。也就是说,存在与否,存在状态如何,对地球本身和整个宇宙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人类不过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而已,所谓的"善待地球"、"保护地球"不过是自作多情、一相情愿。  相似文献   

7.
<正>在凯迪思,我们相信正如生命中的一切,平衡是关键。当我们谈论可持续性时,很多人都认为它仅仅指环境问题。但我们的定义要广泛得多,它包含三大支柱:保护地球、人和利益。我们相信一座可持续的城市会平衡居民的直接需求,又不损害未来的需要。城市是围绕居民运转的,而可持续性终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居民的需求范围很广,包括  相似文献   

8.
王心邑  赵若焱 《华中建筑》2004,22(4):111-114
在传统文化、地方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历史街区几乎成为一种时尚时,真正值得保护的生活和文化反而被忽略了,“保”下来物质的躯壳在现代城市里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我们以绍兴鲁迅故里保护规划为例,试图重新思考保护的内涵,并从城市、人本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新时代下对待历史街区的态度,寻找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路。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中国也有7亿多人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学习。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一代代人在这里生活工作,创造了经济繁荣、科技文明和人文精神,留下了一条条古街老巷,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历史典故、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但城市也有其发展规律,在繁荣兴旺的同时,也有起伏衰落的苦恼。如何传承城市的文脉,保护城市的个性,延续城市的发展,创造或再生一个集约发展、精明增长、  相似文献   

10.
<正>既然地球母亲赐予了人们可以为生的食物,同时也赐予了人们可以自然居住的房子!房子的原材料可持续生长,房子的高度长到100米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做到,但在中国要实现木建筑全产业链都能和谐永续发展,就需要在观念的转变和生产消费的组织模式进行创新。一、人们为什么要生活在雾霾里?!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对ICOMOS所推动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指导性原则、方法、技术以及有关宪章和公约进行概要介绍之前,首先阐述了历史城市保护和复兴应该重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增进城市社会发展的稳定和均衡,确保经济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同时要促进"人类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 在城市中有一块湿地更是非常难得。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湿地资源受到较大的破坏,城市湿地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如湖南的洞庭湖,解放初期号称"八百里洞庭",现在只剩下不到四百里水面。人类生存和生活污染了部分水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保护"城市之肾"--湿地,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7)
城市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城市改造与扩容,不应以牺牲历史建筑为代价,而应高度重视与保护历史建筑。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妥善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才能"走出去",与各种文化比肩、平等交流并长久立于荣耀之地。  相似文献   

14.
王江波  张克丹 《建筑》2020,(14):71-72
正1引言我们的城市建设,强调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强调要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特色。而保护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就必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认识深化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人们有时想摆脱旧的传统、抹去旧的烙印,创造新  相似文献   

15.
国际快讯     
意大利水泥集团"透明水泥"将亮相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为世界各城市搭建交流平台。堪称一次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一曲创新和融合的交响乐;一场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意大利政府的展馆以"人类城市"为主题,它是一个城市的模式,结合了城市重建与历史保护、以及保持领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与未来     
我对城市满怀热情.城市是文化和经济的助推器.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形态就是复合的、高度连接的、精心设计的、环境友好的,集生活、工作和休闲为一体的城市.在这里,贫富人群并肩共存,而不是栖居在不同的社区里.城市是人类的首个,也是最重要的汇聚地——亲朋好友或萍水相逢的人们在此以物换物,交流思想.公民精神、文明社会和民主责任的理念都来源于城市. 人群的聚居使得精彩的剧情经常在灵活的空间里上演.设计优良的建筑和公共空间鼓励社会包容性,并为用户平添乐趣.好的建筑要创造"有容乃大"的社会环境.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是探究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否为城市注入了无限活力.每个个体都有获得设计精良的公共空间的权利——这应该被纳入人权宪章.  相似文献   

17.
西安和南京是两座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们的老城部分都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双重任务。本文对两座城市老城部分的保护与更新历程、目标、策略、措施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针对老城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应该选择相应的保护与更新模式;针对老城保护与更新方法的"趋同化"现象,应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方法,并建议加入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贾梦萍  王首一  董杰 《门窗》2012,(7):314+322
在如今的城市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供应紧等因素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逐渐对城市发展和自身生活进行反思。为了保护工业遗产,提高生活品质,我们基于城市背景和基地特征共同激发城市活力,提出"慢城主义"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沧桑巨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和劳动人民共同付出心血和劳动,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并在实践中获得广泛共识。城市是一个集人口、自然、建筑与各种生产、生活设施的综合空间;要充分认识、研究、重视、保护、利用和发展城市特色;城市所具有的聚集性及其聚集效应是城市的本质内核,由此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城市的初衷是宜居,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有力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回顾这些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思路和经验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期为今后的城市规划事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葛辉 《建筑知识》2012,(6):28-31
"让每个房间都能看到绿色。"——这应该是所有居住者的诉求。多年来,"借景"已成为日本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然而,日益拥挤的城市发展使这种做法在近几年有所减少。恰恰相反,人们往往需要用各种各样的墙壁或围栏来保护自己的生活不受日趋不良的环境的影响。就在这种情况下,玄关的作用得以体现。因为想要满足这种需求,使每一位居住者在一个360平方米却被紧紧夹在两侧的邻居中间的房间里感寻找到一种宽敞的空间感,长期一直沿袭使用的"玄关"概念再次被利用在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