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阐述灸位、灸量在提高灸疗疗效中的关键作用。方法:从《内经》对腧穴内涵的原始定义及临床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灸位、灸量的关系。结果:(1)腧穴的原始内涵是指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2)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3)以热敏灸感消失所需时间可作为指导悬灸科学定量(即达到个体化的充足灸量)的临床可操作的实用指征。结论:探感定位、科学定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RX  Chen MR  Kang MF  Chi ZH  Zhang B 《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本文从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了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气至"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提出热敏灸感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其出现部位呈现出动态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与部位固定的经穴并不完全重合;敏灸感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感可以指导临床灸疗准确取穴与科学定量及提高灸疗疗效。因此,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热敏灸是选择热敏穴位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通过经气传导,达到远部热、深部热、患部热,从而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灸疗中穴位敏感性与充足时间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两个关键环节,而热敏灸解决了如何寻找灸疗敏感性穴位与达到穴位充足时间量的关键技术难题。从灸疗特异性穴位的发现、热敏灸新技术的创立、临床疗效的循证评价、灸疗新概念的提出4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热敏灸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灸疗疗效,丰富发展了灸疗理论与技术,是传统灸疗学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6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艾灸患侧内膝眼、外膝眼二穴治疗过程中有无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27例和普通灸感组34例,每次温和灸时间为40min,每日施灸1次,共治疗30d。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热敏灸感组总有效率为85.19%,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的58.82%(P〈0.05),热敏灸感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总积分及关节消肿程度亦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艾灸治疗中出现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灸感,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相似文献   

5.
热敏灸感是经气激发与传导的标志,可以指导临床灸疗准确取穴与科学定量及提高灸疗疗效.因此,研制热敏灸感量表是量化热敏灸感的必由之路,为评价热敏灸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本文根据热敏灸理论和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采用现代的量表开发路径,紧扣测量对象和目的,逐一介绍研制过程的考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灸灸感(部位)与灸量(强度)规律,进一步提高灸疗的临床疗效,懂得辨敏施灸的意义。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热敏探查法分试验组(热敏灸感强组)和对照组(热敏灸感弱组)各90例实施热敏灸治疗。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两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的平均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试验组(热敏灸感强组)与对照组(热敏灸感弱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疗效。(2)两组间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的平均积分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试验组的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强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消敏饱和灸量弱的患者。此结果也证实了热敏灸疗法的灸量标准"量随人异,敏消量足"对于提高灸疗疗效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纳入的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灸感形式、治疗前后温度、灸感出现时温度、灸感消失时温度、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天枢、气海、上巨虚"三组穴位,利用热敏灸治疗技术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每个疗程结束前后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临床疗效:两个疗程治疗结束:临床缓解30%,有效率60%,无效率10%,总有效率90%。症状、体征评分:两个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穴位温度:灸感出现温度与灸感消失温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灸感消失温度高于灸感出现温度。灸感形式:在所有出现的灸感中,透热感100%,扩热感96.67%,传热感83.33%,酸楚感16.67%,透凉感6.67%,局部不热远处热3.33%。结论热敏灸灸感明显,能有效的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温度是灸感的影响因素,灸量的积累引起灸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热敏灸是选择热敏穴位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通过经气传导,达到远部热、深部热、患部热,从而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热敏灸源于经典、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技术。陈日新带领的研究团队从穴位热敏现象入手,围绕影响灸效的3个因素:灸位、灸量和灸感,采用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确立辨敏施灸、敏消量足的技术标准,显著提高了灸疗疗效。为了实现热敏灸临床规模转化,研究团队依托江西热敏灸医院,联合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力量,组建热敏灸联盟,协同合作,支撑和引领我国针灸卫生服务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灸激发不同热敏灸感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择敏施灸"提供依据。方法:5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以艾灸患侧内、外膝眼,鹤顶三穴时膝关节腔内有无热感和(或)酸、胀、麻、痛等非热觉灸感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气至病所组29例和非气至病所组28例,每次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上限50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30d,治疗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价关节疼痛程度,同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疗效评价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且气至病所组改善情况均优于非气至病所组(P0.05);治疗后气至病所组总有效率为89.66%(26/29),非气至病所组为78.57%(22/28),气至病所组疗效优于非气至病所组(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气至病所的灸感疗效优于其他类型灸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背部腧穴热敏的分布规律及红外辐射客观特征,为临床辨敏施灸,提高灸疗疗效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背部进行灸感法热敏腧穴的探查,探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背部腧穴热敏的分布规律;并采用TSI-21型热扫描成像系统(TTM热断层),以热敏腧穴绝对红外辐射强度(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11.
得气源于《内经》,是判断取穴定位准确与否及决定针灸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针灸学教材中论述了针刺得气的相关内容,但未明确阐述悬灸得气的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悬灸得气的概念、悬灸得气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三方面内容,旨在阐明陈日新教授"悬灸得气"的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情况。临床实践表明,悬灸得气的特征是在施灸部位产生透热、扩热和传热等非局部或非表面的热感,甚至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悬灸必须产生热敏灸感现象才能提高灸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别以传统穴位灸法和热敏灸介入药物治疗功能性腹泻,评价热敏点灸的临床疗效及其发生规律;方法:43例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灸组,均在口服药物培菲康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不同灸法,治疗结束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腹泻次数减少有显著差异性(P〈0.05),热敏灸组有效率高于传统灸疗组(P〈0.05);灸疗不同热敏感传发生率比较,扩热感传现象发生率最高,透热感传次之,非热觉感传现象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热敏灸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艾灸仅强调施灸过程中的腧穴产生局部热感和皮肤红晕,并不强调艾灸治疗过程中产生感传活动。近年来创立了热敏化腧穴悬灸新疗法,使针灸学的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与常规灸、西药、中药、针刺的疗效比较,显示了热敏灸疗法疗效确切并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今后研究当继续深入探索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扩展热敏灸的适应证,完善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热敏灸是指在热敏化穴位上施灸,过程中出现传热、透热等现象的艾灸方法,其灸量选择方式是以热敏现象消失为度。通过归纳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颈椎病、癃闭等临床研究,探索灸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及灸量的选择方式,为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借鉴。灸量学作为衡量灸法刺激量疗效的标准,为灸量、疗效、疾病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及机理的进一步研究作准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条温和灸的灸感与施灸距离的关系,为临床施灸时的适当灸距提供参考。方法:校园招募18~35岁健康志愿者16名,在手三里、足三里、肾俞、天枢穴分别施行艾条温和灸,记录施灸距离分别为5 cm、4 cm、3 cm和2 cm时的灸感出现情况及频数分布,运用温和灸量表统计灸感得分。结果:温和灸的灸感以温热感为主,灼痛感及酸胀感随距离减少而增加;随着施灸距离的减小,同一穴位温和灸评分相应增加;施灸距离为3 cm时的温热感评分为5.5~6.5分,人体感受最为舒适。结论:艾条温和灸施灸距离为3 cm时的灸感最舒适。  相似文献   

16.
<正>灸法的科学定量是提高灸法疗效的关键[1]。每次灸疗的充足剂量即最佳剂量也是直接影响灸法疗效的提高。由于灸疗的充足剂量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每次施灸如何使每穴达到个体化的最佳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现代临床文献,为针灸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临床证据。方法:依据循证医学5级标准从高到低筛选相关灸疗临床问题的临床证据,并采用Rev Man5.0统计结局指标。结果:缺乏高质量A级证据;纳入28项B级证据,表明灸法疗效可能优于消炎痛、布洛芬缓释胶囊或与之相当;灸法结合西药、针刺可以提高疗效;热敏灸疗效优于辨证施灸;而尚无证据表明灸法干预对不同证型的痛经的疗效差异。结论: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灸法与西药相比可能优效或等效;灸法分别与西药、针刺并用可提高临床疗效;热敏灸较传统温和灸、辨证施灸显示了疗效优势,提出了"辨敏"择优选穴的理论;灸法干预对不同证型的痛经是否存在疗效差异,尚有待开展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热敏灸临床中存在着诸多的动态变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热敏腧穴的动态变化、热敏灸感的动态变化以及消敏灸量的动态变化等。这些动态变化表现各异,临床实践中把握这些动态现象,树立热敏灸动态观,对于艾灸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艾灸临床实践出发,介绍热敏灸动态观的临床验证,认为重视医患间的沟通交流是获得动态信息的有效途径;医生遵循个体化施灸原则的同时,应重视个体化与标准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应注重热敏灸动态观与中医学整体观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段权  袁锋  梁美爱  董嘉怡  钟平  古志林 《新中医》2014,46(7):171-173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拟定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及任督二脉的相关经穴及经外奇穴共57穴,据远近配穴原则,每次选取膝关节周围及远端穴位3~5个,对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热敏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记录是否出现热敏化现象及其具体表现。结果:共完成治疗数115例,脱落5例;出现热敏灸感者113例,无热敏灸感者2例;共完成8条经脉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现象最多的前5条经脉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共完成57个穴位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的穴位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前10名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犊鼻、膝阳光、血海、阴陵泉、膝关、内膝眼、鹤顶;共出现5种热敏灸感,按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透热、传热、扩热、局部不热远处热、非热感。结论:热敏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出现率较高,穴位分布与经穴有一定重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病的疗效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文献整理,比较不同艾灸方法、不同穴位、不同刺激量对膝骨性关节病的疗效。结论:艾灸方法、穴位、灸量是影响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病的关键因素。在艾灸方法方面,温针灸疗效较佳;在穴位的选取方面,建议以局部腧穴为主,必要时选用循经阿是穴或者背俞穴治疗;在刺激量方面,灸疗壮数以2、3壮为宜;传统灸疗时间以20分钟为佳,热敏穴灸疗时间以灸感消失为佳。但目前缺乏对于艾灸产地、疗程、频次等因素的比较研究,为明确影响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病的相关因素,筛选出适宜灸疗方案,今后我们可以开展不同产地、不同治疗疗程、不同治疗频次的疗效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