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通过与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相互作用进而发挥负向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机制,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以PD-1/PD-L1为靶点的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模式。目前,手术和放化疗仍然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生存率没有明显的改善。研究显示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或与放化疗和手术联合治疗在结直肠癌中取得了可观的效果,且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本文阐述了PD-1/PD-L1信号通路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PD-L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放化疗和预后的关系,并介绍了PD-1/PD-L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肝脏是结直肠癌转移的主要靶向器官,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肿瘤微环境、信号传导途径、染色体的异常、增殖与凋亡调控基因的异常等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重要的机制,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其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其机制能为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义  叶小娟  高勇 《中国肿瘤临床》2015,42(22):1108-1111
叉头盆蛋白质M 1(Forkhead box protein M1,FOXM 1)是Forkhead 家族的一个致瘤转录因子,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和周期进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FOXM 1 在超过20种人类肿瘤中过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抗凋亡和化疗耐药等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OXM 1 在肿瘤细胞增殖与代谢之间发挥信使作用,使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代谢相适应。代谢异常是肿瘤细胞的一个重要特点,肿瘤细胞代谢决定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凋亡。本文旨在对FOXM 1 与肿瘤细胞代谢的关系及其在肿瘤代谢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慢性炎症反应、细菌酶和毒性代谢产物作用等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发生.近年来通过无菌动物实验、基因敲除动物实验以及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使人们对肠道菌群和大肠癌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继而从不同角度提出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的作用模式,本文将结合相关作用模式从肠道菌群先后影响结直肠癌不同发病阶段的角度阐述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机制,为进一步认识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FOXM1 已成为广泛认可的促癌转录因子,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表达增高,与肿瘤增殖、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胃癌是一种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的恶性肿瘤,通过深入研究FOXM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可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唐慧  郭强  朱军  张超  李丽  严新民 《肿瘤防治研究》2011,38(10):1197-1200
0引言细胞周期紊乱是肿瘤最主要的发生机制[1].叉头框M1 (Forkhead box M1,FOXMl)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的细微变化都能导致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因此其表达水平的精确调控对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2].正常情况下,FOXM1在所有的增殖细胞中均有表达,而在终末期细胞中不表达,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3]且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异常高表达见于肝内胆管细胞癌[4]、胰腺癌[5]、乳腺癌[6]、非小细胞肺癌[7]和基底细胞癌[8].  相似文献   

7.
[摘要]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5,PRMT5)是一种Ⅱ型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在胃癌、肝癌、结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异常表达的PRMT5 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PI3K细胞信号通路等途径影响肿瘤细胞,通过对相关肿瘤抑制基因的调控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围绕近年来肿瘤中PRMT5 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对雄激素受体、免疫细胞、E2F-1-Bcl-2 途径、PTEN和P16 等的作用及其机制,并结合目前相关抑制剂的研究,讨论如何在未来临床治疗中靶向PRMT5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的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种类型免疫细胞,其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作为重要组成成分,可极化成M1、M2两种不同亚型。M1型巨噬细胞在肿瘤发展过程中主要发挥抑癌作用,M2型巨噬细胞则起促癌作用。高微卫星不稳定(hig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M1型巨噬细胞明显高于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zation,MSS)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效果较好。本文主要就M1型巨噬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提供能多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与遗传学(Genetics)是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改变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改变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基因组印迹等。研究表明遗传和表观遗传异常都参与肿瘤的发生。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20万新发病例,同时至少60万患者死亡[1]。结直肠癌有着极为复杂的发生发展机制,传统观点认为肿瘤的主要机制是由于致癌因素造成DNA序列变异而导致细胞生长、分化失控。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DNA序列以外的调控机制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更为普遍[2],这种不依赖于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调控机制即为表观遗传学机制,这也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1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与结直肠癌1.1DNA甲基化与结直肠癌DNA甲基化是指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催化,把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甲基转移到胞嘧啶5位碳原子上,生成5-甲基胞嘧啶(5-mC)引起基因表达异常的过程。DNA甲基化包括整体基因组的低甲基化和启动子特殊区域CpG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EG-1和MMP-9在结直肠正常黏膜(45例)、低级别腺瘤(31例)、高级别腺瘤(15例)和结直肠癌(146例)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的意义。结果 AEG-1在结直肠正常黏膜、低级别腺瘤、高级别腺瘤和结直肠癌中有逐步升高的趋势。MMP-9表达与AEG-1有类似的趋势。AEG-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及组织分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结直肠癌中,AEG-1和MMP-9表达呈显著正相关,AEG-1、MMP-9高表达的患者具有较短的生存期(P<0.05)。结论 AEG-1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结直肠癌的演进相关,并可能作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