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孝嫣 《职业》2014,(17):134-135
技工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表现,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应当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精神。本文从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在课堂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苏小匀  王琳琳 《现代交际》2011,(11):179-179
随着近些年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祖国建设发展的栋梁之材。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出在新时期、新条件下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才能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晓斌 《职业》2017,(15):48-49
为了全面贯彻《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精神,紧密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我们要始终坚持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抓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本文围绕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探索,提出要始终坚持能力本位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围绕核心任务,关注学生成长各个阶段,把握三个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徐波波 《公关世界》2024,(2):181-183
在全球教育大格局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构建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用人需求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职业价值观相融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相融合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解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职业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在改进优化过程中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帮助高职院校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高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化工实训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尤为重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化工实训技能是目前工作的重点。本文探讨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化工实训技能提升的影响因素,并对此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郑丽华 《职业》2011,(29):47-48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的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满足实际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张发  张丽红 《职业》2012,(5):107-108
本文以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即培养"技能与素养并重"人才为背景,探索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和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侧重对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尽可能地创造逼真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英语实训教学才逐渐成为  相似文献   

9.
在高职教育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研究目的出发,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针对互联网金融专业如何构建符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这种教育侧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点。文章从分析高职文秘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该专业职业能力的认知,探索出阶梯递进式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技术素养与我国经济发展、民族振兴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要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强化教育,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专业过硬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邹军 《现代妇女》2014,(12):28-29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使命,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更加重视教育管理问题,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认真研究当前存在的各种间题,并找出深层次原因,采取有效的改革策略,坚持以管理促成绩,以管理促发展,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完善教育管理体系,不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突出人性化服务理念,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培养更多的适合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转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东铭 《职业时空》2009,5(9):75-77
传统高职教育中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注重了技能训练而忽略了素养的培育。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齐头并避、能力与素养相结合才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也切合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此,高职教育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高职生是社会的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高素质的应用型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宗旨,也是高职院校在竞争激烈社会下的唯一出路。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的行之有效方法之一,是高职生走向社会的坚实基石。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了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要以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发展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决定>明确规定,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指标.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一套引入职业培训的理念和方法,能够行之有效地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国平 《职业时空》2008,4(10):155-155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顾客导向”为原则,培养人才与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培养社会和企业一线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将育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求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这种类型的人才是我国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的教学特别强调实用和实效原则,专业英语的教学更要强调其实践性和专业应用性。普通高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高专学生生源总体文化水平的下降,突出反映在外语知识的欠缺,外语的应用能力不足,外语学习兴趣不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亓婧 《职业时空》2013,(2):74-75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它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而且要培养其适应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变化的职业核心能力。只有深入研究职业能力内涵,有针对性地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快向实体经济回归的新形势,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进一步摆正人才培养定位,树立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技工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内涵做了全面调研,得出创建良好机制、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师资队伍能力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尤为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何莺 《职业》2017,(12):37-38
在能力本位社会中,培养核心技能成为提高劳动者技能的新的内容,这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实现核心技能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融合.本文对高职工科理实一体课程项目教学中培养职业核心技能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