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文化因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定位,需要创新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内容、载体和路径,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的河北,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无疑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中国青年文化经过了由文化迷惘、文化盲从到文化反省、文化自觉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代体现、红色文化的兴起与民族文化的复兴以及社会主义产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青年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选择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胶东红色文化是烟台文化集成中不可或缺的篇章。为将胶东红色文化永远传承下去,打造成全国独有的文化品牌,应进一步挖掘胶东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宣传胶东红色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打造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传承平台,并突出教育在胶东红色文化传承上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思政课大环境要求思政教育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为此,我们对大中小红色文化传承问题在其思政课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育人助人效果,旨在具体论述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现状问题,充分论证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并阐发其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红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所呈现的地域意义,从而以小见大,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路径发展、为当地红色文化传承与研究,为国家"大中小一体化"红色思政文化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湘鄂川黔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斗争的成果,现存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新媒体时代"到来之际,湘鄂川黔苏区的红色文化迎来了新的传承契机,本文通过梳理湘鄂川黔苏区红色文化的内容、特点与价值,结合新兴媒体的特点,探寻湘鄂川黔苏区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革命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印记。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学生党员进行文化传承尤为重要。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实际教学中,丰富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常态化、全覆盖教育,形成育人优势,做到思想认同、自觉行动,提升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黎明泽 《城市观察》2014,(5):167-173
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延续和再生,既在乎历史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也有赖城市规划建设主体的"文化自觉"。徽州文化在历史传承中坚持"文化自觉"注重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物态和非物态传承的有机融汇、重视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时代新人的培育需要红色文化的指引,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时代新人的实践。因此,有必要把红色文化纳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使其紧密结合起来,指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开启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兴起是文化“快消”现象的重要推手。文化“快消”行为又促进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两者紧密相关、相互促进。作为自媒体的使用主体——青年群体在自媒体传播方式的情境下不仅享受着快速高效传播的便捷,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文化“快消”的盛宴中。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入手,对自媒体加以规范并充分利用,引导和推进青年群体自觉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红色文化资源既展现了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其开发也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四川作为红色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学界对于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意义及其开发路径进行了广泛研究,以期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时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山西的红色文化基因深厚,提升山西红色文化软实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山西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推进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站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要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潜力、增强红色文化凝聚力、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加大红色文化创造力,不断提高山西红色文化软实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孕育凝练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优良传统作风等的总称。红色基因具有思想引导和文化育人功能,能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有助于大学生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助于大学生党员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提升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整合和资源的整合能力越来越强,资源整合的效率也越来越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数据改变了人们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很多时候,大数据对人的思考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转变。大数据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恰恰体现在哲学的意义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方式日渐式微。智媒时代,为响应"十四五"数字化强国的号召,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效能,采用了个性化推荐算法,增强文化传播面,营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利用热点追踪技术、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扩大非遗的传承主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生境,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杨琨  周健 《公关世界》2023,(23):126-128
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度重视的社会主义建设主题,只是在当今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我国逐渐将注意力放在如何保障文化安全这个方面上,希望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地传承和弘扬下去,在全社会弘扬传统文化风。而大数据时代为文化安全保护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广大文化工作者可以建立一个研究课题,对大数据时代环境下文化安全风险与应对策略展开有深度、广度的讨论与探究。因此,本文将着重围绕几类典型的文化安全风险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为提高文化安全保护工作质量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国内外研究家庭教育的目的莫不如此,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必须坚守家庭教育意识形态属性,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前,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面临重智育轻德育、多样化社会思潮冲击、敌对势力渗透等问题,要为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提供法理支撑,科学定位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着许多优秀而经典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我国所特有的、深厚的人文情怀与精神追求。中国的红色音乐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出来的独特的音乐文化,这种文化始终围绕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鹰潭红色文化是其中的瑰宝,将其运用于现代生活的传承和发展之中,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移动媒体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为了有效满足国家对于文化传承的社会化需求,目前音乐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倾向于与利用移动媒体的信息化,融入鹰潭红色文化进行传承,为了有效推动鹰潭红色文化的发展,为目前人们的社会生活的精神需求再添一把火。  相似文献   

18.
胡露娜 《公关世界》2023,(7):98-100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群体之一。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15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其铭记先辈英烈的奋斗史,领悟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振奋精神、增强使命感等积极作用。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有较强认同感,普遍乐于了解红色文化,并受到了红色文化的激励。深度探析当前高校教授红色文化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计呆板和社会实践缺乏等问题,提出高校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引进大量优秀青年教师、利用以移动互联为基础的新型信息平台及探索多元课程形式有助于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产,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红色文化资源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通过分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红色文化内涵,对红色文化资源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去动员、宣传、组织人民群众,其中红色标语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新时期,高校需要研究、传承它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自觉自愿传承红色文化,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