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目的]浅析张志聪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伤寒论》三阳阳明病相关论述,为更好地理解及临证运用伤寒阳明病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著作,旁参其他医家关于《伤寒论》及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研究文献,简要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并从症候表现、病机本质、方药选用等方面阐释其对三阳阳明病的分析论述。[结果]六经气化学说为张志聪依照运气学知识,将六气气化和伤寒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学说思想。三阳阳明病症候表现,在不更衣、内实、大便难等“胃家实”症状的基础上各有不同侧重,太阳阳明病兼有小便数,正阳阳明病强调腑实,少阳阳明病兼有心烦。太阳阳明病病机为太阳阳热之气入于太阴脾土,脾阴受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正阳阳明病病机为阳明燥金之气及悍热之气侵袭阳明本腑经所致液少津亏;少阳阳明病病机为三焦受邪,少阳枢转不利,误治失津而阳明液损。太阳阳明病方选助脾输津、通腑行便的麻子仁丸;正阳阳明病方选推陈置新、荡涤攻邪的大承气汤,少阳阳明病方选承热畅中的调胃承气汤或疏导气机、交通阴阳的小柴胡汤。[结论]基于六经气化学说对三阳阳明病机的分析探究,揭示了人体无...  相似文献   

2.
白虎汤加减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虎汤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由石膏、知母、甘草、梗米4味药组成,原用治疗“太阳中热、阳明经证、三阳合病,温疟”等症。笔者临床灵活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取效甚捷。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三阳阳明指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是阳明病三种津液异常状态的阳明腑实证。太阳阳明即邪热约束脾家,不能为胃家布散津液;正阳阳明即里实蹙迫津液外泄,未见脏腑津液生化机制受损;少阳阳明即燥实灼耗阴津,并见脏腑津液生化受损。三阳阳明共同点在于均是胃中津液亡失,导致胃中邪实,疾病转归阳明。临床中,可以根据津液状态的不同,以胃家燥实为本,辨析三阳阳明之归属。太阳阳明治以麻子仁丸;正阳阳明治以承气辈;少阳阳明治以蜜煎导方。  相似文献   

4.
肖娴 《开卷有益》2005,(4):16-17
十二经的分布规律十二经分布在人体的内表,在体内的分布虽然迂回交错,但基本上是纵行的;体表的分布则是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其特点各有不同。以下分三个方面介绍。头面部的分布头面部是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会之处,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所以《难经》说:“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还行于额部;手太阳经主要分布在颊部,足太阳经分布在头顶、枕部和项部;手、足少阳经主要分布于耳颞部及头的两侧。总的来说,诸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侧。在阴经中,…  相似文献   

5.
白虎汤最早载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以治疗“太阳中热”,“阳明经证”,“三阳合病”,“瘟狂”等。该方在《伤寒论》中三次出现。一在太阳篇治脉浮滑,一在阳明篇治三阳合病,自汁出者;一在厥阴篇治脉滑而厥。虽然是在不同的篇章中出现,但运用此方的根本一条是要抓住无形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  相似文献   

6.
正白虎汤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病篇176条,是中医"清法"中著名的清热方剂之一。它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4味中药组成,其主要功效是清热生津,适用于阳明、气分热盛证;阳明表里俱热证;热邪郁遏于里或三阳合病证;邪热偏重于阳明证等的证治。笔者就近年来该方剂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如下。1方药配伍特点  相似文献   

7.
普济消毒饮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经樑  刘贻豪 《医学文选》2004,23(4):482-483
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是清热解毒代表方剂之一。《医方集解》曰:“此手太阴,少阴,足少阳,阳明药也。芩、连苦寒,泻心肺之热为君;玄参苦寒,橘红苦辛,甘草甘寒,泻心补气为臣;连翘、薄荷、鼠粘辛苦而平,蓝根甘寒,马勃、僵蚕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之阳气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揖,不令下行,为载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经》"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本来意义。[方法]梳理《内经》与"阳明"相关的篇章,探析"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真正含义。[结果]"阳明"在《内经》中的二阳之说有两种含义:一是阳气在五运六气中主气出现的次序,阳气最初的状态叫少阳为一阳,其次的状态叫阳明为二阳,最后的状态叫太阳为三阳;二是两种阳性脉象同时出现的状态叫二阳,此时的二阳并不是指阳气量的多少而是二种脉象。"阳明"在《内经》中的"三阳"之说,是指人体阳气盛极的状态。[结论]"阳明"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内经》、《伤寒论》六病模型的重要基础概念,理清经典中"阳明"二阳、三阳的真正涵义,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中医病名为"久痢""肠澼"。沈洪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属阳明腑病,但与伤寒六经均关系密切。本病初起正盛邪实,首犯三阳经;病久正虚邪恋,病入三阴经。疾病分期可按六经传变并提出分经辨治,确立以开阖阳明、宣利枢机、升发少阳、温阳化湿、培元固本、平调寒热的治法,验之临床,收效颇多。  相似文献   

10.
自虎汤是由:生石膏一两((50g))、知母五钱(18g)、生甘草三钱(6g)、白粳米六合,(9g)四药(辛甘苦)三味组成.为治阳明经证,热厥,三阳经合病证以阳明经胃热炽盛的主方,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以及中喝烦热而渴等症.千余年来,医家遵仲景之书为鼻祖,由於该方药筒效宏,治病广泛颇为后世医家所选用,目前有临中堪称之为广大普清热剂(杀菌剂、消炎剂).<方剂学>以之为清气分热的首方,并誉为清热剂的三大基础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汤为伤寒经方,该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功能温中祛寒补虚、降逆止呕。在《伤寒论》一书中该方分别见于阳明经、少阴经及厥阴经篇中,治疗范围涉及之广在伤寒诸方中实属罕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该方治疗多种疾病,获得良效,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三阳经中太阳与阴明何者阳气最盛,这一问题迄今未有定论。有认为阳明经阳气最盛的,如: 《淮南说林》:“长而愈明,明犹盛也,阳明肠胃多气多血,含阳气最多,故曰阳明。”  相似文献   

13.
正人体的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除了十二经脉外,人体还有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  相似文献   

14.
范顺  郭蕾  尚懿纯 《中医学报》2021,36(2):337-339
阳明具有多气多血之性,六经皆秉气于胃。俞根初辨治六经病,常藉阳明以治之:三阳病假阳明之津以祛邪,即益胃汁发太阳之表,藉胃汁和解少阳,滋胃汁润下阳明;三阴病藉阳明之气以扶正,即壮胃阳温化太阴,救胃阳以护少阴,温胃阳以散厥阴。俞根初效法张仲景而变通其方,在六经基本治法上常佐以对阳明的调治。六经辨证虽为外感病而立,但因其与辨治内伤原理互通,藉阳明调治六经病的思想在内伤相应疾病的治疗中亦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手三阳经红外热图温度特征。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单侧病变患者,分经辨证为手阳明经证、手少阳经证、手太阳经证各17例,每个证型分患侧观察组与健侧对照组,分别进行红外热图采集,对各证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手三阳经温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不同证型患侧观察组对应经络ΔT值均低于健侧对照组(P0.05)。(2)手少阳经证患侧少阳经与太阳经比较、手太阳经证患侧太阳经与少阳经比较以及太阳经与阳明经Δ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经Δ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手三阳经红外热图温度具有循经特异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中医经络辨证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露蜂房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的巢,又称蜂房、革蜂房、大黄蜂窝、长脚蜂窠等。据历代文献记载,其性味苦、甘、咸、平,有毒;入肺、肝、阳明经;功专祛风、攻毒、杀虫:擅治惊痫、牙痛、风痹、乳痈、疔毒等;为阳明之药,外科、齿科中习用之,如配细辛煎汤漱之治牙痛,配半枝莲治疗疮疔恶毒,配蝉衣治疗皮肤瘙痒。  相似文献   

17.
大柴胡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  相似文献   

18.
阳明,即两阳合明,一名盛阳,阳气极盛之意。《内经》中指出"阳明"内涵主要有二:一是手、足阳明经及其所属脏腑胃和大肠;二是六气的燥。"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燥为阳明本气[1]。脑为奇恒之腑,阳明与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现试浅述之。1 阳明经络与脑生理上,《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循发际,至额颅",即十二正经中手足三阳、足三阴和心经都偱行于头部[2];而肺经与心包经又通过各自的经别循行到头部.  相似文献   

19.
一、阳明病的概念 以“阳明”名病,有以下的含义: “两阳合明”谓之阳明。三阳中阴气以太阳为极盛,阳明次之,少阳最少。即阳明阳气之多少,介于少阳和太阳之间,为少阳 向太阳转化消长的过渡阶段,故称阳明为“两阳合明”,也叫作“二阳”。根据阴阳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六经病中少阳病及厥阴病的排列顺序,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戴元礼、陆九芝、陆元留等多数医家认为其顺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笔者认为其顺序应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现就此略述管见。少阳病在三阳病中的顺序众所周知,太阳主表证,阳明主里证,少阳主半表半里证。之所以引起少阳病在三阳病中顺序的争议主要在对半表半里的认识。多数医家认为太阳病在表,阳明病在里,而少阳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