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张谦 《装备制造技术》2010,(6):148-148,153
阐述了利用华中数控系统宏程序开发常见的零件加工工序——切槽循环指令的过程,该程序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能简化宽槽加工程序,满足切槽循环指令的要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数控车床加工螺纹的功能是很强的,它提供以下G代码作为螺纹加工指令,如 G 32为基本螺纹切削指令; G 92为单一型固定循环螺纹切削指令; G 76为复合螺纹切削循环指令。 CNC数控车床的控制系统和微机一样,通过软件的开发使其功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C 32基本螺纹切削指令是个能灵活应用的指令,通过它的不同组合而编制的加工程序,在数控车床上可以完成普通车床无法完成的螺纹加工。现以图1所示的螺杆轴为例,探讨其加工程序的编制。 从图1中可以看到,工件的螺纹滚道要求刀具从工件内开始切削,并在工件内退出滚道的加工。此加工动作无法简单地直…  相似文献   

3.
在数控铣削轮廓加工中,铣刀从起始位置快速移动到即将以工作进给速度开始切削位置的程序,称为切入程序。因此,切入程序的终点就是开始切削的程序的起点,这一点称为切入点。切削完毕后,铣刀应返回起始位置。铣刀由切削终了时的位置返回起始位置的程序,称为切出程序。编制数控铣削轮廓加工程序时,必须合理地安排切入和切出程序。一、切入程序的编制切入程序要把刀具从起始位置调到开始切削的位置,为切削加工做好准备。而刀具开始切削的位置与其切入工件的方式有关。加工中,为了避免在工件加工表面的切入处留下刀痕,所以当加工表面质量要求较高时,应使铣刀沿工件轮廓的切线方向或工件轮廓  相似文献   

4.
樊雄 《广西机械》2012,(8):233-235
数控复合车削循环指令由于参数繁多,刀具轨迹和程序复杂,是教学难点内容,在数控复合切削循环指令G71、G73教学实践过程中使用比较法,遵循了温故知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能够化繁为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与复合循环指令编程不同,子程序编程使用基本的编程指令,采用仿形闭循环加工路径,重点在确定调用次数、循环起点、逐次循环起点的变化以及循环起点的返回等内容。最后举例编写了轴类零件程序,对子程序编程中的各要点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6.
罗辉 《机械制造》2006,44(12):43-45
通过详细介绍G71、G90、M98/M99这类有循环加工功能的指令格式、各参数的意义和加工循环路径,提出了上述指令在运用中循环起点的确定方法,对提高编程质量和加工效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加工一系列不同位置的孔,利用普通钻床钻孔时则需要完成数个相同的加工顺序动作,若使用常用编程指令编写孔加工程序则十分麻烦,而使用孔加工固定循环指令G81,可简化加工程序和提高编程效率,减少手工处理工作量,并成倍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数控车床G71复合循环使用中常见错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控车床内、外径粗车循环G71是数控车床手工编程中最常用的指令之一。正确使用G71指令,可以有效简化手工编程工作量、提高编程效率,减少失误。本文作者在实践教学和实际工程应用中,对GSK980T数控系统所使用的G71指令编制加工程序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行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针对复合循环指令在车削加工中的重要性,分别对G71、G72、G73的程序格式、刀具路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分析,总结了应用G71、G72、G73编程时的注意事项,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根据工件及毛坯的特征并结合复合循环指令自身的特点,合理选用G71、G72、G73进行零件的粗、精加工,是保证零件加工质量与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刀尖圆弧半径对数控车床加工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蔚 《机械制造》1999,37(11):25-25
数控车床加工零件是按照编制的程序指令控制刀具运动来完成的,而编制加工程序一般是以刀具的刀尖作为编程点,但是实际刀具的刀尖呈圆形,这就导致刀具的行走轨迹与编程轨迹不相吻合,而有一差值。尤其在刀具行走轨迹发生转变时,对加工精度影响更突出,特别是在没有刀尖圆弧补偿的控制系统中。因此,在编程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这个因素。下面介绍几种工件当形状发生变化时,刀尖圆弧半径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应变片为传感器 ,贴在自行车的曲柄上 ,当人骑车时 ,曲柄受力 ,反应在应变片上则产生与登力成正比的微应变 ,经过积分器进行积分 ,从而求出自行车的平均功率  相似文献   

12.
Life Cycle Costs     
Life Cycle Costs(LCC)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nd Europump has formulated guidelines to help users, consultants and design engineers to optimise pumping systems with regard to the whole life cost. ABS,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presence in the UK,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相似文献   

13.
生命周期评价与生命周期成本集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超  王丽琴  吴军 《中国机械工程》2007,18(15):1804-1809
为了解决生命周期评价与其他经济评价工具集成的问题,针对生命周期评价与生命周期成本的集成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两者的集成框架。从时间边界、物理边界、清单数据、影响评价4个方面对生命周期评价与生命周期成本进行有效集成,获得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重要度关系以及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以汽车代用燃料为例,对集成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R134a、R290和CO2制冷剂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三种单、双级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蒸发温度增加、压缩机效率升高和冷凝器出口温度降低,所有循环性能均提高,单级CO2循环存在最优排气压力;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可以显著提高CO2跨临界循环COP;低压级压缩机的效率比高压级压缩机对系统性能影响明显。双级循环中,CO2循环最优中间压力远高于其它两种循环。本研究为高效、节能的空调和热泵产品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全球工业信息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介绍了PLM系统的概念和技术定位,直观地表现出实施PLM系统的效益优势,提出了PLM系统的适用性。根据机械制造行业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提出了PLM系统规划方案,并给出了机械制造业实施系统信息集成的一种方法,以适应企业自身情况与信息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比CO_2与常规工质在单级压缩制冷循环中的性能,运用当量温度法理论对两者进行了分析。分别比较了当量蒸发温度为0℃或当量冷凝温度为40℃时,CO_2与常规工质在单级压缩制冷循环中的COP和制冷量、制热量随当量冷凝温度和当量蒸发温度的变化情况;计算了不同吸气过热度下回热循环与基本循环的制冷系数的比值。结果显示,基本的单级CO_2跨临界循环的性能和制冷量、制热量低于常规制冷循环;在添加回热器后,CO_2跨临界循环系统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产品设计中生命周期评价与生命周期成本的集成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rnent, LCA)是绿色设计中的产品环境属性的定量评价工具,但LCA的经济和时间代价制约了LCA的企业应用和发展,将LCA与生命周期成本评估(Life cycle costing, LCC)集成优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LCA基本架构的基础上提出LCA与LCC集成评价框架,并考虑时间因素,提出基于矩阵的集成评价算法,建立经济属性与环境属性之间的联系。基于集成评价的结果,建立环境与成本的优化模型,并基于并行子空间优化算法(Concurrent subspace optimization, CSSO)进行优化,使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实现经济性与环保性的“双赢”,为改善产品设计提供量化依据。实例研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周馥隆 《工程机械与维修》2011,(10):118-121,124,126,128,130,132,134,136,22
随着高层大型建筑逐年增多,塔式起重机成为建筑施工中使用最为普遍、且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施工机械,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起重设备,同时,国家也将其纳入特种设备管理范畴。技术发展快、市场需求旺、管理难度大是塔式起重机行业发展的明显特点。2007年,《建设部关于发布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第一批)的公告》(第659号)发布,  相似文献   

19.
家用冰箱制冷循环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双温冰箱以及国内、外关于冰箱制冷循环的发展情况,并对双温冰箱的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智能型环形脉冲分配器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一种用于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的智能脉冲分配器的设计目的和设计原理,这种环形脉冲分配器的主要特点是,适用于各种相数的步进电机,可在整步或半步方式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