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野生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和在水泥池内用种(Curangidae)鱼类饲养一年的赤点石斑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Ca和P含量以及氨基酸种类与含量进行测定。经比较分析得出:饲养赤点石斑鱼肌肉中粗蛋白质为84.75%低于野生鱼的92.54%;粗脂肪为7.76%高于野生鱼的1.54%;而在粗灰分、Ca和P的含量上两者相近。饲养赤点石斑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733.5mg/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404.1mg/g,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26.4mg/g,均分别低于野生鱼的806.2mg/g、437.3mg/g和356.8mg/g;饲养鱼肌肉中各种氨基酸含量除精氨酸外均低于野生鱼。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认为是不同的饵料种类因其营养成分的差异而影响了赤点石斑鱼肌肉中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2.
石斑鱼增殖放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用体外挂标志牌和体内注射着色液(入墨法)方法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幼鱼(人工培育幼鱼和野生幼鱼)和野生成鱼进行标志放流试验。结果表明:石斑鱼幼鱼和成鱼移动范围不大,幼鱼最长经651d、成鱼最长经48d的移动均在2n mile以内,其栖息习性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挂牌标志法只获得放流当年重捕记录,入墨法获得当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重捕记录,室内水泥池暂养标志鱼有1/3标志牌脱落,说明体外挂牌标志对石斑鱼不太适合。放流入墨法标志幼鱼各水域重捕率第一年1.4%-4.5%、第二年3.1%-13.4%、第三年0.7%。此标志法对研究群体生长较理想。  相似文献   

3.
通过几年的石斑鱼网箱养殖试验表明,海水温度在8~30℃、密度在1.010以上的内湾浅海均适宜石斑鱼的生活。在适温季节里,一般生长规律可用平均生长速度公式k=0.02766表示;其体重与全长关系式为W=0.01653L ̄(3.0205);并得出网箱养殖密度以10kg/m ̄2为宜,最佳投饵次数为一天一次。此外,还对石斑鱼的饵料系数、养殖成活率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南麂海区方斑东风螺养殖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6~10月,水温21.0~28.8℃,pH 8.0~8.3,盐度28.5 ̄31.5时,在浙江南麂岛分别利用室内水泥池、筏式挂桶以及水泥沉箱进行了方斑东风螺人工养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方式的养殖效果为室内水泥池最好,水泥沉箱次之,筏式挂桶最差。摄食饵料为虾蟹类优于小杂鱼。经过4个月的人工养殖,生长最快的方斑东风螺(室内水泥池300个/m2)由平均壳高0.75cm长至1.92 cm,体重从0.150g增至1.122g。  相似文献   

5.
赤点石斑鱼配合饵料物理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赤点石斑鱼为对象,研究凶猛捕食性鱼类对饵料物理性状的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石斑鱼摄食行为的主导因素是食物的z运动特点;对于石斑鱼,软性颗粒饵料的适口性明显优于硬性颗粒饵料;其对颜色浅而明亮的物体的感受程度高于颜色深而暗的物体。  相似文献   

6.
于2003年1-4月在厦门市水产研究所前埔中试基地进行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与育苗工厂化生产技术实验.取闽南地区沿岸水域渔获的并经短期池塘蓄养的已交配雌蟹为亲体,在室内水泥池中饲育,使之抱卵、孵化.将部份孵化幼体放入6个13.5m^3的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培育,结果获得173.9万只Ⅰ-Ⅲ期幼蟹;育苗平均成活率53.2%(47.5%-67.8%);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2.2万只/m^3(1.7-2.9万只/m^3).  相似文献   

7.
延迟投饵对花尾胡椒鲷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1年4月至5月在集美大学海水养殖试验场对延迟投饵的花尾胡椒鲷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盐度24.0—24.8,温度18.5—22.8℃时,仔鱼4日龄开口.开口当天投饵,仔鱼未摄食.仔鱼延迟投饵1、2、3、4d时,投饵后2h内的摄食率分别为65%、60%、25%、15%,投饵后2h内平均每尾仔鱼的摄食量分别为0.95、0.80、0.35、0.20个轮虫,而延迟投饵5d、6d的仔鱼的摄食率均为0。完全投饵组6日龄、8日龄仔鱼的全长分别比完全饥饿组仔鱼长0.068mm和0.222mm.在仔鱼开口后4d内,各组仔鱼的死亡率差异不大;开口4d后,各组仔鱼死亡率差异越来越大;开口后第6d,延迟投饵0—3d的仔鱼的存活率在43.3%以上,而延迟投饵4d以上的各组仔鱼的存活率均低于16.7%.花尾胡椒鲷仔鱼在开口后第4d进入PNR期.  相似文献   

8.
鲑点石斑鱼幼鱼耗氧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测定流水中溶氧量的方法,对鲑点石斑鱼幼鱼耗氧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鲑点石斑鱼幼鱼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鱼平均体重25 .625 ~28 .111 g ,水温17 .6 ° C 时,按鱼体重计( 下同) ,耗氧率为1 .517 μg/(g·min) ;33 .4 ° C 时,耗氧率达7 .230 μg/(g·min) .水中溶氧量对鲑点石斑鱼耗氧率的影响只在一定的范围内起作用,在水温26 .0 ~27 .3 ° C、盐度33 .6 、鱼体重289 .50 ~338 .98 g 条件下,溶氧量低于1 .8 mg/ L 时,耗氧率随溶氧量降低而急剧下降;高于1 .8 mg/ L时,耗氧率几乎不受水中溶氧量的影响.溶氧量( X) 与号氧率( Y) 的关系可以用 Y= 0 .198 4 X3 -1 .734 8 X2 + 4 .869 3 X- 1 .549 表示.鲑点石斑鱼的耗氧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在水源p H8 .1 、盐度33 .69 、水温25 .8 ° C 条件下,鱼平均体重21 .411 g ,17 :00 耗氧率最高,为6 .127 μg/(g·min) ,09 :00 耗氧率最低,为3 .052 μg/(g·min) .与测定昼夜变化的各项条件相同时,鲑点石斑鱼在安静状  相似文献   

9.
试验在面积为5.16平方米的一个水泥池中由41200尾上浮稚鱼养成3.2克鱼苗28564尾,总重量91.41公斤。成活率69.33%,鱼苗养成密度每立方米7912.5尾,25.32公斤,饲料系数1.28,饲料效率81.62%。本文阐述了虹鳟稚鱼高密度饲育的各项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0.
饵料对赤点石斑鱼亲鱼产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赤点石斑鱼亲鱼分别投喂张网鲜杂鱼、冰冻鱿鱼、缢蛏,发现亲鱼出现不同的产卵效果.结果如下:投喂缢蛏的亲鱼其在平均每尾鱼产卵量,卵上浮率,受精率,孵化率均优于喂冰冻鱿鱼和张网鲜杂鱼,其中喂冰冻鱿鱼的次之,投喂张网鲜杂鱼最差.  相似文献   

11.
斜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对这两种石斑鱼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和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计算多态位点百分率、基因多样性和香农信息指数等遗传参数,以此评估种内遗传变异水平;通过统计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核苷酸多样性以及种间平均每位点核苷酸替代数进行基因序列变异分析,并构建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赤点石斑鱼,这可能与它们在种内特定遗传结构、分布范围大小、自然资源状况的差异有关;斜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之间检测到的种特异RAPD条带以及基因序列的变异,可作为种间分子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人工培育青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饲料条件。青石斑鱼从仔鱼-稚鱼-幼鱼的各个发育阶段均为动物食性。自初孵仔鱼至幼鱼发育过程大抵有三个饵料转换期:(1)前期仔鱼到后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卵黄、油球)到外源性营养(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的转换期。(2)后期仔鱼末(25日龄左右、全长9毫米以上)到稚鱼期系由吃小型浮游动物到吃大型浮游动物转换期。(3)稚鱼后期、幼鱼阶段(约40日龄以后、全长20毫米以上)是向底栖饵料(鱼、虾、贝肉)转换期。用牡蛎受精卵和幼体作青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其饵料系列是:牡蛎受精卵和幼体-轮虫-桡足类、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成体、糠虾-鱼、虾贝肉。以初孵仔鱼2~3万尾/米 ̄3、稚鱼0.1~0.2万尾/米 ̄3、幼鱼0.05万尾/米 ̄3的培苗密度,各种饵料的日投饵量范围:牡蛎受精卵和幼体1-30个/ml,轮虫0.2-18个/ml,桡足类0.1个/ml,卤虫幼体0.1-3.5个/ml,卤虫成体1-10克/米 ̄3,糠虾1-140克/米 ̄3,鱼、虾、贝肉5-122克/米 ̄3。  相似文献   

13.
斜带石斑鱼亲鱼强化培育及自然产卵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通过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自然产卵的目的。强化培育的3批亲鱼(共91尾)在77d里共产卵120天次,产卵量达26276.8万粒,其中上浮卵18452.9万粒,上浮卵率为70.2%,上浮卵的受精率为92.5%。另外,斜带石斑鱼的产卵与水温的关系密切,最适的产卵水温在24~27℃之间。  相似文献   

14.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作为我国南方海域的经济水产鱼类,已面临着种质资源匮乏,过度开发的局面。为了开展其保护生物学研究和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开展了赤点石斑鱼群体的微卫星分析,对中国东南沿海7个赤点石斑鱼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不同渔场之间的种群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分布特征,这为赤点石斑鱼的种质资源研究和遗传育种提供了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秋冬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时,真鲷仔鱼约经60~65小时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牡蛎幼虫和小轮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摄食桡足类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比例迅速增加,全长20毫米以上的个体可摄食鱼糜。对312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8.1%。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下午16∶00摄食强度最高,上午8∶00其次,仔、稚鱼阶段夜间完全不摄食,表现出明显的昏晨摄食习性。对200尾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摄食量和日龄的回归方程进行了计算,其摄食量和体重的回归方程为y=-0.3686+0.1336x,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TL=1.4935e ̄(0.023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可用w=5.0998×10 ̄(-2)e ̄(0.2054D)表示,全长和体重的关系式则为w=2.2292×10 ̄(-3)L ̄(3.6446)。  相似文献   

16.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海洋中刀鲚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以及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5月)和夏季(8月)未采集到刀鲚,在秋季(11月)采集到1241尾,平均渔获率为0.211kg/ll,冬季(2月)采集到4526尾,平均渔获率为0.490kg/a,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的刀鲚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附近,水温6.20℃,在30~60m水深处、32度等盐线海域分布较密集。所采集的刀鲚平均体长240.77mm,平均体重55.09g,在海洋中主要摄食虾类和端足类等,其摄食率在2—4月较高。  相似文献   

17.
前期生长发育受阻育肥猪的补偿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前期生长发育受阻的育肥猪为试验组.正常猪为对照组,两个试验的结果表明,改善饲养条件后,试验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试验1试验组(n=5)9月龄体重40.8千克,日增重689.1克比对照组提高23.1%(P<0.01);试验2试验组(n=60)7月龄体重50.7千克,日增重654.8克,比对照组提高15.6%(P<0.01);试验组每日采食风干料明显增加,实验1和实验2分别提高24.6%和11.8%:试验组每增重1千克耗DE和CP实验1减少8.87%和11.8%,实验2减少3.7%和4.1%(P<0.01).体重90千克左右屠宰,试验组膘厚、后腿比例和脂肪率减少(P<0.05),但瘦肉率提高(P<0.05).  相似文献   

18.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妇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精子发生经历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阶段。精子细胞再经过精子形成过程成为精子。在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阶段,细胞核释放出拟染色体。拟染色体分布于精原细胞和前期Ⅰ的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早期同源染色体配对明显可见,并形成联会复合体。精子细胞之间存在细胞联系(桥粒)。赤点石斑鱼成熟精子的特点是细胞核圆形,核内染色质致密,没有核泡(核空隙)。精子尾部细长,横切面为典型的“9+2”轴丝结构。  相似文献   

19.
二种石斑鱼对氨基酸刺激的EOG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二种石斑鱼嗅上皮对10种氨基酸刺激的嗅电图(EOG)反应,结果表明,二种石斑鱼的EOG波形相似,当丙氨酸浓度为10~(-4)mol/1时,赤点石斑鱼的平均EOG振幅为1.01±0.51mV,青石斑鱼为1.08±0.31mV;二种石斑鱼对丙氨酸刺激的剂量-反应关系可用双对数回归方程表示:赤点石斑鱼为logR=0.20log C+0.75,青石斑鱼为log R=3.22 logC+0.82,其电生理阈值分别为10~(9.9) mol/1和10~(-9.6)mol/1;10种氨基酸对二种石斑鱼的相对刺激有效性(RSE)基本一致,但存在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NK-107等8种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发现NK-107树脂对皮质醇及其类似物有较高的吸附量和洗脱率,NK-107树脂重复使用5次的平均总吸附量及皮质醇的吸附量分别为50.8mg/ml和27.7mg/ml;平均总洗脱率及皮质醇洗脱率分别为83.0%和8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