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FC-SW存储区域网络(SAN)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RAID等相关内容,描述在FC-SW SAN中的数据访问流程,在抽象FC-SW SAN的基础上利用排队理论对FC-SW SAN中的存储性能进行分析。阐述磁盘高速缓存命中率、I/O访问读写概率以及网络交换机FC-SW对I/O响应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SAN异构存储共享系统实现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SAN异构存储共享系统的实现技术为核心,提出了一个基于SAN的用户级应用型存储共享系统模型,无需改变开放系统内核,可利用开放系统的系统调用来优化磁盘I/O性能,易于实现、维护和移植。详细描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并重点对动态库模块进行了研究。在与日本某大公司的合作项目中已实现了该系统,性能评测表明其具有接近于本地存储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SAN的统一数据备份/恢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宏  郑炜  方健  金川 《计算机工程》2003,29(17):93-94,153
基于一个与日本某大型公司的国际合作项目,在分析综合多种SAN备份方案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异构存储共享的统一数据备份,恢复系统,实现了大型机与开放系统跨平台的统一数据备份/恢复。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iSCSI的附网存储服务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应用的高速发展,容量大、响应快、高性能NAS正成为网络存储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一种基于iSCSI协议的专用附网存储服务器(iSCSI-based NAS,iNAS),在iNAS中,通过iSCSI软件实现模块,使得iNAS同时提供file I/O和block I/O服务,实现了NAS和SAN的融合;通过在RAID控制器和用户内存之间的直接数据传输(零拷贝),极大地提高了iNAS的I/O响应速度.通过一个多级分流的设备驱动程序,将多个RAID整合成单一的存储池,从而实现了存储虚拟化,实验结果显示,iNAS对文件I/O请求和块I/O请求都具有极高的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SAN系统数据密集型程序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密集型应用如多媒体、数据库等等的大规模发展对存储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是以SAN为代表的存储网络改变了存储系统完全依赖于主机的模式,整体上提高了存储系统性能、可用性、可扩展性.本文在研究整个SAN存储系统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估计SAN系统的各个部分性能,结合数据密集型程序的I/O统计特性,估计各种I/O请求的平均响应时间,说明在SAN系统平台上I/O密集型程序的设计要求,为进一步开发大规模存储网络管理和应用软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罗益辉  谢长生  张成峰 《计算机工程》2006,32(3):125-126,130
USN(统一存储网)为用户同时提供File I/O和Block I/O服务,实现了NAS和SAN的统一。采用三方传送协议实现USN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元数据服务器集中管理存储设备实现了存储空间的动态共享,提高了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合理地分配信用保证了数据共享的一致性;利用密钥分配方案生成信用在保证存储安全的同时而不增加元数据服务器的过重的负担;元数据通道和数据通道的分离,提高了USN的I/O性能。实验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SANS--IP-SAN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存储系统的发展,存储区域网络成为高端存储系统的主流,它具有网络和存储的特点,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强的灵活性。FC—SAN和IP—SAN是基于不同协议实现的存储区域网络,随着高速IP的发展,IP-SAN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尚没有根据IP—SAN的特点设计的模拟器,该文总结了IP-SAN的特点,并在NS2的基础上,增加对应的协议(iSCSI)和存储节点,实现了可以模拟存储区域网络特性的IP—SAN模拟器,为进一步研究存储网络的I/O性能和调度策略等奠定了基础。最后利用该模拟器,对单路径和双路径传输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8.
网络存储系统中I/O请求响应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网络存储技术从很多方面改善了传统基于主机的存储系统的不足,但由于在数据存储和处理之间增加了网络,对整个I/O请求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I/O性能难以准确地估计.通过对两种常用的网络存储系统——NAS和SAN的基本存储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网络存储系统中I/O响应时间的性能评估模型.通过实验,发现这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存储网络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存储网络的性能不光和存储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的物理性质有关,还和具体的负载状况密切联系.另一方面,FC(光纤通道)对负载状况的依赖性远远小于TCP/IP网络,就I/O响应速度而言,FC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在SAN 环境下实现了一个开放系统与大型机数据共享系统, 克服了传统客户/ 服务器数据共享模型的缺点, 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数据传送性能; 提出了一种基于共享磁盘映射关系的第三方数据传送方法, 由于共享磁盘映射关系是动态建立的, 因而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最后讨论了冗余存储路径容错和访问负载均衡功能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0.
SAN存储系统的I/O路径控制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SAN存储系统的I/O路径控制与管理技术.首先阐述基于QLA2300 HBA的在目标器和启动器模式下的固件和驱动程序的I/O通信过程;并进一步介绍SAN存储设备的LUN到SCSI启动器的动态映射和基于设备号的固定映射实现;最后说明一种基于I/O路径的高可用性技术;基于主从热备用的FAILOVER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就电子邮箱系统中的网络存储功能详细分析了从用户文件到服务器的上传、下载、移动、改名、查看、删除、共享等多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SAN系统中存储空间共享冲突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SAN系统中存储空间共享冲突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给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分布式和集中控制两种基本方法,并融合了集中控制的网络文件系统、三方传送和软件RAID等技术,提出并实现了FC3HPN系统,该系统在具备较高性能的同时,首次实现了元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13.
iSCSI是一种高效的、高可扩展的存储协议,而对象存储系统是一种新兴的跨平台、安全性的网络存储架构。设计实现的基于iSCSI OSD存储系统,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点。实验测试证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存储性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FTP应用协议,通过CH395实现跨平台远程文件管理系统。CH563作为主控制芯片,负责处理所有的事务;CH395作为以太网协议栈芯片,提供以太网数据传输通道。该系统硬件简单,遵循熟悉的文件操作方式,很好地实现了文件共享和数据管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发展,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高效存取已成为行业中提高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传统的NFS存储架构,由于其I/O存取带宽低,容易造成TCP/IP局域网络的瓶颈,因此制约了系统整体性能的发挥。为了有效地缓解TCP/IP网络瓶颈,提高海量数据的访问效率,实现网络中各服务器节点对地震数据的共享,我中心自2004年起先后两次进行了存储区域网络的构建,并安装了ADIC公司的SNFS存储共享软件。本文重点介绍了存储区域网的构建、整合方法,并对存储共享软件SNFS的安装与配置做了简单介绍,对其它数据处理中心的存储区域网络构建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快速、准确的实现一跳范围内手机用户群的文件共享,以达到手机用户之间进行协同工作的目的,在Android操作平台上设计、实施了本系统。在系统中提出了基于网络编码的可靠广播算法来保证文件传输的可靠性和快速性,并通过基于机会编码的全网同步算法来实现任一时刻手机群中各节点文件同步。通过真实实验验证了系统中文件共享的时延并不会随着手机群中节点数目的增加而增加,文件同步时网络中数据量大幅度下降,因此相比并发共享等其它方法,系统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手机群文件共享和同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于Peer-to-Peer系统在文件传输与共享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Peer-to-Peer文件传输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区优先传输的算法,经过优化后的Peer-to-Peer文件传输其在网络主干上的流量可与组播相比拟,高效利用网络资源,为其他的互联网应用留下更多的带宽。  相似文献   

18.
附网存储设备(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是一种专用、高性能的文件服务器。作为一种网络存储解决方案,NAS设备具有安装简单、集中管理、可扩展、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论文设计并实现了NAS的软件系统:首先分析比较了实现NAS设备软件系统的三种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实现方案;并着重阐述了NAS设备Web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与软件实现。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技术所涉及的安全、可信、可控理论与方法,已无法满足新兴的云媒体社交网络下媒体内容安全与版权保护这一实际应用需要.深入分析了云媒体社交网络及其层次化体系结构,综述了DRM系统跨平台使用、内容共享和消费电子设备互动等关键技术,最后针对新兴的云媒体社交网络场景及应用,提出了数字版权管理的新概念——互融DRM,并指出了亟待解决的开放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