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通过对天铁集团高炉现状、风机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对热力厂风机升级改造的规划,确定了实施方案.该方案实施后将彻底改变风机渐进式改造的现象,使新高炉的备用机组发挥更大的作用,可增加现有高炉的风压、风量,使现有高炉的产量、冶炼强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李春林 《铁合金》2008,39(2):33-34
介绍了在铁合金电炉控制系统的改造中应用移动DP从站的实践,对铁合金电炉控制领域的开发及维护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处于相同行业结构和机会的企业存在着很大差别.知识管理作为作管理创新的一种成果,面对知识时代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营环境的更为不确定性,知识管理在结合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下,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失灵与市场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在市场和政府的相互调节下运行的.但完全的政府调节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完全政府调节下的职业教育会出现政府失灵现象,因而,市场的无形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市场调节主要包括人才需求、利益导向、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加深,我国有色金属发展中的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问题日益突出,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提出技术创新是促进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并对现有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邵松才 《黄金》2007,28(2):1-3
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阐述了黄金矿山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以及绩效考核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纤维体内部分形结构特点,建立了计及温度影响的隔热纤维体的热导率分形模型.通过对硅酸铝纤维SEM图像的处理,得到了不同密度下硅酸铝纤维的孔隙面积和孔隙通道曲线的分形维数,并据此计算了硅酸铝纤维的热导率.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分形热导率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韩春辉 《铁合金》2008,39(2):30-33
铝热法冶炼钒铁过程中,炉底被烧结,产生含钒烧结渣.烧结渣中含有大量的钒,从而造成钒的损失,降低了钒的回收率,增加了生产成本.本试验通过对炉底打结材料和冶炼布料方式的优化,大大改善了炉底烧结状况,减少了含钒烧结渣的产出量,同时烧结渣中钒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从而减少了钒的流失,钒的回收率提高0.5%以上.  相似文献   

9.
蒋黎  高文斌 《包钢科技》2005,31(Z1):60-63
介绍了包钢炼铁厂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组成及覆盖范围,网络的功能和软件开发过程,详细说明了各子系统的作用,对网络应用的效益做了评估.  相似文献   

10.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设计市场,企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改进原有的管理模式.ISO9000作为国际化标准组织至今为止颁布的唯一一个质量管理性标准,一个先进的管理方法.它的应用会极大地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力度,尤其现阶段设计市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际化的管理体系的建设更是尤为重要,以先进的理念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先熔炼铸锭,后轧制成板材的方法,制备了不同Cu含量的铝铜合金板材,研究了Cu含量变化(1.287%~9.806%)对合金板材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含量的增加,合金中弥散析出的第二相质点逐渐增多;Cu含量在5.654%~9.806%范围时合金的力学性能较为理想,当Cu含量为5.654%时,合金的成形性能最好,此时板材的极限拉伸系数为0.75,制耳率低至3.8%。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添加稀土元素对TP2铜管的组织结构、性能等的影响;通过对试样在常规条件下做拉伸试验,得出铜管的屈强比,与未添加稀土元素的铜管进行比较,以得出改善TP2铜管的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芳  周科朝  李志友 《粉末冶金技术》2006,24(2):102-105,109
为研制在某些特殊工况条件下用的高强度、高耐磨性的铁基耐磨材料,采用烧结一熔渗一热处理工艺研制出一种由Co—Cr—Mo—Si颗粒增强的铁基粉末冶金耐磨材料。结果表明:Co—Cr—Mo—Si硬颗粒单独存在于基体中,起颗粒强化的作用。未熔渗时,孔洞多,硬颗粒与基体界面清晰可见,结合强度低,材料性能较差。随着熔渗量的增多,材料的孔隙度减小,硬颗粒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好,材料性能明显提高。同时,材料的断裂主要通过铜相的撕裂,呈现明显的塑性断裂特征。因此,足够的熔渗量可获得各相界面结合较好的一种高性能铁基材料。  相似文献   

14.
加入适量的稀土元素可有效改善铜及铜合金组织与性能。紫铜中添加稀土后,进行熔炼、轧制和热处理试验,再通过室温拉伸、硬度试验、金相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微量铈对紫铜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锭坯中铈的含量,并对稀土的收得率和熔炼渣成分进行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和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铸态晶粒随着铈加入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再结晶温度随着铈加入量的增加而提高;紫铜的强度、硬度和晶粒大小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分别先升高后下降,当铈含量达0.04%时,紫铜试样获得最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退火态试样的抗拉强度达到251M Pa,屈服强度为116M Pa,延伸率达到37.22%。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上引铸造法、连铸连轧法(SCR)、上引连铸 + 连续挤压法制备了三种 Ф8.0mm 新能源汽车用铜杆,并对其显微组织、拉伸性能与扭转性能进行了研究。以上三种工艺制备的铜杆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198.1 μm、11.3 μm、13.4 μm,抗拉强度分别为 182.3 MPa、236.8 MPa、259.5 MPa,伸长率分别为 41.5%、37.3%、41.1%。扭转实验结果表明,正转 25 转后,上引连铸 + 连续挤压法制备的铜杆具有最高的反转次数,达到了 70.5 转 ;SCR 铜杆为 30.1 转 ;上引连铸最低,为 22.9 转。粗大的柱状晶 + 等轴晶是导致上引连铸铜杆扭转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相比于连续挤压制备的铜杆,SCR 杆尽管具有相当的抗拉强度和更好的伸长率,但是由于其沿轴向分布着更不均匀的残余应力,使其在扭转过程中更易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16.
以燃气舵用钨渗铜(W-7Cu)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检测X射线探伤底片、金相组织、断口显微形貌及力学性能,对产品在X射线探伤过程中出现的条纹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燃气舵用钨渗铜X射线探伤出现的条纹现象由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工艺特点所决定,条纹区域的组织属于钨渗铜材料的正常组织,不存在孔洞、裂纹和渗铜不均等结构缺陷;产品条纹区域的性能指标满足技术要求,与材料无条纹区域的性能无显著差别;提出了对燃气舵用钨渗铜X射线探伤进行分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热导管铜粉的松装密度、粉末粒度、粉末粒径分布对铜粉烧结的毛细结构体断裂强度、孔隙率、毛细力吸水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为980℃,烧结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松装烧结所得铜热导管毛细结构体综合性能良好,当铜粉松装密度2.1 g/cm~3,粒径范围100~250μm,其中粒径150~250μm的质量分数为40%~70%时,铜粉烧结毛细结构体的断裂强度为9.11~9.67 MPa,孔隙率52.6%~53.8%,毛细力吸水通量1.30×10~(-3)~1.42×10~(-3) g/(s·m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快速凝固-粉末冶金法制备电子封装用高硅铝合金(Al-50 %Si),研究添加单质Cu粉对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分析Cu含量(0~2 %)对微观组织和相组成的影响,并建立与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Cu含量不高于1 %时,高硅铝合金微观组织中Si相尺寸和形貌改变不明显;拉伸强度和抗弯强度均随着Cu含量增加而迅速上升,并在2 %Cu时达到极大值268.4 MPa和422.6 MPa,相对于合金化前提高44.9 %和46.7 %;Cu含量对合金热膨胀系数(CTE)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基体中细小的Al2Cu相不利于导热性能(热导率下降7.5 %).综上,电子封装用高硅铝合金中添加1 %Cu时,可以在基本保持原有组织和热物理性能的情况下,提高强度20 %以上.   相似文献   

19.
采用2种工艺对合金元素Cu、石墨进行黏结处理,制备了Fe-2Cu-0.8C预混合钢粉.测定了橡胶、聚乙烯醇衍生物、纤维素等3种黏结剂对合金元素Cu、石墨的润湿性,并分别研究了2种工艺中3种有机黏结剂对预混合钢粉合金元素黏结率、流动性、松装密度、压制及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工艺中,以纤维素为黏结剂制得的预混合钢粉工艺性能与烧结性能最好,聚乙烯醇衍生物次之,橡胶较差,这与3种黏结剂对合金元素Cu和石墨的润湿性好坏及黏结率是对应的.  相似文献   

20.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properties of copper alloyed with chromium and zirconium (0.04–0.14 wt %) are studied during high-rate deformation (~105 s–1) by dynamic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 (DCAP). The sequence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α solid solution of copper accompanied by the precipitation of second-phase nanoparticles and recrystallization in annealing (aging) is determined. The influence of DCAP and aging on the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pper alloys i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