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不同发育时期花药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研究表明:线粒体MDH(m-MDH)同工酶谱型是保守的,即只有量上的变化,质的差异不明显;不同类型不育系植株的胞浆MDH(s-MDH)同工酶表现不同:T型植株在花粉发育的整个时期s-MDH都存在,而V型植株在花粉发育的二胞期才出现s-MDH;此两不育类型植株从未出现微体MDH(g-MDH)。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珍汕97水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花粉发育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幼小的单孢花粉到单核边位出现中央大液泡时期不育系花粉细胞RNA含量与保持系无显著差异,单核末期不育系开始败育,双核期RNA含量与保持系双核期花粉细胞相比有显著下降,说明RNA含量下降是珍汕97不育系花粉败育的一个重要性生理特征,不育系花粉在单核末期以前发育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3.
赤点石斑鱼4种同工酶的组织分布及基因位点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赤点石斑鱼7组织(肌肉、肝脏、肾脏、心肌、脑、脾脏、性腺)的4种同工酶(EST、LDH、MDH、ME)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4种酶的同工酶位点及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的4种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EST由4个基因位点编码;LDH酶带多于典型的5条酶带;MDH具有线粒体型(m-MDH)和上清液型(s-MDH)两种类型;7种组织只检测到一种类型的ME.  相似文献   

4.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选育出的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有其相应保持系马协B为材料,分别取不育系和保持系处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减数分裂4分体时期、单核期、2核期、3核期的花药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及酶活性测定分析。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比较发现,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酶谱带型丰富,酶活性较高;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电泳酶电泳酶谱带型较小,酶活性较低。这现象是从单核期花药开始表现,并随发  相似文献   

5.
采用酶细胞化学技术探讨了萝卜雄性不育系64A小孢子发生不同阶段中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定位及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SDH活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线粒体的内膜和嵴.保持系64B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SDH反应一直存在,随着小孢子发育其活性还有所增强.在不育系中,单核早期小孢子的线粒体SDH活性较明显;单核晚期时小孢子内线粒体减少,其SDH活性也渐弱.以后,小孢子的发育受阻,以致相当于二胞花粉时期的不育系花药内已无花粉.  相似文献   

6.
万寿菊雄性不育品系的P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对万寿菊9个雄性不育品系及3个育性正常品系的小花、萼片、叶片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分析,研究了不育品系间及其与正常品系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酶带数、R值、酶活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不育品系小花的酶谱比正常品系少快带区D,而且酶带数较少;在萼片的酶谱中,不育品系至少具有正常品系所没有的P4、P6和PIO中的1条,一般具有2条甚至3条,另外,品系的植株越矮,酶活性越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剥出后进行蛋白电泳,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其蛋白、过氧化物同工酶和酯酸都有差异,花粉在成熟过程中,伴随着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消失和种类的减少;在花粉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形成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之前,新的蛋白带和酯酶带的出现,尤其是近十种蛋白的大量合成提示这些蛋白在花粉成熟和以后的受精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对其成熟的花粉进行单花粉电泳表明,没有等位基因的分离现象,只是有约2%的花粉出现新的蛋白带,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用焦锑酸钾沉淀法研究了包台型不育水稻及其保持系花药发育早期细胞中的Ca2+分布变化.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开始,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中的Ca2+分布出现差异,不育系药壁外层和药室内壁及药隔中均有Ca2+出现,而保持系花药中基本没有Ca2+分布,在减数分裂时期表现更加明显,不育系药壁和药隔中的Ca2+相对于花粉母细胞时期明显地有所增加,特别是绒毡层细胞和药隔中木质部细胞的次生加厚壁上Ca2+增加尤其明显,而保持系花药中的Ca2+较少.笔者从花药发育的更早期去寻找水稻雄性不育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小麦E型不育系和太谷核不育系花粉发育过程的观察,与过去对T型小麦不育系的观察加以比较,发现三种不育类型的小麦花粉败育过程大体相似,但三种不育类型也存在差异。用细胞化学方法对E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分布和活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发现不育系比保持系酶活性低,酶颗粒少。用I—IK对E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进行染色,发现保持系花粉染成深蓝色,淀粉颗粒多,不育系花粉呈棕红色,几乎无淀粉颗粒。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选择了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一个品种——北京白的可育系(B)和不育系(A)为材料,用席夫试剂和汞一溴酚蓝进行染色,观察了可育系花粉发育的各时期,并通过A、B两系的对照观察,对两系中多糖颗粒和蛋白质含量的比较,找出了A系花粉发育受阻的一点原因。根据实验结果,北京白败育的时期和原因为:1.花粉发育受阻于四分体时期和单核时期,四分体不正常或溶解,单核时期花粉溶解。2.花粉败育是由于绒毡层的异常发育,降低其应有的转运物质的功能,使花粉发育所必需的可溶性糖、蛋白质、酶、核酸等缺乏,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1984年在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用协青早选杂和连续回效选育成马协型雄性不育系,对马协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开花习性,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特征,细胞质质量,线粒体DNA和线粒体COD同工酶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马协雄性不育系是一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利用马协不育系与明恢63配组马协63杂交稻组合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特点,通过了湖北省和僵杂交稻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矮败小麦不育株和可育株的旗叶、穗下节间(以下简称节间)及雌蕊等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和酯酶(EST)同工酶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育株与可育株相比较,在相同发育时期同一器官中的两种同工酶酶谱带数均无差异,并且各条对应酶带的迁移率也相同,无异常同工酶产生,说明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对旗叶、节间、雌蕊中的POD基因和EST基因的表达无异常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及其恢复性的遗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花粉可育率和自然结实率为指标择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系41A与其恢复系配制的F1,F2,BC1和BC2等世代的育性表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纱丛广41A属配子体不育,其不育性受一对隐性核主基因和不育细胞质共同控制,其核不育基因与珍汕97A不等位。  相似文献   

14.
从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fonate,EMS)化学诱变建立的野生型拟南芥(Col-0)突变体文库中筛选到1株突变体.在低温16 ℃时,该突变体的雄性育性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花粉染色呈现100%可育.随着培养环境温度的升高,突变体花粉育性逐渐下降,因此,该突变体为一温敏雄性不育突变体,并被命名为atms1(ambient temperature-sensory male sterility 1,即环境温度敏感雄性不育1).花药切片结果显示,在23 ℃以下,该突变体花药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与野生型花药没有显著的差异;而27 ℃处理1周后的突变体花药呈现多种表型:同一朵花中各个花药的发育时期出现显著分化,花粉母细胞胼胝体单薄,绒毡层发育滞后于同时期的野生型花药.遗传分析确定,atms1的不育表型是由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石蜡切片法和涂片法,对葱(AliumfistulosumL.)天然雄性不育系成熟花药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了雄性不育系成熟花药的形态特征是产生的花粉少且花粉空瘪。本文还初步探讨了造成葱性性不育的时期和原因,认为葱天然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发生时期应在小孢子时期或是接近双核期。  相似文献   

16.
5种G型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种G型不育细胞质在普通小麦10个品种核背景下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东方山不育细胞质引起部分供试小麦雄性高不育,T型恢复系不易恢复其育性,该胞质在杂种小麦利用中价值可能不大;2.拟斯卑尔脱山羊草,野生二粒小麦,阿拉拉特小麦和茹可夫斯基小麦4种G型不育细胞质引起供试小麦雄性全不育且稳定,对供试小麦品种诸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大多数供试T恢复系都能恢复其育性且恢复度较高,在杂种小麦应用中有较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直接压片和连续石蜡切片法对苜蓿雄性不育系MS-4雄蕊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进行了观察分析,寻找其雄性不育形成的细胞学原因.结果表明:不育系MS-4花粉败育的时期是在小孢子四分体分开至单核花粉粒时期,花药绒毡层细胞形态的变异是苜蓿雄性不育系MS-4花粉败育的主要细胞形态学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三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DNA荧光探针结合显微荧光术,系统地研究了3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败育过程,时期和特点。结果表明,珍汕97不育系不能完成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马协不育系小孢子可完成第一镒有丝分裂,但不能进入第二次有丝分裂;广丛41不育系部分小孢子可完成第二次有丝分裂,因此可看到许多三核花粉,但因核行为异常而败育。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卫星搭载番茄种子,从SP1代中发现雄性不育突变株南航1号A,不育株枝繁叶茂,经正反交实验证明雌配子可育,仅花粉不育,突变株小花的花萼和雌蕊正常,但花瓣为7个,比正常植株多一个,分析不育株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发现在后期I有微核、染色体断片等,到后期Ⅱ出现染色体分配不均和多极分裂,形成多分孢子和多分孢子内的小孢子大小不均,小孢子大多数饱满、形态正常,但花粉粒较大,经碘液染色分析。突变株的花粉绝大多数不变蓝,与雄性不育性状相一致,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的果实比对照株的果实大,成熟期长,在育种应用中具有某些优势,但不育株的小花容易早衰、脱落,有待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20.
在禾本科作物雄性不育机理的探索中,已有一些作者就玉米、小麦、高粱、水稻等的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粉发育进行了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比较。但是,利用扫描电镜来揭示花粉外观结构特征等,以进一步区辨不育花粉败育状况的报导却极少。根据我们对小麦“提”型和“潍”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发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已初步看到这两类不育系之间的某些差异。为探讨其花粉在形态上的差异程度和性质,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成熟期花粉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