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舰载共架垂直发射导弹发射时间协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避免发射和飞行中2枚导弹的相互干扰,研究了共架垂直发射导弹的发射时间协调,基于垂直发射导弹发射初始段的运动特性,考虑垂直上升段和程序转弯段的弹道散布误差,建立了弹道散布体时域模型; 引入距离裕度的概念,对不同发射时刻下2枚导弹的预定弹道管道进行冲突检测,并根据距离裕度确定导弹发射间隔时间。仿真结果表明,得到的冲突检测与消解的时间在100 ms级,满足实战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型垂直发射的反舰导弹初始程控段控制方案进行的深入的研究,详细讨论了采用直接欧拉角和伪姿态角两种不同反馈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建立了完整六自由度仿真模型及控制方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证明了采用伪姿态角控制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垂直发射武器的火力交叉判断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桂秋阳  邱志明 《兵工学报》2008,29(11):1373-1378
文章就如何建立垂直发射武器的火力散布体模型及如何判断火力交叉的发生进行了研究。采用四元数方法建立了垂直发射武器的弹道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定性分析了不同误差因素对于弹道散布的影响;分析了初始扰动对弹道散布的影响,得到了散布半径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建立了以理想弹道为轴线的垂直发射武器火力散布体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时间上的控制因素,减小了导弹武器空间散布体的范围,并提出了模型的解算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不同武器火力散布的情况,并能对火力交叉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4.
水下航行体垂直发射水弹道参数设计是水下发射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试验研究中发现,水下垂直发射时出水过程水弹道会出现俯仰双态特征,为了分析出水姿态变化规律,基于水下垂直发射水弹道理论模型并结合试验结果,对造成出水俯仰双态特征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获得了造成出水俯仰双态的原因及影响规律,为水弹道规律研究和参数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民杰 《兵工科技》2005,(11):60-63
现代舰艇上的反舰导弹绝大多数都采用倾斜发射的方式设置于主甲板上,不过随着垂直发射系统的日益完善和普及,反舰导弹也开始向垂直发射的方向发展。苏联的“基洛”级导弹巡洋舰首次将巨型的远程反舰导弹设计成为垂直发射方式,随后美国发展的MK41通用垂直发射装置也可以发射“鱼叉”和“战斧”反舰导弹,国际海军研讨会中已经有人开始讨论完全垂直化发射的导弹舰艇。一时间,大有垂直发射将取代传统的倾斜发射的架势。  相似文献   

6.
导弹水下垂直发射的弹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导弹水下垂直发射时的水中弹道进行了数学仿真研究,计算讨论了艇速对导弹水中运行弹道的影响。在水弹道研究的基础上,对导弹与运载器水面分离弹道也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并进行了水洞模型实验和水弹道模型实验。数学仿真结果与模型水弹道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
考虑水下航行体的弹性特性,建立航行体与发射筒之间接触、摩擦作用的刚柔耦合模型,发展了多约束航行体水下垂直发射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给出算例,获得了筒内弹道、水中弹道、航行体姿态和内部载荷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计算结果能够反映航行体水下垂直发射过程的特点,计算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8.
“海狼”导弹是英国研制的舰载近程超声速导弹 ,主要用于舰队防空 ,对付超声速飞机和反舰导弹等多种目标 .该导弹最初采用倾斜式发射装置发射 ,进入 80年代 ,由于大量高性能战斗机和先进掠海式反舰导弹开始在许多国家装备部队 ,构成了对水面舰船的巨大威胁 .为对付这种威胁 ,英国转向为“海狼”导弹研制垂直发射系统 ,其发展历程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现代战争的需求是促使舰载导弹发射装置从倾斜向垂直发射的直接动力 .1 倾斜发射“海狼”导弹6 0年代初英国海军开始研制“海狼”导弹以取代当时广泛装备的亚声速目视制导的“海猫”舰空导…  相似文献   

9.
火箭弹垂直发射转弯过程是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巨型规模的最优弹道解算问题,研究了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法,建立了最优弹道的并行求解模型,研制了专用仿真软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满足一定的参数精度要求的情况下,最优控制弹道问题具有极好的并行性,分布式并行计算可显著提高计算效率,问题的求解时间随并行机节点数的增加而成比例的缩短.  相似文献   

10.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导弹垂直发射过程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虚拟样机技术(VPT)建立了导弹垂直发射过程的动力学仿真模型。详细论述了垂直发射系统的组成、模型的简化和动力学仿真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发射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获取了导弹发射阶段的弹道和姿态参数,分析了各部件的配合协调性和干涉情况,验证了导弹垂直发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过载控制导弹发射段弹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反舰导弹在机载发射方式和舰载发射方式下的发射段弹道。由于其控制系统采用过载控制技术进行设计,导引规律采用虚拟目标比例导引法,使导弹的发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而且发射后可以实现大空域机动飞行,因此,其适应性,突防能力,作战能力都会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2.
潜载导弹垂直发射横向振动特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譞  张宇文  袁绪龙  张纪华 《兵工学报》2009,30(8):1056-1060
潜射导弹在出筒上升过程中是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直接决定了导弹出筒后的弹道变化特征。在分析了导弹的流体动力特性、弹性密封环的变形应力特征及其与弹体耦合作用的情况下,建立了潜射导弹垂直发射横向动力学模型。重点对出筒过程弹体横向振动及其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提出了抑制弹体横向振动的解决方法。结果表明,密封环抗压刚度和尺寸对导弹横向振动特性均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导弹垂直发射弹道控制、发射安全性评估、导弹与发射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3.
扇面发射反舰导弹后,应使导弹尽快转到射面内,并且使弹道最优。然而随着发射扇面角的增大,弹道参数将出现恶化。基于某型反舰导弹,进行了一系列扇面角改造的仿真研究,包括建立BTT导弹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利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两点黑社会问题及极点配置理论形成导弹三通道控制信号,并进行了仿真软件包的设计,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并对其进行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4.
导弹垂直发射箱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odunov方法对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箱内弹道及导弹的发射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地描述了导弹意外点火后发射箱内的燃气流动状况,为导弹和发射系统的设计和热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飞行力学,现代控制理论等基本原理,本文研究了小型导弹垂直发射弹道转弯技术,针对不同控制方式,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并以某型导弹为例,研究了推力矢量和气动舵控制方式,得出的结论可对总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锦 《兵工科技》2006,(11):58-58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运载火箭采用的都是垂直发射方式。随着指挥员的一声“发射”口令,运载火箭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气势十分壮观。那么,运载火箭为什么要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呢?  相似文献   

17.
2011年9月24日,印度第二次成功试射了射程700km的Shourya导弹。试验中,导弹从发射箱垂直发射。据印度防御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称,该导弹按照预定弹道飞行,坠落在孟加拉湾的  相似文献   

18.
某型车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大型车载两联装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综合考虑导弹垂直热发射技术的优点、牵引半挂车运载平台的机动性特点等,发射平台设计为牵引车拖挂半挂车发射车模式和半挂式发射车模式,对两种方案的发射系统进行相应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并加以比较.分析表明,两种方案的发射系统均可行.比较分析导弹发射瞬间发动机产生的较大短暂冲击对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个冲击对系统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潜射导弹垂直发射过程流体动力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闵景新  魏英杰  王聪  曹伟  邹振祝 《兵工学报》2010,31(10):1303-1309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潜射导弹垂直发射上升过程空泡多相流和流体动力演化规律。基于连续性方程、空化质量输运方程、混合介质RA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结合动网格技术,实现了弹体边界运动与汽水流场的流体—固体耦合问题求解。以此为基础,数值模拟了重力影响下的潜射导弹垂直发射水下运动过程,对比分析了潜射导弹头型对肩空泡和流体动力的影响,并给出了3组重推比下潜射导弹的水下航行弹道。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局部肩空泡将增加潜射导弹流体动力,通过改变导弹头部线型可以抑制肩部空化、改善导弹的流体动力。  相似文献   

20.
反舰导弹饱和攻击发射阵位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反舰导弹对舰艇编队饱和攻击中的发射阵位优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攻击阵位的优劣将直接决定反舰导弹对舰艇编队的打击效果以及发射平台的自身安全性。在详细分析影响发射阵位综合价值评估各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评估指标,运用模糊多属性理论,建立了饱和攻击反舰导弹发射阵位优选评判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该评判模型能够确定较为理想的反舰导弹发射阵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