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生理性起搏器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共 35例患者 ,起搏器包括DDD9例 ,双房三腔起搏器 1例 ,VDD3例 ,VVIR2 2例。结果  3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中测得心室起搏阈值为 0 .4 2± 0 .13V/ 0 .5 ms,阻抗 5 6 0± 130 ohm,R波振幅 9.8± 2 .2 m V;右心房起搏阈值为 0 .89± 0 .2 7V/ 0 .5 ms,阻抗 6 70±180 ohm,P波振幅 2 .8± 1.2 m V,P波感知灵敏度 0 .4 8± 0 .3m V。 A- V间期程控在 14 0~ 16 0 m s之间 ,频率适应参数程控为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取中档值 ,增益取低档值 ,下限频率程控为 6 0~ 70 bpm,上限频率程控于 110~ 130 bpm之间 ,感知阈值取中档 ,频率适应档次取 4~ 5。随访 4~ 5 0个月 ,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 生理性起搏可产生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改善心功能 ,提高运动耐量 ,对有适应症的起搏器患者应首先推荐使用各类生理性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安装埋藏式起搏器的并发症变化的预防方法,总结低能量输出起搏的安全性。方法:对100例(114例次)埋藏式起搏器进行登记随访,对比分析,时间以1993年前后为界限,结果:使用双胺起搏器从26%上升到67%;置入途径经锁骨下静脉。从44%上升到86%;并发症起搏器裸露或合并感染,从11%下降到1.4%,感知不良从零上升到5.4%,100例中低能量输出起搏45例占50%,随访中观察起搏安全,设计的数据合理,结论:起搏技术进步的表现是使用双胺起搏器增多,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增多,感染和起搏器裸露减少,而感知不良增多,但均经程控恢复感知,低能量输出起搏,最低的输出电压心房为1.0V,心室为1.6V,脉宽为心房0.1ms,心室0.06ms,程控技术的应用为患者带来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AC)的双腔起搏器(Kappa 700)置入后参数的变化情况和安全性。方法随访56例置人Kappa 700型起搏器患者,观察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等参数的变化。结果56例患者于术后1周打开心室自动夺获功能,心室起搏阈值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值,由植入时的(0.40±0.05)V升至(0.75±0.22)V,1—6个月后逐渐下降稳定于(0.61±0.31)V。心室起搏输出电压也随之升高而后逐渐下降稳定于(1.22±0.42)V,明显低于普通起搏器的输出电压(2.5~4.5V)。该起搏器由于具有电压4.5V,脉宽0.49ms的备用脉冲,保证了当心室失夺获时起搏的安全性。结论具有AC功能的Kappa 700型双腔起搏器输出能耗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5 双灶按需型起搏器 (DDI) DDI系双腔起搏和感知、不跟踪型起搏器 ,它属于房室顺序起搏及房室顺序感知的抑制型起搏器。其分解式为A/VA/VI/O/I ,相当于AAI VVI。这种起搏器有两个相关的脉冲输出电路 ,可按先后顺序发放心房和心室脉冲 ,使心房、心室顺序起搏。还有两个感知电  相似文献   

5.
5 双灶按需型起搏器 (DDI) DDI系双腔起搏和感知、不跟踪型起搏器,它属于房室顺序起搏及房室顺序感知的抑制型起搏器.其分解式为A/V A/V I/O/I,相当于AAI+VVI.这种起搏器有两个相关的脉冲输出电路,可按先后顺序发放心房和心室脉冲,使心房、心室顺序起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探讨动态心电图安装起搏器术后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三通道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26例(36例次)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与讨论 发现4名患者共5例次出现起搏障碍,其中2名患者同时出现起搏和感知障碍,距安装起搏时间8~9年,另两名患者距起搏器安装时间分别为7天、36天,起搏功能障碍,感知功能良好,1例心房电极起搏心室,心室电极起搏无效,经X照片证实心房电极移位至右室流出道,另一名患者频繁出现起搏障碍,X照片证实心室电极移位至右室流出道,行电极重置术后仍出现4次无效起搏,结合临床情况分析为起搏阈值升高所致,动态心电图能及时发现起搏障碍,检出导线移位,提出警示,在起搏器术后随访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应该作为起搏器术后病人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起搏器程控不同起搏房室传导间期减少右心室起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Medtronic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5例,将AVD程控为长于静息时PR间期30 ms,及AVD程控为固定长间期310 ms组。观察患者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感知、导线阻抗的变化、心房心室起搏比例、房颤、心功能状态等情况3个月。并与起搏器默认AVD组进行比较。结果 AVD长于静息时PR间期30ms组心室起搏比例为20.6%,明显低于默认AVD组,比例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D为固定长间期310 ms组心室起搏比例6.25%,明显低于默认AVD组及AVD长于静息时PR间期30 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与起搏器有关的不良作用。结论对于植入了无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起搏器的患者,可尽量采用延长起搏房室传导间期的方法鼓励自身窦性心搏下传或心房起搏经房室结下传,达到减少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目的,从而减少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不良作用。但要注意过长的AV间期使二尖瓣早期关闭,限制了舒张期充盈时间对心功能的影响,其安全范围仍需进一步的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8.
老年患者的起搏治疗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高龄与低龄老年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时的参数及并发症,观察患者生存年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年至2004年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90例高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同病因、同起搏器类型的低龄老年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心室起搏阈值为(0.54±0.38)V,感知为(12.99±5.31)mV,阻抗为(718.45±218.86)Ω,心房起搏阈值为(0.68±0.28)V,感知为(2.77±1、10)mV,阻抗为(643.84±234.25)Ω,产生手术并发症有7例;对照组心室起搏阈值为(0.49±0.29)V,感知为(12.26±5、45)mV,阻抗为(778.95±321.57)Ω,心房起搏阈值为(0.59±0.24)V,感知为(2.91±1.38)mV,阻抗(667.6±183.41)Ω,产生手术并发症有5例。2组起搏器植入时的参数及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高龄与低龄老年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6.77%和78.17%。结论高龄与低龄老年患者起搏治疗均安全有效,起搏植入参数及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患者术后需要加强监测和护理,高龄老年患者起搏治疗长期预后理想。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用房室感知起搏抑制触发型(DDD)、心房感知起搏抑制型(AAI)、心室感知起搏抑制型(VVI)等不同起搏类型的特点,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评价全自动起搏器在DDD、AAIVVI的工作状态下分别在不同起搏频率时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影响。以探索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时的最佳起搏类型及起搏频率。  相似文献   

10.
心房起搏最常使用J型器状电极,少数用J型螺旋电极。本文报告4例心房内植入直型锚状电极实行心房起搏,随访11(5~22)个月,测试结果表明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例1,男.55岁,因病窦综合征(SSS)伴头昏于1995年9月13日植入Intermedics公司Quatumm型起搏器,植入电极为431一07型。植入时起搏阈值为0.85V/0.5ms,起搏阻抗为465,P波振幅为2.4mV。1997年6月2日随访时起搏阈值为2.0V/0.15ms(相当于1.1V/0.5ms),灵敏度阈值为2.0mV。例2,女,50岁,因SSS伴黑于1996年4月3O日植入SIEMENS2040K起搏器,植入电极为llol…  相似文献   

11.
分析 36例植入心房按需起搏型 (AAI)起搏器患者心房电极植入时心内电图的形态 ,旨在观察其与起搏阈值及各项起搏参数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对象 :36例中男 2 9例 ,女 7例 ,年龄 4 6~ 77(平均 56 2± 12 4 )岁。均因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置AAI型心脏起搏器。二、方法 :按常规植入心房电极 (起搏器配套件 ) ,34根为J型无螺旋的激素电极 ,2根为螺旋电极。应用Telectronics公司生产的RS 3型起搏分析仪测定起搏参数 ,36例输出参数相同 :起搏频率 70次 /分 ,脉宽 0 5ms。心内电图A V段为A波终点至V波起点 ,A V…  相似文献   

12.
采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测等方法定期随访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 8例 (随访时间 2~ 3 1月 ) ,未见囊袋感染、瘀血、导线脱位、断裂等并发病 ,发现随访事件 6例次 (心房电极过度感知肌电 1例 ,起搏及感知A -V间期较短 4例次 ,阵发性房扑 1例 ) ,均经适当程控得以消除或控制 ,提示双腔起搏器可获得良好的生理性起搏 ,但可发生较多的双腔起搏器所特有的随访事件 ,需定期随访 ,适当程控 ,使双腔起搏器达最佳工作状态。开启PMT终止开关可避免PMT的发生 ,具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的双腔起搏器可感知房性心律失常而自动转换工作方式 ,以避免跟踪过快的心房率而快速起搏心室。  相似文献   

13.
埋藏心脏起搏器可能伴有头昏、晕厥、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和体位性低血压等,称为“起搏器综合征”,这是由于心室收缩的同时发生心房收缩之故,心房收缩时若房室瓣恰处于关闭状态,则左右心房压力升高。该综合征见于房室逆向传导存在和心室起搏与窦性节律竞争时。双腔起搏时,心房与心室都有起搏与感知性能,使房室收缩保留正常生理顺序,心房收缩先于心室,故很少发生起搏器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李佐民 《黑龙江医药》2012,25(5):688-689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房纤颤行单腔起搏器植入患者调低起搏下限频率对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影响。方法:对57例心房纤颤行永久单腔起搏器植入后行门诊随访患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通过程控仪获取起搏器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调低起搏下限频率,并分析调低起搏下限频率前后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过中位数为60d,97d的随访观察,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后[(54.38±14.28)ng/Lvs(68.17±25.27)ng/L,P<0.05],调低起搏下限频率后血浆BNP水平变化有显著性差异[(68.17±25.27)ng/Lvs(49.53±32.42)ng/L,P<0.05]。结论:永久性心房纤颤行单腔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调低起搏下限频率有助于降低起搏相关的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我科先后植入抗心动过速起搏器 (ATP) 2例 ,自动复律除颤器 (ICD) 2例 ,单导管双腔感知心室起搏器 (VDD) 5例 ,自动夺获起搏器 7例 ,双腔房室同步起搏器 (DDD) 2 7例 (含频率应答 8例 ,模式切换 7例 ) ,双心房右室起搏器 2例 ,其他频率应答起搏器 6例。通过 2月至 5年观察。结果显示新型起搏器可为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比之VVI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生理、更高效、长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6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单纯型)干1991年11月在我科行心房起搏术。经有锁骨下静脉顺利植入CPIT6一919064起搏器。术中测起搏阈值1.smA.心房腔内心电图振幅2.omV。出院时程控参数:起搏频率65次/min.电压2.sv.感知0.smv.脉宽0.sins。4年多来.因病情好转,脉率均在65次/min以上,故中断随访。l周前自测脉率56~60次/min一伴轻度胸闷,持续数日不变.门诊疑诊起搏器能源耗尽.于1996年3月25日收入院。入院时体检无特殊发现。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胸片无电极移位或断裂现象。常规心电图示:全心房起搏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Medtronic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电极参数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结果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中位室间隔组QRS波时限要短于高位室间隔组[(116±23.6)InsVS(150±34.2)ms,P〈0.05]。中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BNP无显著改变,高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降低[(0.46±0.12)%Vs(0.62±0.07)%],P〈0.05]、BNP升高[(161.3±34.2)ng/LVS(80.1±33.2)ng/L,P〈0.05]。术中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更短,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和自动房室搜索+(Search AV+)2种算法减少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心室起搏比例的效能.方法:46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MVP组18例和Search AV+组28例,分别植入ADAPTA起搏器和EnPulse起搏器.ADAPTA起搏器启用MVP模式,EnPulse起搏器启用DDD/R模式及Search AV+功能.植入起搏器1个月后比较心房、心室起搏比例.结果:MVP组较Search AV+组心室起搏比例中位数显著减少(0.3% vs 3.1%,P<0.01),心房起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应用MVP算法较Search AV+算法可进一步减少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9.
王斌  刘国亮 《江苏医药》2000,26(4):275-275
例 1,男 ,71岁 ,反复心悸、胸闷 1年伴多次昏厥 ,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缓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于1997年 5月收入院。入院后即安置双腔起搏器 (DDD) ,患者感觉良好出院。术后 10个月患者因不适来院复诊 ,心电图示 :起搏频率不规则 ,绝大多数的心房和心室活动均是起搏器发出的脉冲信号所带动 ,Ⅱ、avL导联见提早出现的心室起搏心动。用程控仪对起搏器进行参数程序控制 ,即启动起搏器的频率平滑功能 ,上述早搏即消失。例 2 ,男 ,6 9岁 ,心悸、胸闷伴昏厥半月余。心…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不同的房室间期(AVD)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寻找最佳的AVD,对60例植入DDD(或DDDR)起搏器患者(心室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按要求分为3组:A组AVD=180ms,B组AVD=250ms,C组AVD〉250ms,每组20例。A组和B组心室起搏夺获率〉90%,C组心房自身下传心率〉90%。随访前及随访8个月后均进行Minnisota生活质量评分(QOL)、6min步行距离试验(6-MW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测定。结果表明,A组和C组3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但B组3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A组术后6-MWT及QOL均优于C组,但LVEF无明显差别,A组和C组术后3项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结论:在不能减少心室起搏时(如Ⅲ度AVB),应将DDD起搏器的AVD定在180ms,这样有益于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