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目的:研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1(STAT1)与CD74/CD44在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调控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构建基因STAT1和CD74/CD44真核表达质粒以及上皮-间质转化酪氨酸激酶受 -2(DDR2)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真核表达质粒经转染后,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证明基因STAT1和CD74/CD44两者是否有相互作用,通过荧光素酶分析技术分析基因STAT1和CD74/CD44对上皮-间质转化酪氨酸激酶受体-2(DDR2)启动子序是否存在协同激活作用。结果:STAT1可将CD74/CD44沉淀下来,CD74/CD44可将STAT1沉淀下来,上皮-间质转化酪氨酸激酶受体-2(DDR2)(DDR2)启动子荧光表达质粒与两者共转染比分别单独转染STAT1和CD74/CD44对上皮-间质转化酪氨酸激酶受体-2(DDR2)启动子的激活作用更强。结论:STAT1和CD74/CD44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在结肠癌发生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靶向CD44的短发夹RNA(shRNA)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CD44 shRNA细胞及对照细胞株建立裸鼠原位移植瘤及皮下种植瘤模型,监测肿瘤生长变化,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瘤体内CD44表达的变化,并进一步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CD44 shRNA转染荷瘤皮下及原位裸鼠模型。与对照shRNA组、空白对照组分别比较,CD44 shRNA组荷瘤裸鼠肿瘤生长速度减慢,皮下种植瘤及原位移植瘤质量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T-PCR结果发现,CD44 shRNA组CD44mRNA表达在皮下种植瘤及原位移植瘤均显著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D44 shRNA组细胞EMT相关基因E-cadherin表达增加,N-cadherin、Vimentin表达降低。结论 CD44 shRNA可以有效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并下调CD44的表达水平,这可能与CD44基因参与EMT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乙型肝炎X基因(HBx)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及其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中的机制.方法 将HBx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比较转染前后HBx对原癌蛋白质c-met(c-met)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将c-met基因启动子区分成5个(包括全部序列)不同长度的片段,然后与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将上述质粒与HBx表达质粒共转染于HepG2细胞中,通过荧光素酶测定、启动子区突变分析及侵袭试验比较转染前后HBx对c-met表达调控的影响.荧光素酶活性值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侵袭细胞数统计采用t检验.结果 HBx能够增强c-met的表达;通过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缺失分析,确定了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 bp~-100 bp)是HBx作用的调控区域,进一步对该区域可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1-1、SP1-2、AP-2)进行突变分析,发现这3个结合位点均参与了HBx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测定全部缺失构建体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184上游部分序列缺失后对HBx的反应有轻微的降低,当-183 bp/-122 bp、-121 bp/-100 bp两个片段缺失后,启动子对HBx的反应均有明显降低,F=40.37,P<0.01;c-met启动子突变分析显示,HBx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在SP-1-1、SP-1-2,AP-2突变体组中明显下降,F=235.3,P<0.01.Matrigel侵袭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CEP4-X-FLAG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侵袭性增加,穿膜细胞数为(74.33±6.24)个,而未转染组穿膜细胞数为(28.24±3.05)个,t=9.68,P<0.01.结论 HBx引起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可能是通过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 bp~-100 bp)转录因子SP-1、AP-2结合位点的调控来实现的,但是该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27在食管癌中表达差异及其潜在基因调控通路。方法 本研究运用基于基因表达水平值的交互式分析平台(GEPIA),cBio-Porta 分析CD2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差异和突变的情况;运用GEPIA做Kaplan-Meier曲线分析CD27在食管癌和头颈部鳞癌患者预后的价值;运用linkedomics做CD27在食管癌中的功能和通路分析,并做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CD27在食管癌中以扩增突变为主,不同水平的CD2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对TOR复合体、多种激酶(KIT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转化生长因子受体1、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3)有潜在的影响;CD27对头颈部鳞癌患者生存有显著影响,虽然对食管癌总生存没有显著影响,但高组的总生存较好。结论 CD27的差异表达可能是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提示CD27的表达程度有可能作为食管癌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干扰RNA(siRNA)沉默大鼠软骨细胞的CD44基因后对细胞CD44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软骨细胞在羧甲基壳聚糖(CMCS)作用下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针对CD44基因特异性的siRNA(siRNA-1、siRNA-2、siRNA-3),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软骨细胞.通过免疫荧光鉴定CD44基因特异性siRNA(CD44-siRNA)的转染情况,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法检测CD44-siRNA转染细胞中CD44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硝普钠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MCS对硝普钠诱导正常及经CD44-siRNA转染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荧光检测发现CD44-siRNA成功转染进入软骨细胞,转染率在60%左右.RT-PCR检测结果表明,转染siRNA-1后的24、48及72 h,与空白对照组(0.429±0.053,0.501±0.037,0.341±0.009)相比,CD44的mRNA表达明显减弱(分别为0.198±0.007,0.211±0.016,0.153±0.005;q=5.93,7.01,11.23; P<0.01).蛋白印迹法检测表明转染siRNA-1后24 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44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弱(0.231±0.064与0.675±0.113,q=13.09,P<0.0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3 mmol/L硝普钠可以成功诱导软骨细胞发生早期凋亡[(70±6)%];50、100、200μg/ml CMCS对硝普钠诱导的凋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凋亡率分别为(51±7)%,(30±4)%,(15±4)%;q=5.08,6.97,9.73;P<0.01];但CMCS对硝普钠诱导的CD44-siRNA-1转染的软骨细胞的凋亡抑制作用比未转染组明显减弱[凋亡率分别为(34±6)%和(15±4)%,q=6.95,P<0.01 ].结论 CD44特异性siRNA-1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软骨细胞能显著下调CD44基因的表达;CD44基因在CMCS保护硝普钠诱导软骨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含人CD40ligand(CD40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使之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表达,研究CD40L稳定表达对HepG2细胞的影响.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中经RT-PCR扩增出人CD40L基因,经过酶切连接进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TM3.1/myc-His(-)A制备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证实人CD40L基因成功克隆进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TM3.1/myc-His(-)A,并进一步转入大肠杆菌(E.coliDH5a)大量扩增.实验分4组,A组HepG2细胞转染重组质粒,B组HepG2细胞转染不含CD40LcDNA的空质粒,C组HepG2细胞正常培养,D组HepG2细胞加入G418作为转染对照.RT-PCR及流式细胞术鉴定A,B,C3组细胞表面CD40L和CD40的表达后,A,B,C3组细胞分别设6个复孔培养72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布和Fas表达.结果:测序结果显示人CD40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CD40L-pcDNATM3.1/myc-His(-)A构建成功.流式细胞术检测A组HepG2细胞表面CD40L表达为39.7%,CD40表达为15.4%;B和C组细胞表面仅有CD40表达,分别为31.7%和28.5%.A组细胞凋亡率45.0±0.3%,B,C组均未发生明显凋亡(P<0.01).与C组细胞比较,A组细胞周期分布主要阻滞在G1期(90.4±1.3%vs60.6±1.5%,P<0.01),S期(6.32±1.0%vs12.0±0.7%)和G2/M期分布(3.3±0.7%vs27.3±1.2%)均有减少(P<0.01).A组细胞Fas表达率(27.8±1.5%)较B组(3.2±0.8%)和C组(4.2±1.0%)明显上调(P<0.01).结论:我们构建的人CD40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CD40L-pcDNATM3.1/myc-His(-)A可以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稳定表达,CD40L对于HepG2细胞具有促凋亡的作用,这可能与CD40L-CD40作用后导致HepG2细胞Fas表达上调和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载脂蛋白CⅡ基因启动子区-190bp处的碱基突变(T→A)对载脂蛋白CⅡ基因转录的影响,及其与血浆载脂蛋白CⅡ浓度降低的关系。通过定点诱变技术构建带有一190bp处T→A突变的载脂蛋白CⅡ启动子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pGL3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带有正常的载脂蛋白CⅡ启动子的表达质粒和构建的突变质粒分别与内参照质粒pRL-TK共转染HepG2细胞,瞬时表达;利用双荧光素酶测试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发现,带有启动子区-190T→A突变的载脂蛋白CⅡ启动子的荧光素酶表达活性比正常的载脂蛋白CⅡ启动子的表达活性低18.56%。结果提示,载脂蛋白CⅡ基因启动子区-190bp处的碱基由T突变为A降低了载脂蛋白CⅡ启动子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XAF1基因启动子在肝癌细胞株中的活性,为研究XAF1基因转录调控的基本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从肝癌细胞株中扩增XAF1基因的1395bp启动区域片段并分别克隆到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和pEGFP-1中,分别将含有XAF1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和pEGFP-1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检测萤火虫荧光素酶的活性并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通过转染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测定及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检测其启动子活性。结果重组的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克隆的XAF1启动子片段序列正确;转染后的HepG2、SMMC7721荧光素酶相对发光强度分别是6.97±0.74、6.12±0.59。其绿色荧光蛋白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构建的含XAF1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质粒为研究XAF1基因的转录调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mi-1促进结肠癌干细胞发生迁移、侵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常规培养结肠癌HCT116细胞,成球培养基法(SFM)和磁珠分选法(MACS)富集和筛选CD133~+CD44~+HCT116结肠癌干细胞;流式细胞学鉴定结肠癌干细胞CD133和CD44表型,体外平板克隆实验和CCK8法鉴定细胞增殖克隆能力,裸鼠体内成瘤实验鉴定细胞致瘤能力。构建过表达Bmi-1质粒并转染CD133~+CD44~+HCT116结肠癌干细胞,Western blotting验证细胞中Bmi-1、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平板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评价转染后不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CD133~+CD44~+HCT116结肠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克隆增殖能力和体内致瘤能力,可作为结肠癌干细胞研究模型;过表达Bmi-1后促进CD133~+CD44~+HCT116结肠癌干细胞的E-cadherin表达下降,而Vimentin表达上升;过表达Bmi-1后细胞24 h迁移速度为(18.44±0.59)μm/h,明显高于对照组(1.88±0.21)μm/h和普通组(1.92±0.36)μm/h(P0.05),同时其侵袭细胞数(37.67±2.5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33±0.58)和普通组(7.67±0.58)(P0.05)。结论 Bmi-1介导CD133~+CD44~+HCT116结肠癌干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而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含载脂蛋白M(ApoM)基因启动子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ApoM基因启动子区域-778C→T置换对ApoM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扩增人染色体中含ApoM基因-1316 bp至+73 bp的DNA片段,筛选出含ApoM-778TT基因型(-778 bp无变异)及ApoM-778CT/CC基因型(-778bp变异)的DNA片段,构建含以上两个基因片段的PGL3重组载体。并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携带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经48 h培养,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以反映ApoM的表达水平。结果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显示,ApoM-778C基因型携带者引起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明显低于ApoM-778T基因型者。结论 ApoM基因启动子-778C→T对ApoM转录活性起抑制作用,它可能是影响ApoM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人肝瘤细胞株(HepG2)细胞1型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非诺贝特刺激HepG2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AI-1mRNA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PAI-1的活性变化。构建4个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分别由PAI-1启动子序列从-804至+17间不同长度片段驱动,体外转染HepG2细胞,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非诺贝特能使HepG2细胞PAI-1mRNA表达及蛋白活性显著降低,且呈一定剂量依赖性;还可使PAI-1转录活性显著降低;当转染质粒含有PAI-1启动子序列-636~+17、-449~+17-、276~+17 bp 3个片段时,荧光素酶活性显著增高;共转染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表达质粒(PPAR-αpSG5)的细胞在非诺贝特诱导下PAI-1转录活性显著降低。结论非诺贝特可以抑制HepG2细胞PAI-1mRNA表达及其活性,调节PAI-1的基因转录,PPARα参与非诺贝特对PAI-1基因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的特异性激活物亚油酸对HepG2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mRNA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和在该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亚油酸为诱导因素刺激HepG2细胞,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PAI-1mRNA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PAI-1的活性变化.构建四个含PAI-1启动子序列从-804~+17间不同长度片段驱动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体外瞬时转染HepG2细胞,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油酸组能使HepG2细胞PAI-1mRNA表达及蛋白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且呈一定剂量依赖性;亚油酸诱导可使PAI-1转录活性显著升高(P<0.01);与转染质粒PAI-pGL3-A(-804/+17)相比较,当转染质粒含有PAI-pGL3-B(-636/+17)、PAI-pGL3-C(-449/+17)时,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共转染PPARα表达质粒(PPARα-pSG5)的细胞在亚油酸诱导下PAI-1转录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亚油酸可以增加HepG2细胞PAI-1mRNA表达及其蛋白活性,调节PAI-1的基因转录,PPARα参与亚油酸对PAI-1基因的表达调控;在PAI-1启动子-804~-636、-449~-276区域内存在亚油酸作用的调控PAI-1基因表达的序列.  相似文献   

13.
前期研究表明细小病毒H-1(H-1PV)对胃癌细胞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非结构蛋白NSl可能是其细胞毒作用的效应蛋白。胃癌细胞CD44^+群体中可能含有肿瘤干细胞。目的:探讨H-1PV非结构蛋白NSl基因对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以双酶切和质粒测序鉴定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Sl,采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高分化胃癌MKN28细胞、中分化胃癌SGC7901细胞和低分化胃癌MKN45细胞,并设置空质粒转染对照。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以RT-PCR法检测NSl基因表达、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NSl基因对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的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4表达。结果:重组质粒pcDNA3.1-NSl转染的三种胃癌细胞均稳定表达NSl基因。以10^6/300μl浓度的肿瘤细胞皮下接种裸鼠3周后,MKN28细胞空质粒转染组和重组质粒pcDNA3.1-NSl转染组均观察到肿瘤生长;SGC7901、MKN45细胞空质粒转染组形成瘤体,而重组质粒pcDNA3.1-NSl转染组未见瘤体。转染重组质粒pcDNA3.1-NSl后,MKN28细胞不表达CD44,SGC7901和MKN45细胞CD44表达明显降低。结论:H-1PV非结构蛋白NSl基因表达对中低分化的胃癌细胞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可能与其降低胃癌干细胞表型CD4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ING5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和ING5荧光素酶载体,将pMIR-Report-ING5荧光素酶质粒与PUC-HEV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后,验证HEV与ING5之间相互关系。方法 通过提取293T细胞总RNA,RT-PCR法扩增ING5基因序列,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GC3.1 (+)上。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GC-ING5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后,通过 Western Blot法检测ING5表达情况;将pMIR-Report-ING5荧光素酶质粒和PUC-HEV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进一步探究ING5与HEV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真核表达质粒PGC-ING5构建成功,ING5基因在HepG2细胞中成功表达;将pMIR-Report-ING5荧光素酶质粒与PUC-HEV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后,发现HEV明显抑制239T细胞中pMIR-Report-ING5荧光素酶的活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PGC-ING5真核表达载体和pMIR-Report-ING5荧光素酶载体,并且证明HEV与ING5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5'非翻译区(5'UTR)DNA序列在HepG2细胞中的启动子活性,以了解HCV的复制调控机制.方法分别构建HCV基因组5'UTR DNA正反向序列驱动虫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的质粒5'UTR- Luc(+)/(-)和5'UTR DNA序列驱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的质粒5'UTR -EGFP(+)/(-),分别转染HepG2细胞,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虫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虫荧光素酶基因m R N A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与相应对照作比较,来证实H CV基因组5'UTR DNA序列的启动子活性.结果 5'UTR- LUc(+)有明显的虫荧光素酶表达,但比pGL3 control表达水平低(Luc/R为0.690 ± 0.086,Luc/RL为4.210±0.340),而5'UTR-Luc(-)和pGL3 enhancer无明显虫荧光素酶表达(Luc/RL分别为0.095±0.008和0.044±0.00 5);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与之相符,5'UTR- Luc(+)检测到虫荧光素酶基因mRNA,而5'UTRLuc(-)则未检测到.5'UTR- EGFP(+)观察到较强绿色荧光,而5'UTR -EGFP(-)无荧光表达.结论 HCV基因组5'UTR DNA序列具有明显的启动子活性,能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在HCV基因组复制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4个日本血吸虫基因启动子相关序列对荧光素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PCR技术扩增4个日本血吸虫基因启动子的相关序列, 并利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将PCR产物克隆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上游。利用脂质体转染和电穿孔技术将纯化的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到HEK293细胞和日本血吸虫体内, 并以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测定了报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PCR扩增获得了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 (Eggshell protein, ESG?2A)、 延伸因子1 (Elongation factor 1 al? pha 1, EF)、 烯醇酶 (Enolase, EN) 和抱雌沟蛋白 (Gynecophornal canal protein, GCP) 基因的启动子相关序列, 并将它们成功地克隆到pGlu?Basic载体。重组质粒转染表明4个日本血吸虫启动子相关序列均可驱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HEK293细胞和日本血吸虫虫体表达。其中含有GCP和EN启动子相关序列的重组质粒可在HEK293细胞及其培养基中检测到较高的荧光素酶活性, 含有GCP和ESG的重组质粒可在日本血吸虫虫体培养基中检测到较高的荧光素酶活性。结论 获得的4 个日本血吸虫启动子相关序列均可驱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HEK293细胞和日本血吸虫虫体表达, 为进一步利用这些启动子相关序列开展血吸虫基因操作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R-140-3p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体外心肌细胞H/R模型,使用miR-140-3p mimics、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过表达质粒转染H9c2细胞。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iR-140-3p、CXCR4、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的激活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0-3p与CXCR4的靶向关系。相应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炎症因子、活性氧(ROS)的水平。[结果]体外H/R可抑制miR-140-3p的表达,上调CXCR4表达和JAK2/STAT3通路的磷酸化,诱导H9c2细胞凋亡而抑制H9c2细胞增殖,促进炎症因子和ROS的释放并上调LDH的活性。miR-140-3p可以通过靶向CXCR4 3′UTR抑制CXCR4表达,从而抑制JAK2/STAT3通路的磷酸化激活,抑制炎症因子和ROS的释放,下调LDH的活性,促进H9c2细胞增殖而抑制其凋亡。[结论]miR-140-3p可能通过靶向抑制CXCR4而抑制JAK2/STAT3通路,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8.
肺结节病肺泡上皮细胞CD44表达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结节病的肺泡Ⅱ型细胞CD44的表达与其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对21例肺结节病、5例结核病、3例Wegener肉芽肿、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和8份正常肺组织行活组织检查,行肺泡上皮总数(AE1/AE3)和CD44的免疫组化染色.3个显微镜高倍视野为观察范围,以AE1/AE3标记阳性细胞即肺泡上皮总数为基数,观察肺泡上皮的CD44阳性细胞数、以及肺泡上皮总数和CD44的计数比率.结果结节病组的肺泡上皮总数为110±32,肺泡上皮CD44的计数为84±6,与正常组的肺泡上皮总数(70±17)和CD44计数(18±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CD44阳性表达于肺泡上皮膜上,且以肺泡Ⅱ型细胞为主.结论结节病时肺泡上皮细胞增多,伴有肺泡上皮细胞膜的CD44高表达,且以Ⅱ型细胞为主,此变化在结节病的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陶雅军  毛俊  张晴晴  李连宏 《山东医药》2011,51(16):33-35,118
目的了解Hedgehog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从无血清培养的乳腺癌悬浮细胞中分选CD44+CD24-细胞和非CD44+CD24-细胞,分别接种于NOD/SCID鼠乳腺脂肪垫内,观察成瘤情况。采用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分子SMO和GLI1在CD44+CD24-细胞和非CD44+CD24-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分选出的CD44+CD24-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2.25%,SMO mRNA和GLI1 mRNA在CD44+CD24-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其在非CD44+CD24-细胞中的表达(P均〈0.05)。CD44+CD24-组乳腺癌发生率为100%(3/3),发生肺转移、淋巴结和肺转移、肝脏和淋巴结转移各1只;非CD44+CD24-细胞组乳腺癌发生率为50%(2/4),未见有转移发生。结论在乳腺癌CD44+CD24-细胞中Hedgehog信号通路分子表达增强,其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小RNA-548z(micro RNA-548z,mi R-548z)与CD147基因3'非翻译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8259 T/A结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CD147表达的影响。方法以30例AMI患者及13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CD147基因rs8259位点的基因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 R-548z及CD147 m RNA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法检测,CD147蛋白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 R-548z与rs8259 T/A的相互作用。结果 AMI患者AA型和TT型PBMCs中mi R-548z的表达水平无差异,并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AA型和TT型PBMCs中CD147 m RNA的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而AMI患者AA型组CD147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T型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mimic mi R-548z能够抑制携带CD147基因rs8259位点T等位基因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mi R-548z能与AMI患者CD147基因3'UTR rs8259的T等位基因结合,从而调控CD147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